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但是35歲以後,面臨的中年危機卻把我傷的體無完膚"——《黃金時代》
文斌是我的小學兼初中同學,從小酷愛數學,一直是我們班的學霸,而且對計算機非常熱愛,不出所料的,考上了省內某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畢業以後,光榮的成為了一名程式設計師。
前幾年,聽到他說工資待遇不錯,而且越跳槽越能給自己"鍍金"。
剛畢業那會,他幾乎每隔1年都要跳槽一次,而且每次跳工資有所增加,在畢業5年的時候,就已經拿到了我們羨慕的年薪30W。
最近幾年,我們沒有再聽到他的消息,直到昨天另一個同學給我打電話,聊起了文斌,我才知道,他最近幾年過得不太順。
原來,他35歲的時候,從某公司又辭職了。他以為會像以前一樣,很快就能找到下家,但是這次事與願違了,投了很多份簡歷都沒有收到面試的通知,及時有公司承諾可以面試的,最終也因為薪資待遇的問題沒有談攏。
就這樣蹉跎了3年,高不成、低不就,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要不是仗著有前幾年攢下的家業,他估計早就撐不住了。
去年年底,他沒辦法了,只能先找了一份在新街口當外賣員的工作,暫時緩解一下燃眉之急。
前段時間,"程式設計師是吃青春飯行業嗎?"上了知乎的熱搜榜,有一名網友的爆料讓很多程式設計師都陷入年齡恐慌之中。
這位網友說,他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剛剛32歲,在有過多家公司的編程經歷,他去某公司面試,本來以為名氣不是很大的公司不會要求太多,結果面試剛結束,他就聽到聽到裡面的領導說,這個人雖然工作經歷還可以,但是年紀太大,不太合適,直接送走吧!
而且,還對負責的HR說,以後這種程式設計師的面試,年齡超過32歲的一律不能要!
還有一個自稱是HR的留言說的更實在,面試前,領導組織他們開會,說只要年齡超過35歲的,少給錢我們也補不能要!這是我們年齡的底線。
35歲?為什麼從前沒有聽說,這兩年突然火了這個話題?
因為中國第一批程式設計師35歲了!
1999-2000年,馬爸爸和李彥宏創建了如今的網際網路三巨頭:BAT。
因此,我們暫且認為,網際網路是在2000年左右興起,一個行業興起後,要有幾年的時間給大家反應進入這個行業。
當初和馬爸爸們、李爸爸一起打拚的兄弟們,現在都是各個公司的頂層人物了,這種類型我們就不考慮了。
我們假設給普通大眾幾年的時間接受網際網路興起,也就是2005年左右,假設程式設計師22歲畢業進入網際網路行業。
到2019年,這批22歲的程式設計師差不多36歲了!也就是說比較早的一批本科畢業就進入網際網路行業的程式設計師,現在是36歲左右!
注意,很多人也是在後面的時間裡慢慢加入網際網路行業的,所以說,還有很大一批的程式設計師,才剛剛步入35歲左右的年齡。
如果這十幾年的程式設計師生涯,你仍然沒有出類拔萃,在這個更新換代如此快的時代,面臨各方面的壓力是肯定的了。
以某為裁員為例,你真的以為裁員裁的是年齡大、股票多的那些人?
怎麼可能?
人家裁的都是工作十來年,考評普通職級一般,收入和股票都偏低的一群人。
也就是:這部分人的工作具有可替代性。
他們裁員是為了優化結構,不是為了斷臂求生。核心員工,不僅不可能被裁,而且會被重點關照,停止流失!!!
所以,裁員裁的是這三類人:
拿著遠超三個應屆畢業生的工資,但是能力最多頂一個
老油條,幹活一般般,但是油油的
只會寫代碼,職業素養和情商一般般
總的來講,就是性價比低、不可替代性弱的同學們。淘汰的就是這些。
但真正能有幾個人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低性,現在在敲代碼的我們,終歸逃不過被挑選的命運?
第一:未雨綢繆,35歲之前進入一個溫和的公司,避免盲目的跳槽
35歲之後身體機能急劇下降,高強度的工作(例如996)對健康的傷害是巨大的。在這種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即使公司不裁你,大機率的自己也得離開。因此,未雨綢繆,35歲之前就要可以考慮跳槽到那些工作環境健康的企業,例如外企,國企,事業單位等。
而且要儘早,不要說過了35歲再行動,畢竟所有的企業都不是慈善家,都要盈利,自然都鍾愛年輕人。
過了30歲,就要收斂下性格,不要一言不和就跳槽。
我們都知道人年老了要靠養老金生活,其實年輕的時候,工齡也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如果你能在一個公司服務10年,即使公司有一天要裁你,按照勞動法n+1的賠償標準,在北京就會有40萬左右的的賠償,這筆錢足夠一個家庭3年的口糧了,3年的時間也能夠讓一個中年男人重整旗鼓再出發了。
職場上我見過不少35+的暴躁男一言不合就跳槽的,但大部分的境況越跳越不如前:新公司、新人、新環境,動輒6個月的試用期,於是每日戰戰兢兢,日夜加班,可謂疲憊不堪。甚至你一個中年油膩男,連中午吃飯年輕人都不願意帶你。在老公司,也許有小人傷害你,算計你。但誰能保證新公司就沒有小人算計你呢?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我在這裡說的轉行,並不是說今天你是一個做軟體開發的,明天跑去開計程車,而是指在當前的垂直行業內,轉換一個方向,這樣既能發揮多年累積的行業優勢,又能平滑的過渡到新職業,一個可以想到的例子就是"軟體開發轉it講師"。
目前社會上大有人人轉碼農的勢頭,看看遍地開花的it培訓機構就知道當前的培訓市場有多火,it培訓師的需求自然也就水漲船高。而且和軟體開發不一樣,軟體開發基本上好的就業崗位都在一線城市,但it培訓機構即使在二三線城市也是遍地開花,所以說對很多年輕時在大城市奮鬥,被高房價和戶口所逼,中年想退守家鄉的人來說,it講師也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
和軟體開發更青睞年輕人不一樣,it培訓機構更青睞那些有名企背景,有豐富一線開發經驗的資深軟體工程師,道理很明顯:換做你要參加it培訓,你希望教你的是一個毛頭小伙?還是一個沉穩的中年男子?道理不言而喻嘛!再看看各個培訓機構的宣傳欄,都是把那些有名企背景,有豐富一線開發經驗的講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所以說,從職業生涯可持續性來說,it講師強於軟體開發。
很多時候,那些遭遇"中年危機"的人,從另一個角度看你可以感到驕傲,畢竟只有曾經擁有過,才有所謂的失去,才有所謂的危機,從未得到,何談失去?
"中年危機"為什麼在it業特別能成為一個話題,而很少聽傳統行業嚷嚷所謂的"中年危機",因為傳統行業的很多人從走上社會的那天起,危機(青年危機)就撲面而來。從畢業到中年都掙著卑微的薪水,生活從來就沒有給過其希望,如果一定要說危機,那麼這一生都是在危機中度過。
你要知道,唯一的重要的就是把身體鍛鍊好,業餘時間都花在健身上,只要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生活觀,這個世界就餓不死人。
其餘的只需要順其自然即可。
當你躺在病床上,你嚮往的可不是什麼程式設計師,什麼總監,一個月多少萬,你只要覺得自己能夠活蹦亂跳的走在大街上曬曬太陽就心滿意足了。
《黃金時代》有一句話,在這裡送給大家: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希望我們所有的程式設計師朋友能夠真正的活在自己的黃金時代裡面,不被任何生活的錘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