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
文山一個扛著單車回家的少年
在心中種下一個夢
30多年後
已是50歲知天命的年紀的他
用所有積蓄
實現了年少時的夢
……
在西疇大地行走,一路看著滿山遍野的石頭,看著劈山炸石修在山間蜿蜒盤旋的公路,看著炸石造地壘出的一台台田地,總會讓人心生敬意,總會一次次被"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激盪。
你很難在世界各國的修路史中找到這樣的實例,在極度貧困、石漠化程度非常嚴重的地方,由村民靠著多年僅有的積蓄、靠著自己的雙手、靠著比岩石還堅硬的意志,修通一條條通村回家的路。
村民們會迎著驚訝、不解的目光告訴你:修路,為了走出來,也為了走回家。
19歲少年扛著單車走路回家
伍光發的家在西疇縣法斗鄉董有行政村羊趕馬村小組一個叫「獐岩」的地方。從村小組所在地到他家,有1.2公里山路。其實那不能算是路,只是一條在陡峭山坡上的羊腸小道,任是祖輩生活在那裡的6家人,每次出行和回家,靠手腳並用,年輕人最快也要40多分鐘。
上世紀80年代,伍光發小學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到文山平壩幫人守三七地,小小年紀賺錢養活自己。1986年,19歲的伍光發用積攢下來的50多元錢買了一輛二手單車。就是這樣一個燥熱的天,他喜滋滋地從平壩騎著單車回家,就想給全家人一個驚喜。
然而,所有興奮、喜悅的心情都被這條回家的羊腸小道破壞得一乾二淨,單車不可能扔在大路邊,騎車到家門口也是不可能的,伍光發只能扛著單車走路回家。那樣的山間小道,空著手走都不容易,別說扛著一輛單車。燥熱的天氣讓他揮汗如雨,"車騎人"讓他心裡堵得慌,他憋著一股氣悶著頭快步向前,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令他熱血沸騰:我一定要修通回家的路,我要把車騎到家門口!
一個埋藏了31年的夢
那個時候,獐岩住著6家人,家家都窮得經常揭不開鍋,修路談何容易,伍光發的這個想法就這樣擱淺。幾十年時間,伍光發一直在外打工,從2008年開始,他和妻子帶著孩子在馬關縣都龍鎮租下10畝地種菜,算是暫時安頓下來。
在妻子郭紹粉看來,雖然在都龍是租房租地,但生活安穩有節餘,孩子也慢慢大了,日子這樣保持下去挺好的。可伍光發不這樣想,幾十年了,修路!回家!這個念頭始終在他心中。
伍光發算過經濟帳,像他這樣種菜賣,交了房租地租,孩子上學、生活開銷,得攢好多年,還別遇上什麼三災六禍。這幾年,獐岩的6家人因出行困難陸續搬走4家,只剩他家和叔叔鄭昌仁家。叔叔家是建檔立卡戶,修路的重任只能靠他。他也算過感情帳,別人聽說他還想著修路都笑他,告訴他不划算修,有這筆錢,不如在鎮里置辦點房產,甚至能在縣城買個小鋪面。別人這樣說的時候,伍光發總是點點頭,似乎是默許贊同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連家人都沒有聽他再說起修路的事。
50歲的他拿出所有積蓄圓夢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召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伍光發愛看新聞,他很認真地了解了相關內容,心中湧出一股股暖流,"十九大提出鄉村要振興,農村要越搞越好,獐岩要變好只能先把路修通。回家的路,我一定要修通!" 伍光發拿出存摺加了加所有的積蓄,總共有10多萬元,他很快找人諮詢了請挖機的價格,大概八九萬元。其實伍光發早就盤算好了,只有兩戶人家,要修路的話得花錢請挖機。
修路
打定主意的伍光發心中漲滿喜悅,妻子的不同意完全忽略不計。伍光發很快聯繫好挖機師傅談好價格,很快著手動工修路。2017年12月,僅僅10多天時間,挖機就挖通了從公路邊到獐岩的毛路。「他動作太快了,我們聽村民說獐岩有人在修路後去看,伍光發請的挖機已經動工了。」鄉幹部向記者介紹。
伍光發修路的決心感動了周邊村寨群眾,大家都支持他,修路占用的坡地都無償提供;鄉政府為他協調到水泥等物資,在毛路的基礎上做了路面硬化。
2018年1月,通往獐岩寬約4米、長約800米的路全部完工,騎車僅需2分鐘。以前住在獐岩的村民都回來村裡看了看,他們由衷地佩服伍光發幾十年的執著。
路通後,伍光發馬不停蹄地著手改建老房,整理田地。他買了輛三輪摩托車,開著車和妻子搬家回到獐岩。他倆把所有田地都種上各種蔬菜,每天騎車半個多小時到縣城賣菜,還養了幾百隻雞,今年初,他僅賣雞的收入就有近4萬元。
一條路
是走出去的路
也是回家的路
伍光發
不負時光
傾其所有
完成了對家的堅守
也圓了那個年少時的夢
……
來源文山新聞網
(免責申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絡收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作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