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媽媽很是苦惱,說欣欣在學校表現很好,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回答問題,一回家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甚至連作業都不想做。
大家幫她分析原因,有人說,學校有老師管著,孩子對老師有懼怕心理,自然會表現好;而回家不願意聽爸媽管,自然表現沒那麼好了。
這是可能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心力交瘁」。孩子每天上學,經過了一整天的學習,孩子的精力耗費了很多,回到家精力所剩不多,而且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精力越來越少,自然在家裡的表現就沒那麼好了。
說到「心力交瘁」,《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一書中作者提出「精力圈」這個詞,家長有效運用「精力圈」可以保證孩子的精力,讓孩子精力充沛去去學習和成長。
「精力圈」,它包括三個方面:心力、腦力和體力。
作者提出,精力圈中包含的三個方面,心力是1,腦力和體力是0,合起來是100。腦力和體力是比較好理解的,「腦力」需要充足的睡眠和食物來補充,「體力」需要適度的休息和運動來恢復,而「心力」則需要家長的肯定和鼓勵來保持。
舉一個例子,比如媽媽下班很晚了回家還要給孩子輔導作業,而當孩子的作業完成的不好時,爸爸還要指責媽媽,「這不是你輔導的嗎?怎麼孩子學成這樣?」媽媽就會委屈,「我也上了一天班,回家盡心盡力輔導孩子作業,你還挑三揀四。」這就是心力交瘁。
反之,如果媽媽的所作所為得到爸爸的鼓勵,「孩子的作業寫的真棒,這裡面也有媽媽的功勞。」媽媽的付出得到肯定,雖然很累,但是付出得到鼓勵,心力也會恢復,第二天還會接著輔導作業。
如果沒有「心力」這個1,腦力和體力的恢復是沒有意義的。
孩子心力交瘁可能是他的精力圈耗盡,除了自己損耗外,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會損耗孩子的心力。
1. 和孩子暴力溝通
當孩子遇到問題,如果父母不耐心傾聽,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孩子,第二天孩子就會更累,精力不足。
《少年說》第三季中,一名高中女生對著台下的媽媽喊話,希望媽媽讓著自己一點,主持人問其原因,原來是媽媽總對她批評指責,不好好說話,比如有一次參加運動會,她取得了第三名,尤其是標槍比賽,超過了她平時的成績,她是用盡全力才拼得這個成績的,她拿著獎盃回來,特別渴望得到媽媽的鼓勵。
可媽媽卻說:「你為什麼不拿第一名?你去比賽占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還耽誤了學習,就是不務正業。」
這種溝通方式不僅不能給孩子補充能量,反而會損耗孩子的心力。
2. 父母情緒不穩定
聽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正在洗車,兒子拿起小石頭在車門上畫了起來,父親見此大怒,拿起了扳手就打了兒子,後來兒子被送進了醫院,證實了手指頭骨折,面對父親兒子輕聲的說:「爸爸,手指會好的,不要擔心了。」父親內心無比的自責,一怒之下,沖回去要把自己的汽車給砸了,等他來到汽車旁邊時,卻看到兒子在車上畫的痕跡是「爸爸,我愛你」。
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立馬就勃然大怒,面對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孩子的心力又怎麼會恢復呢?
3. 盲目對比
曾經看過一個調查:「孩子最受不了的十件事」,位列榜首的便是「最恨父母跟別人家孩子來比」。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心力」受損。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別人家的孩子,就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文武雙全、成績優秀、精通十八般武藝......經常在爸爸媽媽口中出現。
熱播劇《小歡喜》中,「學渣」方一凡好不容易擺脫班級墊底,但是由於排名還是靠後, 童文潔說,在班級里上游都沒用,得跟全區的學生比!平常脾氣好的方一凡忍受不了,在大庭廣眾下和媽媽撕破了臉。
「別人家的孩子」像一把利劍從小到大都懸在頭頂,讓人提心弔膽又無可奈何。
孩子在學校學習一整天,已損耗很大的精力,如果父母給孩子肯定和鼓勵,孩子感覺被理解,他的壓力得以釋放,「心力」恢復;反之,如果得到的是父母的批評、指責、發脾氣,那孩子的「心力」就會繼續損耗,直到心力交瘁。
孩子在學校已耗費很大的精力,回到家後,我們可以通過「心力、腦力、體力」三方面的努力,給孩子加滿油,幫助孩子第二天精力充沛。
「心力」需要父母的肯定。有時,孩子受了委屈,只需要父母能夠耐心傾聽,理解孩子,當孩子沮喪的時候,我們靜靜地聽孩子說話,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講大道理、不批評和指責,當孩子心情平復後,再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說:「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有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
兒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親聽到孩子這句話會有多麼的失望,但她沒有訓斥兒子,而是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的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童真的說:「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瞬間,母親的眼裡充滿了淚花,親了親兒子,孩子很開心。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媽媽從失望到熱淚盈眶。一開始,她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感到了失望,但她並沒有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而是耐心平和地詢問孩子原因,最後得知孩子的真實想法,被孩子感動。
我們做這樣一個假設,如果這媽媽在聽到孩子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時就大聲訓斥孩子「自私、不懂得分享」,那會怎麼樣呢?孩子一定很委屈。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溝通方式對於孩子的「心力」有很大影響。
我們可以用溝通三部曲,接納、反饋、討論
接納是一種態度,就是允許對方完全地表達自己的感覺,無論這個感覺是什麼。
面對傷心、害怕的孩子,家長接納的態度非常重要,接納是一種理解和寬容,並不表示贊同。
比如孩子說:媽媽,今天我的鉛筆被人拿走了。
先耐心聽孩子說完,再表達自己的看法。平靜自己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如果自己生氣了,先離開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和孩子溝通。
避免這樣的指責:「你怎麼不好好保管好?」或者「你都丟了幾次,怎麼又丟了?」這樣只能讓孩子更加沮喪,不想表達自己,終止了談話。
「反映」可以重複孩子的問題,這樣就開啟了和孩子溝通之門,他會告訴你這種反映是否正確。讓孩子放下包袱、專心面對問題。
比如上面孩子說「媽媽,今天我的鉛筆被人拿走了。」,我們要反映給他,用積極傾聽的技巧和句型,可以這樣重複:你的鉛筆被人拿走了,你很難過對不對?像鏡子一樣反射給孩子看,孩子的情緒就得到了理性的梳理,原來那種混沌的情緒狀態就變成了一種理性。
接納和反映的過程就是積極傾聽,反覆求證,不斷地梳理孩子的負向情緒,幫助孩子的情緒得到凈化。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繼續表達自己的想法。
(1)了解和澄清問題
通過積極傾聽澄清問題。
耐心傾聽孩子,讓孩子提出自己的問題。
(2)腦力激盪法
通過腦力激盪法,把所有的解決辦法都羅列出來,這個過程父母不要加入任何的判斷和評價,不帶有父母一點的建議和意見。
比如孩子的鉛筆丟了,問清楚鉛筆丟失的過程,孩子說:「我是在去衛生間的時候,回來就發現放在桌上的鉛筆不見了。」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嗎?」
孩子回答「去衛生間錢可以把它放在鉛筆盒裡。」「放在書桌里。」「我也去拿一支別人的鉛筆。」
(3)評估
評估提出的每一個辦法。
如孩子說:「我也去拿一支別人的鉛筆。」我們當然不同意這樣的辦法,但是孩子說出來之後也不要直接否定,你可以問孩子:「如果你也拿了別人的鉛筆,將會發生什麼情況?」
引導孩子想像一下可能的結果。如可能別人發現是自己拿的被老師批評,或者被別人叫小偷,或者自己會養成隨便拿人東西的壞習慣,當孩子發現那個結果不是他想要的,他就不會用這個方法了。
(4)選擇
孩子要從所有評估的方法裡面選擇一個他最想做的。
如果孩子選了一個父母覺得不可行的辦法,如孩子說:「我也去拿一支別人的鉛筆。」,孩子選了這個辦法之後,我們需要再次強調可能出現的結果已經評估過了,告訴孩子他需要承擔。
如果孩子說:「沒關係,我不怕,我就是要拿一支別人的鉛筆。」看得出來,此時的孩子情緒並不平靜。這說明溝通的第一、二步,即接納、反映的過程還沒有完成好,或者在討論環節又激發了孩子的負向情緒,需要再次回到接納、反映環節,讓孩子的負向情緒充分表達,讓孩子的情緒重新得到平靜。
(5)承諾行動
當孩子選定一個有效的辦法以後,就要跟孩子確定實施行動的時間。
讓孩子確定近期內的一個時間,如孩子說:「我明天或者下周二就開始實施」,這都是可以的。
(6)反饋
跟孩子約定什麼時候反饋。
如孩子第二天或者下周二實施以後,回來就問問他,那天的效果怎麼樣啊。如果很好,就繼續。如果並沒有那麼理想,就重新進行問題解決六步驟,直到找到有效的方法。
當然,除了心力外,腦力和體力也是不可忽略的。
「腦力」需要充足的睡眠和食物來補充,另外需要給孩子的大腦呼吸。「體力」需要適度的休息和運動來恢復。要使孩子具備一個充沛的體力,我們應該持久地保養和鍛鍊身體, 維持體力, 擁有健康。
只有三者都保持充沛,孩子才能精神飽滿地面對第二天的學習。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油罐」,有效運用「精力圈」,每天給孩子加滿油,讓孩子第二天繼續精力充沛地去學習和成長。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