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幾個時期是父母需要注意的呢?大致就是以下幾個階段

2020-01-07     積極家庭教育

情感依戀期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經常說起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情感依戀」。

她強調的就是在幼兒時期必須和孩子建立起這種依戀關係,與孩子之間有感情基礎,才有教育和約束他們的資本。

3歲之前是孩子與母親建立情感和依賴關係的重要時期,我們一直提倡母乳喂養,也建議由母親親自撫養孩子,儘量不要請保姆和母親婆婆代勞。

這個期間孩子對撫養人的氣味,聲音,所有一切就形成了記憶,同時撫養人對他有愛的撫觸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孩子感受到了舒適和溫暖,進而又產生了依戀。

因此,早年孩子與母親建立起來的這種情感,就成了日後媽媽可以「控制」孩子的一種心理資本,正是孩子對你產生了深深的依戀,才會在語言和行為上因為在乎,而對你有所忌憚和敬畏。

習慣養成期

習慣分好多種,比如:飲食習慣、作息習慣、衛生習慣、生活習慣,閱讀習慣,學習習慣做人做事習慣等。

這些習慣可以分別在不同時期給孩子養成,比如飲食和作息,從小就可以培養。

而衛生和生活習慣要在孩子能夠感知和懂得,同時也有能力的情況下,能夠維持和做好,孩子一旦自己會吃飯,會大小便的時候,就要進行約束和制定一些規矩了。

比如不可浪費糧食,不可在非就餐區就餐,飯後要力所能及的幫助大人收拾碗筷,歸置桌椅等。

大小便要自理,且要遵守飯前便後必須洗手的硬性規定,而且一些細節處也要以乾淨衛生為標準,要求孩子不得敷衍了事,必須次次如此,回回做到。

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最好都要在孩子思想還未完全獨立之前完成,因為一旦孩子進入叛逆期,有了更寬的視野和多維的思考,不再處處以你為準,再去約束他習慣以前沒有的習慣就很難了。

記得老年人經常說這麼一句話:孩子小的時候你慣個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了。意思說的就是最好在孩子還完全依賴你的時候,把這些良好的基礎和習慣都夯實打好。

最令家長頭疼的就是將來上小學之後的作業習慣,也就是學習習慣,這個要在一上學的時候就要有意識開始培養了。

比如根據每個階段布置的作業量來規定不同的作業時間,從30分鐘到1個小時,再到2個小時,規定時間內沒完成就不要寫了,到了作息時間必須上床休息。

做作業之前吃飽喝足,保證在寫作業期間不得再找藉口一會兒吃一會兒喝,更不允許邊玩邊寫,寫作業的房間裡不能放手機,玩具等干擾注意力的東西。

這裡還有一個習慣是著重要說的,那就是做人做事的習慣,我們給孩子最起碼的要求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做事要有頭有尾!

不用多,只要遵循這兩條好習慣,把它做到位,這個孩子長大後在朋友當中一定會有自己的聲望和地位。

情緒叛逆期(這個階段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孩子成長期間要經歷兩個叛逆期,第一個是3-6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獨立思考能力,對家長說的任何事不再一味順從。

比如,你讓他穿紅色的衣服他非要穿藍色的,你讓他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他偏偏一句話都不說。

首先家長要意識到這是孩子向我們展示「自我」的一種表現,體驗說「不」,也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過程,有時候並非是孩子故意跟你對著干。

這時家長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先認同再講明是非黑白,不可跟孩子較勁,只盯著孩子的缺點來糾正和批評。

另外,常常說「不」的孩子長大後獨立性往往比那些墨守成規的孩子要好,而且也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所以小時候叛逆一點未必就是壞事。


叛逆期的第二個階段是10歲左右到20歲,十多年才差不多走出叛逆,而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是在這幾年裡,所以這個階段父母所付出的心思不比任何時候少。

有個年輕的同事跟我聊天時,聽我說起朋友兒子叛逆的事,他問多大了,我說14歲,同事說:等著吧,高中上完都不見得走出叛逆期。

他說自己大學畢業以後才真正懂得父母,才開始跟他們好好說話。

第二階段的叛逆期跟青春期其實是疊加在一起的,這是時期的孩子,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處於一知半解狀態,好多看法和觀點都是沒經過沉澱的,但又特別堅信自己,很容易跟家長造成衝突。

令家長總感覺他們在處處作對,什麼事都不聽話,即使答應做的事也是磨磨蹭蹭,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若是強求或者逼迫就容易形成矛盾。

北京市一家機構抽樣調查了3000名孩子的心理狀況,沒想到其中一項的調查結果令人(可以說是令父母)心驚膽戰,那一條是問孩子對待父母態度,數據顯示是56.28%的孩子對父母極度反感和痛恨。

不用過多分析,我們已經從中看出問題了吧,你的所作所為,你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見得是他們喜歡和接受的,不要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該深刻反思一下了,否則跳樓的不止是別人家的孩子。

那麼,該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他們這些叛逆行為呢?

  • 不著急跟孩子講道理,遇事點到為止,不過分糾正他們的想法,有些虧該讓孩子吃的時候就讓他吃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先有個體會的過程,通過對某些事情的親身經歷,才能想起父母的提醒,利用事實驗證而來的感受比父母嘮叨半天的會更加深刻,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

如此對父母的警告和提示也就多了一份信服,下次再有類似事件自然而然會跟父母商量,但家長不可因此事後抱怨,以一種過來人的語氣告訴孩子:怎麼樣,還是你錯了吧。

有時候這句話說出來的效果反而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更加受人尊敬。

  •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建議,儘量什麼事都讓他們自己做主

比如,你讓他放下手機馬上做作業,如果這麼說:

「都看半天了,還不做作業去!」

孩子給你的回應十有八九是繼續看,並沒有立刻放下手機,這時候家長的火氣就來了,輕則一頓嘮叨,重則把手機奪過來扔掉,眼看一場戰爭就要爆發。

但是如果家長換一種方式:孩子,你已經看了一兩個小時了,眼睛也該歇一會了,你自己定個時間,什麼時候做作業啊?

孩子聽完這樣的話,自知理虧,馬上就會看看錶給自己找個台階,頂多拖延10分鐘20分鐘,他會告訴你:好的,十分鐘後我就去做作業。

一場硝煙僅僅因為改變了一種說話方式就給按下去了。

面對他們的叛逆,改變策略,只要涉及孩子的事,事先都要問問他的想法,並以他的意見為準,先試行幾次,合理的話就要予以認可。

不合理也要把事情分析給他聽,告訴他如何做,如何說才會讓事情更加圓滿,此後孩子也會靜下來聽取你們的想法,而不再是一味拒絕和推翻。

另外,親子關係一旦出現問題,就要及時溝通解決,這些東西只積累不消化,早晚就有爆發的那一天,就跟工作一個道理,當日事當日畢,否則長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彼此的反感,激化出越來越多的矛盾來。

而家庭處理親子關係的水平和方式也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形成,你粗暴處理,他們要麼卑微要麼抗拒,有的則開始滋生暴力傾向,隱藏在內心深處,一觸即發。

你平和對待冷靜處理,孩子則也溫和有愛,懂得事事處處為他人著想,他感受到的是什麼,將來身上和內心就會折射什麼出來。

家庭氛圍和相處模式是他們性格最終形成什麼樣的決定因素。

一般如果在情感依戀期和習慣養成期父母做的挺好,在叛逆期和青春期則也能夠相對平穩的度過。

首先說父母自己有足夠的覺悟和意識,小時候就已經把孩子培養的比較懂事樂觀,那麼後期他們的教育理念也不會太過死板和僵硬,與孩子相處起來,之間當然那麼生分和敵對。

這都是一環套一環的,前期鋪墊的不夠好,將來肯定就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從一開始母子或者父子之間就融洽親和,有感情基礎,也從沒遭遇過破壞,之後也會是相親相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2sLfm8BMH2_cNUgKt_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