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決定,在赤峰成立冀察熱遼聯合大學。這是一所抗大式的大學,也是熱河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大學。
冀察熱遼聯合大學下設行政學院、內蒙古自治學院和魯迅文學藝術學院,趙毅敏任校長,徐懋庸任副校長,杜星垣任教育長。
冀察熱遼行政學院
冀察熱遼行政學院是由建國學院改建而來的。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熱河只有一些小學和相當於中學的所謂「國高」,熱河的知識分子和學生由於受偽滿洲國的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的影響,解放後仍表現苦悶,彷徨,不得出路。為了把這些知識分子吸引到革命隊伍中來,並給他們以求學、轉變思想的機會,在承德創辦了冀熱遼建國學院,由凌莎負責,招收學員五六百人,中央分局和熱河省委的領導同志胡錫奎、趙毅敏等都親自到學院講課。
1946年7月,建國學院撤離承德轉搬到赤峰,並與赤峰中學、赤峰師範和承德文工團合併為新的建國學院,由徐懋庸任院長,凌莎任教育長。而後又隨中央分局轉移到林西。1947年6月再遷回赤峰後改為行政學院,為熱河培養了一批行政管理幹部。
內蒙古自治學院
內蒙古自治學院是一所專門培養蒙古族幹部的學校。1946年3月1日成立於赤峰,由雲澤(烏蘭夫)兼任校長,齊永存擔任教育長,設軍事、行政、中學三院,有學生300多人。大多為偽滿時蒙族中學的學生、偽滿的下級蒙族職員和蒙漢聯軍第四師的中下級軍官。學習內容以革命的啟蒙教育為主,講授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等。
1946年10月以後轉移林東,並與從張家口撤出來的內蒙古軍政學院合併。這期間正是與國民黨鬥爭的最艱苦階段,蒙自學院的幹部學員,組成三個武裝工作隊,分別到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和敖漢旗一帶農村打游擊。後來,這部分學員陸續分配工作,成為熱河蒙古族幹部的中堅力量。
魯迅文學藝術學院
魯迅文藝學院的前身是勝利劇社。1945年8月,冀熱遼部隊進入承德、赤峰後,第十三軍分區宣傳隊與承德、赤峰的部分文藝工作者共同組成勝利劇社,初期只有30多人,社址設在原承德國民會館。同年10月,由延安等地赴東北開闢新區工作的大批幹部受阻於承德,延安魯藝的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安波、駱文、李劫夫、莎萊、海默等10多人,被趙毅敏挽留於承德,壯大了勝利劇社的陣地。
1946年5月30日,著名作家蕭軍、畫家張仃、戲劇家吳雪等冀熱遼前進劇社一行到赤峰訪問,並深入到建西縣(喀喇沁旗)演出《牛永貴負傷》、《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等劇目。
為了培養文藝骨幹,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於1947年3月決定,以文工團為基礎在赤峰創辦冀察熱遼魯迅文學藝術學院。由冀察熱遼分局宣傳部長趙毅敏兼任學院院長。安波同志先後任秘書長、副院長、院長。魯迅文學藝術學院設戲劇、音樂、文學、美術四系,後來又開辦了蒙藝班。之後招收學員1000多人。
魯藝地址:即現在赤峰市京劇團所在地。後遷至新邱,新丘村在建西縣境內,村內有一個陳家大院,房舍上百間,是國民黨蒙藏委員會蒙族人委員陳清雲的莊園,日本投降後,陳氏家人逃往北京,學院便借住在陳家大院內。
1948年7月,赤峰鼠疫蔓延,學院附近村莊,也有疫情。魯藝學院奉命從新邱遷往寧城縣的那拉不流。那拉不流位於寧城縣一肯中,是一個蒙漢雜居的大村莊,村中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天主教堂,還住著兩位比利時荷蘭籍的神父,他們到中國多年,漢語講的頗嫻熟,兩位神父同意在不影響宗教活動的條件下借用教堂的多餘房舍,這樣學院便住進了教堂院內,輪訓班、少年藝術班和文工團分別安頓在附近村子中。少藝班在那拉不流村隔一條河的一個村,叫扎甘池。短短的幾年中,魯藝為熱河培養了一大批蒙漢文藝骨幹。
冀察熱遼聯合大學從赤峰成立到撤銷,僅三年多的時間,就為冀察熱遼地區培養了4000多名各方面的骨幹人才。特別是當時在國統區北平、天津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的200多名大專學生到解放區後,大部分投入到「聯大」學習和鍛鍊。這裡的生活雖然艱苦,但卻置身於民主自由的新天地里。他們飽受飢餓和迫害的心情為之一掃,高高興興地投入到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線等各項革命事業之中。1948年11月,冀察熱遼聯合大學由赤峰地區遷往錦州。
時代人物
敖德斯爾
我國文壇上有名作家,是新中國成立前由魯藝學院短訊班畢業的。他的創作道路和新中國的歷史一起成長和發展。
童年時代是在家鄉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白塔子草原度過的。家鄉有座奇峻聳立的罕山,上邊有個直通通的山洞,象刀砍斧削似的,傳說是古代神話英雄格斯爾的飛劍穿透的。類似眾多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給他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對他以後的創作是有啟迪和幫助的。
敖德斯爾同志的文學才華是多方面的,他的創作包括小說、戲劇、電影文學劇本,也包括具有一定特色的散文。他的蒙文散文集《銀色的白塔》和他的許多短篇名作一樣,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這些充分說明,敖德斯爾同志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1963年初,茅盾同志在給他的信中,表示了這樣的心意和祝願:「在您這樣的年紀所作的成就,超出了上一輩人在同樣年紀所作的,這是我們祖國,也是蒙古族弟兄們值得驕傲的。」對敖德斯爾同志在文學創作方面所作出的成就,《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向國內外作了大量宣傳報道。《中國文學家辭典》《少數民族作家傳略》《名人詞典》都把他列入辭條。
時代人物
胡爾查
1948年,胡爾查在冀察熱遼魯藝文學系學習,後任冀察熱遼魯藝文學院秘書。
胡爾查在談他怎樣踏上文學翻譯這條道路時,他說他的故鄉巴林草原,是個山清水秀、引人入勝的美麗的地方。在那裡,人民用詩歌來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歌唱他們的心聲。人民用自己的歌聲,一代代地陶冶著自己的情操,進行著自我娛樂和教育。1948年春,他懷著做一名革命文藝戰士的志願,踏進了魯藝的校門,學院把他從一批蒙古族青少年中,選拔到文學系深造。
胡爾查同志從16歲開始在文學翻譯這塊園地上進行筆耕,時至今日,已經整整是40個年頭。40個春秋里,雖然有一段在「左」的思想影響下,他屢遭迫害,但他為黨的文學事業奮鬥終身的決心沒有動搖。他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一直掙扎著走了過來,迎來了燦爛的曙光。
多年來,他從事蒙古族民間文學翻譯研究工作,整理、發掘古典文學和翻譯現代詩歌。1949年翻譯出版蒙古族第一部《內蒙古民歌集》是他的處女作,在當時的內蒙古自治區首府烏蘭浩特出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出版的第一部民族音樂集。它的問世在內蒙古和全國音樂界都有很大影響,對推動民間文藝工作的開展有開創性的作用。以後他翻譯出版了許多蒙古族民間英雄史詩、敘事長詩和現代詩人作品。如《紅色勇士古諾干》《智勇的王子希熱圖》《溫欽夫滅魔記》《扎日·布麗圖可汗》等。翻譯出版現代詩人的作品,如《兩隻羊羔》《紅色的瀑布》《富饒的查干湖》《車二呀,你盡情地奔馳吧!》等等。
胡爾查同志通曉蒙漢兩種語言文字,他所翻譯的作品,力求準確,語言流暢,清新樸實,易於讀者接受。對他在民間文學和文學翻譯事業上所作的貢獻,黨和政府給予了他極高的榮譽。多次獲得自治區和全國優秀民間文學作品翻譯獎。在中央媒體向國內外播放其事跡。《文學家辭典》《少數民族現代作家傳略》《中國茗人辭典》都把胡爾查同志列入詞條。
時代人物
布和朝魯
布和朝魯同志1948年入魯藝美術系深造畢業後,從事報紙美編工作至今已40年,僅僅以他自己的粗略統計,40年來他在《內蒙古日報》(蒙漢文版)刊出的字畫就有近3萬件之多。
布和朝魯還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版畫家。他的作品常以富饒的草原、濃郁的風土人情以及茂密森林和棲息在其中的野生動物為題材,並將這一切融合在他樸實無華的造型語言和嫻熟多變的刀法中,構成他作品的獨特魅力,充分表達著畫家美好的情意,表達著畫家對生命、對自然以至對生活的熱愛。1958年,他的《北方》《接生員同志到了》《擠鹿奶》等三件作品在全國第三屆版畫展上,受到普遍好評。著名版畫家李平凡在一篇評論中稱讚這些作品「洋溢著濃重的生活氣息,畫面清新有力,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的這些作品,後來均被蘇聯東方藝術研究所收藏,他的《在飼料基地上》還曾被送到世界青年節和蘇聯展出。
(資料來源:《赤峰文史》)
END
來源:視覺赤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O4D3WwBJleJMoPMRA_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