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一場田園夢。
每天過著悠閒的生活,欣賞鄉村的美景,與日月星辰作伴,在最淳樸的地方過最自然的生活。
然而真實的鄉村,根本不想你所嚮往的那樣,今天這部紀錄片,就可以給你答案——《鄉村裡的中國》
中國有80%的人口來自鄉村,就像電影名字一樣。
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3分,看過的人都被裡面的「真實」所打動。
導演焦波,如果喜歡攝影的朋友應該對他不陌生,這部紀錄片用了373天拍攝,有近1000個小時的素材,最後濃縮成了94分鐘的片,原汁原味,沒有改動。
故事發生在沂源縣杓峪村。
村子裡一共有167戶人家,種植蘋果是他們主要收入來源。
種植業都是靠季節吃飯的,所以二十四節氣對於村裡的農民來說尤為重要,所以影片也以節氣作為節點。
對於杓峪村的農民來說,驚蟄修剪果樹,穀雨人工授粉,秋分蘋果長成,一年四季他們就這樣守著蘋果樹,杜深忠夫婦也是如此。
他們家裡有一兒一女,女兒小梅早早輟學打工,兒子海龍還在讀書,這是農村常有的現象。
他們家裡只有一台電視,這是他們接觸外面世界的唯一方式,電視後面貼滿了海龍的獎狀,對杜深忠夫婦來說,兒子是他們以後的唯一希望。
杜深忠家裡經常為兒子上學的事情發生爭吵,有時常常會扯上自己未成年就在外面打工的女兒。
而鄰居杜洪法家就顯得清凈的多,杜洪法有間歇性精神疾病,沒病的時候就安安心心種蘋果樹,發病的時候會亂打人,媳婦兒因為受不了跑了,只剩下兒子杜濱才跟著他。
杜濱才每次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數落自己的父親。
杜洪法作為父親,只能一聲不吭地在旁邊切著白菜,跟兒子吵架沒好處,沉默是他唯一的辦法。
除了村民外,村子裡的書記張自恩就從沒有閒著,他那張嘴似乎永遠都停不下來。
村民發生矛盾,出面調解的是他;領導下鄉視察,彙報工作的是他;村裡準備建一個小廣場,和村民解釋的也是他。
他是有良心的書記,一心一意想為村裡做些好事,但就是沒有錢,一個村會計的工資,連摩托車油錢都付不起,儘管張自恩拿自己的錢補貼,也阻止不了村會計的離開。
杜深忠是村子裡少有的才子,字寫得好,還會彈二胡。
即使面對妻子的冷嘲熱諷,他還是拿著錢跑到縣城裡的琴行,買了自己念叨了大半輩子的琵琶。
琵琶價格要700多塊,回到家他只敢跟妻子說400多,妻子只抱怨一句:「四百多塊錢我也覺得心裡沉甸甸的。」
在妻子眼裡,她只想把錢省下來將來給上學的兒子用,但是對於杜深忠來說,身體要吃飯,精神也要吃飯。
他怒嗆妻子:「成天省不完的雞毛蒜皮,就是莊戶娘們的素質。」
妻子反嗆:「整天鞋趿拉襪趿拉,抱著個琵琶窮酸。」
兩人的對話,笑料百出。
除了不明白藝術,妻子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玉米地被獾禍害,這種害人的動物居然還是國家保護動物。
獾受保護,那誰來保護農民?這是她一直搞不明白的問題。
有時候,他們還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蘋果豐收了,但卻賣不出去。
他們想到降價,但即使降到底線,果商還想著壓價,畢竟蘋果不賣掉,最後只能爛在地里,不管哪種辦法,吃虧的還是農民。
一年忙到頭,杜深忠獲得了一萬四千多塊的收益,拋去七千多本錢,凈賺才七千多。
一年賺這麼點年,也難怪村裡的人都搶著跑到城裡去工作,就像杜深忠說的那樣:「百分之80 以上的農民,都是被逼出去的。」
然而到了城裡,除了做買賣的,大多數農民都是賣力氣的。
村子裡偶爾會傳來噩耗,比如某個年輕人在城裡喪了命,回來的只是一罐骨灰。
下葬的時候,爺爺只能拉著帶著孝帽的孫子說:「對了,這是你爸爸的家。」
蘋果賣了,錢賺到了,有錢的杜洪法拿著電話對在上大學的兒子說:沒錢了跟我說一聲。
一個父親的愛,簡簡單單幾個字就足以表達,在他們眼裡錢很重要,沒錢所有事情都得妥協,所以把父愛放在錢里,也沒什麼不妥。
這部《鄉村裡的中國》播出以後,杓峪村的確發生了變化,他們多了很多條出路,搞旅遊、農家樂等,但是中國有多少這樣的農村,難道靠這種辦法一個個拉起來?
這部片子獲獎無數,因為這是焦波導演接的廣電總局的命題作文。
片子只有一個要求:力求真實,不要宣傳片,也不能拍成消極灰暗的東西。
但是沒有一丁點兒消極黑暗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消極的東西,也是可以用一些辦法來抵消。
比如片中杜深忠的妻子嘴上吐槽著丈夫亂花錢,但是打心裡她又很崇拜丈夫的多才多藝,畢竟跟別人相比至少丈夫算是優秀的。
雖然進城務工的爸爸不幸身亡,但是村民自發出錢出力幫助不幸的家庭。
杜深忠的女兒小梅出嫁,街坊四鄰的人各自拿出三十、五十塊作為賀禮,禮雖輕但情意重,雖然生活艱難,但是他們從未失去屬於他們的溫情。
到了春節,杓峪村的村民聚集在新建的小廣場上,杜深忠拿出新琵琶為村民彈了個曲兒,妻子則唱了個《沂蒙山小調》。
《鄉村裡的中國》展示的是真實的鄉村,就像開頭說的那樣,城裡人嚮往的鄉村生活太不現實。
那些人所認識的農民,他們確實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農民下地時勞作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