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豬肉價格漲起來之後,我國各部門都在想辦法控制豬肉價格,這其中海關方面主要是從進口肉製品入手,在2019年全國海關積極加快豬肉、其他肉產品以及水產品的准入工作,拓寬肉產品及替代品進口來源,經過一年的努力同全球20個國家達成豬肉產品准入協議,此外還新增了16個國家肉產品准入,擴大了21個國家已准入肉產品的品種範圍。在進口肉製品的數量上也有大幅提升,據統計前11個月共進口肉類達到了548.5萬噸,同步增長42%,這其中豬肉183.8萬噸,同比增長66%。
歡迎大家點擊下方的「進入圈子」,了解每日最新豬價動態、國內一線科研成果,同國內養豬人暢聊養豬事!
可就是如此大量的進口肉類進入我國依然未能有效控制我國的豬肉價格,我國豬肉價格從2019年上半年的10塊錢不到上漲到了下半年最高35塊錢的價格,雖然後續有所下跌,但是始終維持在20塊錢以上,居高不下。顯然單靠進口豬肉遠遠無法解決我國豬肉供應不足,居民吃肉困難的難題。
「要想解決我國豬肉價格過高,居民吃肉難的問題,其中的關鍵還是要靠散養戶養豬」,養了20頭母豬的老馬說道。雖然最近幾年我國一直在走規模化養殖路線,規模化豬場從國家獲得的補貼讓散養戶眼紅,可即使這樣到2018年生豬出欄量前十的養豬集團也僅出欄了5900萬頭,占全國總出欄量的8.6%而已,在未發生非洲豬瘟之前全國大多數的豬都掌握在年出欄肥豬不足500頭的農村散養戶手中,也就因為有散養戶的存在生豬價格才能控制在7、8元錢,豬肉價格才能控制在15元錢以下。所以要想控制國內的豬肉價格,滿足居民豬肉所需幫助散養戶,促進散養戶的復養才是關鍵。
其實對於進口肉筆者一直也是持否定態度,先不談豬肉貿易在各國經濟往來,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單從生豬養殖產業來講,並沒有什麼好處。首先,國外豬肉相比國內豬肉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大量進口後會對國內生豬價格造成巨大的衝擊,導致國內生豬價格上漲困難,養殖戶的養豬利潤縮水。其次,豬肉經過長途運輸進入我國多走的是海運,需要漫長的過程所以進口豬肉多是凍肉,而大家都知道凍肉的口感離鮮肉有很大的差距,即使便宜還是有很多人選擇鮮肉。最後,就是進口豬肉很有可能是非洲豬瘟病毒傳入我國的一個途徑,雖然該病如何進入我國暫沒有定論,但進口肉的嫌疑同樣無法排除。
筆者的觀點同老馬的觀點相一致,發展規模化養殖,走現代化養殖的路線沒錯,但是那並不符合現在的養豬現狀,而規模化豬場同散養戶並存,多元化的發展才是未來的發展之路。尤其是在種植未形成規模的情況下,散養戶豬場的糞污處理更有優勢,只要操作得到也更符合環保的要求。
讀者朋友,你覺得未來農村散養戶會消失嗎?其相比規模化豬場有優勢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