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喜歡上了那些古村落,也許是古村落里有自己兒時的些許回憶,也許是古村落里有自己喜歡的故事......
幾年來我行走了博山周圍的許多古村落:嶺西、北閻、西廂、麻峪、福山、尖谷堆、馬公祠、蝴蝶峪等幾十個村落,拍攝了古村落的古槐、建築、古窯等,並對這些古村落進行了記錄。
今年盛夏時節,在探秘嶺西景區的北閻村後,順道遊覽了萊蕪地區的「懸崖上的古村落~逯家嶺」和臥雲鋪。
去逯家嶺探秘的想法已經有好久了,最初對逯家嶺的了解是來自朋友拍攝的逯家嶺的風景照片,照片中逯家嶺的險峻環境吸引了我,從那時起心中就有了去逯家嶺遊玩的願望。
按照網友持文的規劃經博山嶺西~南北閻~萊蕪潘家崖~逯家嶺~臥雲鋪行走路線,一路邊走邊欣賞周圍風景。這條路是劈山修成,其中有一段沒有硬化且不好走,一邊是山體,一邊是陡峭的懸崖,一路小心翼翼開車,終於將車開到山頂。將車停到埡口邊,一是靜靜心,二是順便觀賞一下山下風景。
休息片刻,順便摘了些托盤吃。然後沿著山脊行了近十幾分鐘便到達了目的地~逯家嶺。
從村西進村首先看到的是佇立著的一棵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槐。這棵古槐雖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大樹依然枝繁葉茂,好像是在向我們訴說那段古老的歷史。
漫步村中,映入眼帘的到處是石階、石板路、石牆,村裡老宅基本都是用山石壘砌而成。大大小小的石頭有序地擠在一塊,牢固無比。即便歷經風吹雨打,懸在空中的石頭也掉不下來,就這樣懸了幾百年。這些因石而成的建築,構成了古村落一道靚麗地風景。
孫閣老故居,原來博山的孫閣老在這裡還有一處居所,歷經歲月侵蝕地小院似乎在訴說著傳說中的故事。
逯家大院,是村中比較大的院落,保存的比較好。它是典型的四合院。園內建築都是石頭的,院裡還有石碾和石磨。
漫步街道,很少遇到行人,自己不敢高語,唯恐打破這份寧靜。
經老人允許,經她的院落來到懸崖邊,欣賞坐落在懸崖上的村莊。
漫步古村落,靜謐、樸實、自然,沒有一點點喧譁。走在這樣古樸美麗的村落,內心無比的安靜喜樂!
村中大部分房子都是臨山崖而建,院子坐落在懸崖峭壁之上,驚險無比。
遺憾的是沒有去逯家嶺南邊的山上拍下逯家嶺古村落的全貌。
遊覽完逯家嶺時已經十一點半了,按照計劃再去臥雲鋪。於是駕車直奔臥雲鋪。到臥雲鋪的公路是新建的,很好走。
臥雲鋪坐落在山坳里,也是典型的石頭房子。這裡開發的很現代化,很多石房子是整修過的,幾乎家家都是農家樂。來這裡休閒遊玩的人也很多。
村子裡轉了近一個小時後離開臥雲鋪。返回時經齊長城遺址風門道關~關龍堂~黃石塢一線。這條線都是水泥路,但彎道太多,比十八盤彎還急。
這次行走的收穫頗多,不僅欣賞了這些古村落的石房子,領略了沿途美麗的風光,而且對日後再去遊玩做好了路線規劃。
(以上內容來自笑語的美篇「懸崖上的村莊——逯家嶺遊記」,特此致謝!)
說到懸崖上的村莊,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河南輝縣的郭亮村。而我今天所要說的,是位於山東萊蕪與博山交界的、一個修建在懸崖上的村莊――逯家嶺。
對於山區里的村莊來說,一般都是座落在峪中,依山傍水,有利於勞動與生活,而逯家嶺村的獨特之處,不是座落在峪中,而是座落在懸崖之上,這恰恰就是逯家嶺能吸引人的地方。
在山東沒有實現「村村通」工程之前,要想到達逯家嶺村,必須繞道博山的禹王山,到達牛角村,再沿一條修建在懸崖上的小路,才能到達逯家嶺,說是一條小路,其實是一處「天梯」,所有的生活物資,都是肩背手提運進去的,尤其是在大雪封山的時候,更是艱難與危險。
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現,一條從博山石門鄉黃石塢村至風門道關的盤山公路已經開通,為進入逯家嶺村參觀遊覽帶來了極大便利。
這是在風門道關的埡口眺望遠方所看到的景色。
如今的逯家嶺村已經被命名為: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單位。
逯家嶺村的村口,有一棵據說有五、六百年樹齡的老槐樹,古老而滄桑,據村民講,這棵樹的樹齡,就是逯家嶺村的「村齡」。
村中的小路,路面用青石板鋪成;村中的房舍,幾乎全是用青石板砌成。
村中一處最典型的院落,雖然已經破舊的不成樣子,但院中那二層小樓,還有那用青石板建造的露台,似乎在默默講述它的過去和未來。
一條小路通向村子的另一頭,繞道可到村子對面的懸崖上,那裡有村民開墾的土地,村民以種植花生為主。
這個村口有一棵百年老杏樹,樹上結滿了果子。
遙望逯家嶺村。
勤勞的村民正在播種花生。
這是村民在亂石岡上開墾出的土地。
一條下山的小路,幾乎是垂直著通向溝底,遠方的村舍,就是博山的牛角村。
村民把這裡成為「一夫當關」。
站在這裡俯視四周,一條條鑲嵌在山間的公路,把一個個村莊連接起來。
(以上內容來自老農的美篇「懸崖上的村莊——逯家嶺」,特此致謝!)
逯家嶺地址:濟南市萊城區逯家嶺村
免費遊玩,建議自駕游導航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