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高考狀元頻繁刷屏。
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網媒、紙媒、自媒體大V的大肆報道下,變成了千萬家長,口口相傳的,希望自己孩子努力趕超的榜樣。
他們受追捧的程度,不亞於一個當紅明星。
2019年,全國高考人數達1031萬。
這些狀元們,真的是從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的,是暫時的鳳毛麟角、人中龍鳳。
可是,這個光環,決定不了他們的一生。
成長就像俄羅斯方塊,你消除了當下的「障礙」,還會有新的「障礙」不斷掉下來。
暫時的成績,值得我們喝彩,但不值得我們瘋狂複製、粘貼。
前不久,看到一段關於黃渤的採訪。
在採訪中,他提出了「第四名」理論。
「天下第一,註定所有的壓力都在你這,所有的目光都在你這,我覺得那不是一個太舒服的狀態。所有人都注視著你,這是一件很討厭的事。」
「第二,想玩命超過第一,包括第三,也有這個心態。沒有人把壓力給第四,但他也沒有那麼差,也不用集中的那麼好。」
黃渤在演藝界是出了名的「情商高」、「會說話」,他的這種「第四名」理論,同樣讓人驚艷。
就像黃渤不被「票房」所綁架,我們的孩子,也不應該被成績排名所綁架。
一個學生的好壞,更不應該用排名來衡量。
看《少年說》時,有一位名叫吳謙益的高二男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個學霸一登上台,便開口吐槽自己的媽媽,他考了年紀第一名,但媽媽並不開心。
媽媽也很委屈:你當第一名我很為你自豪,但更多的是擔心。
媽媽發現孩子的課桌上寫著「第二就是落後」的時候,她是心疼的,是怕孩子心理有問題的。
有一次,兒子考了第三名,媽媽給他發紅包,他不肯收。
「我又沒考第一,收什麼紅包?」
這個一心只盯著第一的孩子,讓人唏噓。
追求第一,追求優秀,本身並沒有錯,但是第一名以外的世界裡,還有很多第一。
這種「得不到第一,就不配得到讚賞」的人生態度,可能有一天,會讓他深陷痛苦。
就像傅首爾曾在《奇葩說》里說過的那樣:追求極致的完美,那是人間至苦。
過度追求考第一,容易使孩子患上「空心病」,除了考試成績,人生的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
節目中,當吳謙益站在勇氣台上,面對主持人陳銘的提問:「你自己有什麼目標嗎?」
他有些困惑:「我目前還沒有想好。」
只會爭第一,爭到第一以後呢?不知道。
男孩想不到,還有其他的人生追求,隔著螢幕,我感到無比心酸。
他們一路奔跑,他們沒有目標。
像這樣的孩子,我們身邊還有多少?
白岩松曾給孩子寄出過一封「人生郵件」,信中特彆強調「不爭第一」。
白岩松作為央視主持的常青樹,一路披荊斬棘,才穩固了現在的地位。他發自肺腑地對家長們說:
「做第一名,太辛苦了!」
中考前,他和孩子開過一個玩笑:
「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有人這樣調侃:
第一名往前一看,一個要追趕的人都沒有;往後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的。
第一名不好當,尤其是每次都考第一。
前幾天,表姐來我家做客,說起兒子小輝,一臉悶悶不樂。我知道的是,小輝學習一直很努力,去年還考上了省重點高中。
表姐說,小輝原來在縣城中學,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三,進入省重點高中後,第一次考試,排名就跌出了年級前50位。
不是他不用功,是優秀的同學太多。
這次期末考試,小輝考了全班十幾名,心理上接受不了。他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也不怎麼愛搭理人,把表姐給急壞了。
表姐是個要強的人,她對小輝的期望很高。
小輝在表姐的高壓下,永遠占據著縣城中學的前三名,本以為,他進了省重點高中會一飛沖天,讓自己更有面子。
萬萬沒想到,巨大的不可抹平的差距,造成小輝心理上的抑鬱。
第一名不好當,尤其是每次都考第一的背後,承受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苦和心酸?
很多家長不會,也不懂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
他們在乎的是自己,和親戚朋友看自己的眼光。
父母不要只看到別人投來的羨慕眼光,而看不到孩子眼角的淚光;
父母不要只想著光宗耀祖,卻看不到第一名「提防別人」時的痛苦;
父母不要只在乎孩子成績排名好不好,卻不在乎孩子的心態好不好。
巴菲特說過,成功不屬於考第一的人。
國外媒體也曾曝光過喬布斯的高中成績。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喬幫主的成績居然以B和C為主,在他看來,學習重要,但是完全沒必要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努力成為尖子生上。
他把學習的熱情,放到了專業課之外的字體設計課上。在那個階段,那個事情更讓他痴迷,他也因此塑造了自己的藝術品味,後來直接決定了蘋果電腦的文字版式。
陳銘在《少年說》里這樣說:
「要成為所有人裡面最優秀的那一個,從來不是我們學習的意義。享受知識獲取本身,才是我們學習的意義。」
享受學習樂趣的孩子,內心才能真正豐盈。
這和黃渤的「第四名」理論相通。
「第四名」的孩子,少了很多來自父母的壓力,也沒有來自成績排名的焦慮,就能更享受學習這件事。
最重要的是,「第四名」內心有確信:
「我沒有比第一名太差,但比大多數人要好」。
我不想我的孩子,
眼裡只有第一名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感人的,關於孩子是否有必要爭第一的視頻,至今念念不忘。
我們的孩子,當第四名也好,當十四名也好,這個名次,只要是孩子努力,靠自己的當下能力爭取到的,就可以了。
成功從來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公式:自尊(自信)=成就/期望。
找到目標,一步步積累小的成就,孩子的自信就能一點點提升,形成良性的向上螺旋。
「我們每一個人,只不過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不以成績排名論英雄,引導他們發現學習的樂趣,用樂趣去點燃理想,才是為人父母的大智慧。
教育孩子的目的,從不是為了把他們,培養成相似的一個人,而是讓他們成為千千萬萬個,足夠優秀的自己。
孩子在我們眼皮底下,一天天成長著,我們都知道,他們終究要帶著自己的能量,獨自與這個世界,面對面對抗。
我們能做他們墊腳石的時候,輕輕彎下腰;
當我們即將成為他們絆腳石的時候,再不舍,也要懂得轉身。
孩子來世間一趟,不為做父母的「牽線木偶」,更不為活成父母期盼的樣子,孩子需要自己探索,他們各自存在的意義。
父母可以協助,但不可以脅迫。
作者:顏熹,多平台簽約作者。平日裡投喂兩隻小動物,做做羹湯,讀讀書,看看電影,寫寫文字,和你一起文藝又理性地成長。
本文首發於「父母夜讀」,父母遺傳給孩子的三觀,比五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