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解開秦始皇陵墓的神秘面紗

2019-07-20   糖豆吃歷史

秦始皇陵墓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陵墓之一,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挖金者祖祖輩輩為子孫傳下一句話:「萬不可掘秦陵」,據坊間說違者會招致殺身之禍。挖金者已經是朦朧又頗具神秘感了,另盜墓賊都興嘆?千年不被發現的地宮,究竟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巧奪天工,多少秦王的陰謀詭計?



揭開地宮神秘的面紗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著名鼎鼎的秦王掃六合終於落下帷幕,橫掃各諸侯國。舉國上下一片肅穆,是喜是憂?秦王嬴政的鐵騎曾經踏遍中華大地的山川河流,在那個實局動盪的年代,戰爭的烽煙持續之久令人髮指,百姓們生靈塗炭,戰火,飢餓,秦國統一中國必將在歷史上濃墨重彩,然而那時的百姓呢,戰火的洗禮,朝廷的壓迫?家園的毀滅?

事實如此,中國的統一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好運,甚至是噩夢,秦王自恃功高,甚至一改往日國王稱號,封自己為皇帝,那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歷史的皇帝制由此上演,天之驕子,目空一切,只由眾人仰望。



嬴政的戾氣,自負,當時中國的一人在上,萬人屈膝,我們好像能夠理解他千方百計,尋長生不死藥,還有,他那逼百姓為奴隸,耗巨資耗千百萬人力,惡名千古的秦始皇陵。他是不想死的,他想霸占他打下江山的一切,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陪葬,不然,其巧奪天工的程度不會另現代科技依然杳無音訊。

據最新考古新聞,在考古學家的反覆勘測下。秦地宮的實際面積大到4萬一千六百平方米,得虧不在北京,不然地宮這房子得多少大洋,不愧是始皇。其長260米,寬160米,相當於現在5個國際足球場,是真大,浩浩蕩蕩,可以想像當年秦王威嚴,絕世而獨立。

盜墓賊的畏懼,其原因是嚴密的防盜體繫著實令人驚嘆,試想兩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後人望其項背,不禁肅然起敬。



史實巨著,《史記》也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好一個無復出者,我們無法想像工匠結束工作的喜悅和來不及反應的陪葬,我想他們一定死死的捂在地宮穴口,用最後一口氣息思念妻子兒女,在那個「苛政猛於虎」的時代,似乎勤奮不能給你帶來幸福,大時代下的人民仿佛只有苦不堪言。

然而這一切似乎只是為了防盜,僅僅因為工匠熟悉地宮地形構造,以至於他們不可能與盜墓賊勾結來奪取這些奇珍異寶,他們帶不走的,是自己的命,他們帶走了的,是世人找尋地宮的方向。

地宮的水銀池也令我們神往,用以模擬江河湖海,其實到底有沒有我們大家都是不曾見過的,但依據高質量的現代科技的勘測,地宮封土土壤貢含量那是相當的大,然而周圍土壤並沒有汞,結果可見一斑。你也許想到秦始皇的貪婪,殊不知,這也是防盜系統中的關鍵。



汞在液態下會揮發,眾所周知的是汞有毒,平時我們摔了一個溫度計,都擔心會中毒,更不要提那一條條汞河,人吸入高含量的汞氣,會立即精神失常,肌肉劇烈顫動而癱瘓,直至死亡。最後只四個字形容,那就是「不寒而慄」。

地宮中的機關更是堪稱一絕,不然我們無法解釋始皇陵開創了機關防盜,後世隋唐模仿,一一被盜,而秦陵地宮安然無恙,目前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有強弓勁孥。

在地宮外的兵馬俑圖庫坑,出土過一種遠射程,大張力的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但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接起來,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是連發,就可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古裝劇里的機關算盡,暗箭樓閣不過如此。



秦始皇陵開創恢宏的墓葬時代,中國流傳了這個傳統曾有一位唐朝官員在自己的碑文上書「吾是清官已,墓甚漏」盜墓者笑,其結果是……收穫頗豐。盜墓賊行業千年不衰,唯有秦陵,不可掘之。我們不曾想像他們的先祖前仆後繼於秦陵淘金,然後失蹤,死不瞑目,方得這千年古訓,秦陵不可掘。

地宮裡面的稀世珍寶是不計其數的,司馬遷《史記》記載:「奇器珍怪徙藏滿之『』,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十大奇蹟,令人嘆為觀止,試想,地宮浮現於世人眼前之時,它的驕傲,它的輝煌,是值得的,這座讓盜墓賊興嘆的城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