筆者走訪調查發現,許多丘陵、高山地區蓮藕種植面積不大,但當地居民大都有喜食蓮藕的傳統習慣,因此蓮藕的消費量還是較大。特別是春節前後,市場上蓮藕供銷兩旺,本地蓮藕供不應求,大量蓮藕只能從外地調入。
為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農戶增收,近年來一些山區縣市也將蓮藕作為蔬菜產業的發展重點,支持農戶引進良種、擴大面積,改進技術、提高產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有許多問題制約著蓮藕面積的擴大和效益提升,亟待研究、解決。
一、山區發展蓮藕的獨特優勢
山區與平原湖區相比,不僅耕地面積小,水田面積更為稀缺。在水田中,適合種植蓮藕的田塊更是少之又少。發展蓮藕,規模上無法與平原湖區相提並論,但由於區位、環境差異較大,在其它方面仍有一些獨到優勢。
1、環境污染輕,蓮藕質量好。山區森林資源豐富,多是核心水源區和水土涵養地,境內生態環境優越、環境污染極輕。特別是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環境污染治理工作,通過關停污染企業,管控生活垃圾,治理廢水廢渣,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使山區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耕地的重金屬、農業廢棄物污染也明顯減少,這就為生產高品質蓮藕奠定了基礎。另外,一些山區蓮藕地方品種雖產量較低,但口感甜糯,特別適合煲湯。優質品種加上優良的生態環境,使當地所產蓮藕品質,與外地蓮藕相比明顯更勝一籌,因而受到眾多消費者青睞。
2、立體氣候明顯,產品供應期長。山地海拔高差懸殊,有的最高點海拔在二三千米以上,最低點僅二三百米左右,立體氣候非常明顯。另外,即使在同一海拔,地理位置不同、坡向不同,氣溫差異也很大,這就為蓮藕在不同海拔、地域種植,實現分期分批均衡上市創造了條件。而平原湖區由於氣候差異不大,較難做到這一點。
3、種植管理精細,單位面積產量高。山區蓮藕種植面積雖小,但農戶都比較重視,一般選擇地勢低洼開闊、水源光照充足,且耕層深厚、土質肥沃的爛泥湖田種植,單位面積投入較大,後期管理比較精細,加之山區藕田面積小、四周通風透光好,邊際效應明顯,因此在良種良法配套情況下,山區種植的蓮藕單位面積產量,要明顯高於平原湖區。例如筆者採訪的竹山縣溢水鎮農業科技示範戶李賢軍種植的蓮藕,平均畝產在2000~2500公斤,最高畝產超過5000公斤,得到了育種專家的肯定。
4、產品價高易銷,經濟效益明顯。山區蓮藕需求量大,但本地面積小,產品供給不足,因此多數年份銷售順暢,而且賣價較高,一般每公斤售價在5~10元,緊俏時每公斤甚至能買到15元,遠高於一些蓮藕主產區。由於產量高、銷路好、售價高,山區蓮藕種植戶畝產值一般在4000~5000元,最高的甚至能超過20000元,這在平原湖區根本無法想像。
二、山區發展蓮藕存在的主要問題
山區種植蓮藕雖然有獨到優勢,近年來在發展蓮藕上也做過一些努力,但蓮藕的種植面積、產量卻始終有限,應有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蓮藕種植大戶少,專業化程度低。農業產業要發展、效益要提高,必須有一大批經營主體,必須走專業化、規模化經營之路。山區農村人均水田面積小,蓮藕基本上都是由農戶分散種植,每戶種植面積一般不超過2畝, 1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很少,這就直接導致了蓮藕種植的專業化程度低,多數農戶對蓮藕種植技術研究不夠,管理水平較低,進而影響到蓮藕的最終產量與效益。
2、本地藕種退化嚴重,新品種推廣速度慢。多年來,許多山區種植的蓮藕以本地品種為主。本地品種的主要優勢是適應性好,產品符合當地消費習慣,更受市場歡迎,因此農戶認可度較高。但本地品種長期種植,未曾提純復壯,目前已嚴重退化,病害較重、產量較低。近年來雖有種植大戶與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等蓮藕育種單位建立聯繫,引進了一些優良品種試種,但由於蓮藕畝用種量大,加之山區路途較遠,藕種裝車運輸不便,途中損耗較多,因此換種成本高、難度大,導致新品種推廣速度很慢,絕大多數農戶種植的依然是本地品種。
3、新技術研究多推廣少,大面積種植技術落後。蓮藕在山區種植面積較小,過去農業部門對其栽培技術研究較少,絕大多數農戶沿用傳統的栽培技術,導致其高產潛力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發揮。近年來,部分山區依託蓮藕種植大戶,在引進新品種同時,對栽培新技術也做了不少探索與研究,如使用地膜覆蓋、小拱棚覆蓋,使蓮藕早播早收,提前上市;採用藕尖繁殖、品種間雜交後蓮子繁殖,降低畝用種量,減少種藕帶病,提高單位面積蓮藕凈產量;早熟蓮藕夏季採挖時實施「打頂」,實現「一種兩收」,同時還提高了秋茬蓮藕的質量;使用從美國引進的抗重茬劑「恩益碧」,防治藕田土傳性病害等。以上技術使蓮藕的品質、單產與效益都獲得了顯著提高,但這些技術並未得到大面積推廣,大多數農戶仍然沿用老辦法種植,不僅用種量大,而且產量較低,一般畝產只有1000~1500公斤,去掉播下的藕種後畝產只剩700~1200公斤,有的畝產甚至不足500公斤。
4、藕田重茬種植普遍,病蟲發生較為嚴重。山區種植蓮藕,中後期病蟲發生普遍較為嚴重,有的地方甚至到了無法再種的地步。其主要原因:
一是重茬種植面積大。由於種藕、挖藕對技術要求較高,山區只有極少數農戶種植。這些農戶一般只種自家田地,很容易造成同一田塊多年種植,進而造成病菌、害蟲數量逐年積累,病蟲發生日趨嚴重。
二是藕種帶病較為普遍。山區種植蓮藕,很多農戶相信「本大利大」,畝用種量一般在3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超過400公斤。這樣不僅加大了種植成本,同時也很難給帶病的藕種做消毒處理。實際上多數農戶在種藕時,也未對藕種進行清洗消毒,導致病菌、害蟲隨藕種及其表面粘附的泥土傳播,種植後病蟲逐漸爆發。
三是防治措施不當。很多農戶對藕田病蟲害缺乏識別與防治能力,常把病害當蟲害治,或者把蟲害當病害防,用藥不對路。有的則眼見病蟲發生較為嚴重時才開始購藥防治,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機。另外,由於山區蓮藕種植分散,農戶一般只對自己所種田塊施藥,未採取統防統治,也造成一些病蟲轉移為害,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5、勞力少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山區種植蓮藕,目前整田大多使用機械,但採挖時除少數使用高壓水槍外,還沒有更合適的機械,只能靠人工挖藕。近年來,山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在外打工,或者從事效益更高、更輕鬆的行業,挖藕由於技術性強、勞動強度大、工作條件艱苦,所以請工難、工價高,一般每人每天需要150~200元。如果是冬季僱工挖藕,除生活開支外,每人每天還需支付300元工錢,這就直接加大了蓮藕的生產成本。
6、蔬菜供應日漸豐富,影響山區蓮藕銷售。蓮藕又稱「年藕」,春節前後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必備蔬菜。但近年來一是春節前後蔬菜種類繁多、花色豐富,市場供應充足,有的年輕人不再似老年人「逢年必吃藕」,蓮藕的消費群體數量下降;二是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一些平原湖區蓮藕大量運至山區銷售,特別是春節前後有的車主為省高速公路「過路費」,回家過年時從平原湖區順路攜帶蓮藕到老家山區「保本」甚至「賤價」銷售,給當地市場造成極大衝擊,這些都嚴重影響到本地蓮藕的正常銷售和農戶收入。
7、產品缺乏品牌意識,對外市場開拓不夠。山區蓮藕雖品質上乘,但目前面積小、產量少,產品主要在本地銷售,市場供不應求,外銷數量很少,所以基本無品牌意識,也無外銷打算。高速公路開通後,外來蓮藕大量湧入山區,本地藕農再將自己種植的優質蓮藕與外地調入的蓮藕以簡單的「本地藕」和「外地藕」進行區分,很難讓消費者認可,必須以「品牌」進行區分。若要依託環境優勢,擴大生產規模,開拓西北市場,更需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優勢品牌。
三、山區發展蓮藕、助農增收的對策與措施
山區發展蓮藕雖然有問題、有困難,難以做大做強,但也有區位、環境、品質、市場等優勢,堅持適度規模發展,應該有很好的效益,可以將其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助農增收致富的一個門路。在具體發展對策上,要針對問題、揚長避短,筆者認為重點抓好以下幾項措施:
1、培植種植大戶,擴大種植面積。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田面積大,土壤深厚肥沃,環境污染較輕,適宜種植蓮藕的地方,選擇有科技意識、有強壯勞力、有種藕意願的農戶,有目的的培養一批專業種植大戶。通過大戶引導、示範,帶動其它農戶種植,進而使山區蓮藕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在占領本地市場同時開拓外地市場。
2、科學合理安排,錯開上市季節。在深入調研、摸清市場需求基礎上,充分發揮山區海拔高差懸殊,氣候與環境差異較大優勢,在高、中、低山不同地域,選擇不同環境建設蓮藕種植基地,同時做好早、中、晚熟不同品種搭配,再輔以相應的栽培技術,使蓮藕上市時間儘量延長,努力做到按需均衡供應,避免集中上市,同時將大路蓮藕上市時間和平原湖區蓮藕大量上市時間錯開,通過打時間差占領市場、提高效益。
3、推廣優良品種,加速藕種更新換代。對本地蓮藕種,要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提純復壯,或將本地優質蓮藕與外地高產蓮藕雜交,力爭選育出既優質、又高產的蓮藕新品種,經繁殖後逐步推廣,著力解決本地蓮藕病害重、產量低等問題。與此同時積極引進科研院所培育的蓮藕新品種,從中篩選出適宜山區種植、且消費者滿意的優良品種,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抓好良種示範推廣,加快藕種的更新換代,提高良種普及率。
4、普及先進技術,提高種植水平。既要針對山區種植蓮藕存在的主要問題,組織技術人員開展試驗攻關,不斷把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山區蓮藕生產;又要抓好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對已經試驗成功的新技術要做好示範、推廣工作,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使更多的農戶了解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提高藕農的科技素質和種植水平。只有在技術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努力保持領先水平,才能使山區的蓮藕規模逐漸做大、效益不斷提升。
5、堅持輪作換茬,嚴防病蟲危害。防治山區蓮藕中後期病蟲害,須重點抓好四項措施:
一是堅持輪作換茬。不易起旱的藕田,可在蓮藕種植1~2年後,改種1~2年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然後再種植蓮藕;能夠起旱的藕田,最好在蓮藕種植1~2年後,改種1年玉米、油菜等旱地作物後再種植蓮藕。
二是選擇不帶病藕種。最好從科研單位引進脫毒微型藕種,由專業人員在無病田繁殖後做種,或者採用蓮子繁殖、藕尖繁殖做種,這樣便於清洗消毒,可大大減少藕種帶病。
三是抓好藕田、藕種消毒。藕田每畝撒50~100公斤生石灰,既可起到消毒、防病作用,同時還可改良土壤結構,為蓮藕生長提供鈣質營養。藕種消毒可用惡霉靈(或綠亨一號)2000 倍液浸種,然後再播種到大田。
四是發現病蟲及早防治。同一區域要堅持聯防統治,對蟲害要「治早、治小、治了」,農戶間不能搞單打獨鬥,或者等到病蟲難以控制時再開始施藥。
6、探索機械收穫,降低生產成本。目前山區種植蓮藕要降低成本、減輕勞動強度,關鍵要解決「挖藕難、挖藕貴」問題。其主要途徑:
一是品種上要改入泥較深、難以挖出的老品種為入泥較淺、易於採挖的新品種;
二是對藕田進行改造,在底層鋪設防滲膜,一方面起防滲水、一方面便於採挖,但此法投入較大;
三是引進或研發適合山區小面積、淺泥腳、淺水層藕田的小型挖藕機械。機械挖藕問題如果能得到妥善解決,山區發展蓮藕就能有大的突破。
7、發揮環境優勢,堅持以質取勝。山區發展蓮藕,最大的優勢是良好的環境、和由此帶來的優良品質,要提高山區蓮藕的市場競爭能力,必須把這兩個優勢發揮好。
一是堅持將蓮藕種植在山清水秀,無工業三廢、生活垃圾、重金屬等污染的區域,最好能將蓮藕種植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遊等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走三產融合發展道路,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在品種選擇上,堅持把蓮藕品質放在首位,然後再考慮品種的抗性和產量,要在保證產品質優、安全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蓮藕產量;
三是推廣綠色、無公害種植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可實施有機栽培,進一步提升蓮藕的品質。總之要「良種良法配套,堅持以質取勝」。
注:為撰寫本文,筆者走訪了十幾個山區的蓮藕種植戶,也走訪了當地的農貿市場和蔬菜批發市場,對他們的幫助在此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hcQtG4BMH2_cNUg1F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