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上映的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成為了院線的一部票房黑馬,也成功拯救了因各種撤檔風波而萎靡不振的暑期檔。
長久以來,中國動畫一直被認為是低幼的:小孩子才看動畫,成人是不應該看的。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讓哪吒、敖丙、申公豹飽受痛苦乃、至瘋魔的偏見,不僅存在於電影里,實際上,整個中國動畫,也長久以來在偏見中艱難成長。
借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一句話來說「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在步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偏見這座大山一直橫梗在中國動畫發展的道路上,比之日本美國動畫業的日臻成熟,國產動畫日漸脫節。
我們似乎忘了國產動畫也曾享譽國際,也曾有過製作精良、寓意深厚的佳作。
1926年以萬籟鳴先生為首的萬氏兄弟,製作出《大鬧畫室》——公認的第一部國產動畫,那個時候動畫還不叫動畫,而是叫被做「活動滑稽畫片」。
彼時毫無動畫製作經驗的萬氏兄弟,通過不懈的摸索、觀看大量影片、甚至寫信向國外製作團隊求教,來試圖摸清動畫的製作方式,這就是我國最初一批動畫製作人艱難探索歷程的寫照。
在1923年到1936年間,中國動畫短暫的萌芽過去,由萬氏兄弟製作的國內首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於1941年驚人問世。
這是世界上第四部動畫長片,不僅僅掀起了國內觀眾的觀影狂潮,在國際上也有著深遠影響,我們所熟知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就是受《鐵扇公主》的影響,決定棄醫,從事動畫行業。
而有著「中國動畫之父」之稱的萬氏兄弟,他們的動畫理念,也影響著此後的每一代動畫製作人,乃至到現在。
萬氏兄弟的動畫內容多含教育意義,提倡寓教於樂和製作民族特色的動畫。顯然,在新中國成立後,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也開始大放異彩。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美影廠)出品的《大鬧天宮》上映,將中國動畫推向了頂峰,也攬下了眾多國際獎項。
這一時期的中國動畫風格多樣,動畫人也在不斷探求新的動畫形式,水墨動畫、剪紙動畫等等富有中國韻味的動畫形式驚艷世界。
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
1997年10月7日,98歲高齡的萬籟鳴安靜地離開人世。在老人的墓碑上沒有墓志銘,墓碑設計成一卷展開的電影膠片,仙雲環繞的花果山中,躍出了四處眺望的孫悟空。這位中國動畫事業的先驅,在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後,長眠於此,陪伴在他的身邊是那個能夠上天入地、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萬超塵(左)、萬籟鳴(中)、萬古蟾(右)
在1966年至1977年的嚴重停滯後,中國動畫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也終於在八十年代迎來了短暫的復興,而電視的逐漸普及,也讓電視動畫和電影動畫逐漸區分開來,人們對電視動畫的需求大大增多。
1979年《哪吒鬧海》上映,反對封建、推翻父權的叛逆哪吒形象,在中國動畫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也意外地影響了搖滾樂。以哪吒為視覺形象的痛仰樂隊,將哪吒痛苦的信仰傳唱下去,而哪吒樂隊更直接以哪吒命名,將哪吒的精神貫徹自我。
中國動畫史上從來不缺思想深厚、言之有物的好動畫,兒童能看到英雄情懷,成人能夠引發反思,老少咸宜,絕不僅僅只是給孩子看。
將中國動畫推向藝術高峰的水墨動畫《山水情》於1988年橫空出世,其意境之高妙、琴思之悠遠,使之藝術價值難以超越,水墨動畫成為世界動畫史上一朵奇葩。日本動漫《輝夜姬物語》向其致敬,也只得其三分意味,遺憾的是,中國動畫也至此開始緩緩走向下坡路。
早在新年中國成立之初,文化部就明確了「美術片要為兒童服務的方針」,當時考慮到美術片的觀眾大多是孩子,故此美術片也一直被當成是兒童電影。
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內地成規模的專業動畫生產機構只有上海美影廠一家,文化部規定全國每年的美術片生產總量最多380分鐘(超出的部分不會另加錢收購),其中的350分鐘全由上海美影廠承擔,國家按標準下撥資金,影片完成後再由中影統購統銷,而這筆收購資金只能勉強維持製片廠的再生產。
為維持美影廠的運作,美影廠自然將指標內的三百多分鐘,全部製作為面向兒童的動畫,動畫就是為兒童服務這一觀念因而根深蒂固。最初根據實際情況而制定的方針,很難斷定它有什麼對錯,只是人們幾十年的思維定勢,局限了國產動畫的思路,也限制了國產動畫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1995年1月1日,中國電影發行公司(以下簡稱中影)取消了施行四十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指標政策,上海美影廠以及其他新成立的動畫公司,開始接受市場經濟的考驗,一場巨大的變革終於要在中國動畫界開始。
上海美影廠一向奉行「慢工出細活」的生產模式,這一方面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一方面也是創作藝術精品的需要。計劃經濟體制下,「慢工出細活」使得國產動畫能夠製作出在藝術上造詣深厚的作品,讓「中國學派」享譽世界。可要面對市場經濟下的商業片生產,如若再奉行慢工出細活就意味著要沒飯吃了。
而與此同時,在過去中國停滯的十年,日本動畫早已不滿足於動畫面向的單一年齡層,逐漸向成人向動畫拓展,題材更加豐富,在科幻題材已經發展成熟的基礎之上,推理、美少女、體育等多種題材的動漫也進入了繁榮的發展時期。
美國動畫也不甘落後,在技術上精益求精的美國動畫,也開始探索運用電腦技術製作動畫的更多可能性。
原本與二者位於同一起跑線的中國動畫,早已與世界脫節。國門開放的80年代,國外大量優秀動畫湧入中國,壟斷了中國內地的熒幕,也對國產動畫造成了巨大衝擊。
國外動畫的湧入雖給中國動畫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可也給中國動畫帶來了新思路,國產動畫開始嘗試多元化探索道路。
1998年,改編自中國傳統故事的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一經上映,大獲成功,上影廠受到啟發,次年推出了集結眾多大卡司的《寶蓮燈》,這是中國首部相較成功的商業動畫電影,在融合了中國風的同時,借鑑了迪士尼動畫的風格,全新效果的中國動畫應運而生。
自2000年起,扶持發展中國動畫的政策頻出,國產動畫迅猛發展的勢頭仿佛又將開啟。2001年,《我為歌狂》播出,成為了擴大中國動畫受眾群體的首次嘗試,《我為歌狂》故事情節現代感強,時常穿插Q版人物場景造成幽默效果,動畫歌舞劇的形式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雖因模仿日漫風格而飽受詬病,卻不妨礙它是國漫的一個里程碑。
2003年,國產長篇科幻動畫《白鴿島》上映,這是我國動畫人對人文科幻題材的一次深度探索和大膽前進。
以上這兩部國產動畫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均有高達八分以上,但遺憾的是,這兩部本可對中國動畫形成燎原之勢的啟明之火,卻被澆熄在朦朧之初,兩部動畫先後都以早戀為由而被舉報禁播。
成見澆熄了這燎原之火,中國動畫向題材多元化、擴大受眾群體的嘗試和努力戛然而止,僅餘下面向低齡觀眾的動畫。
中國動畫發展的數十年,在動畫主要為兒童服務的政策和觀念下,動畫的教化作用占據了主體,哪怕在市場化經濟作用下,動畫的教化作用依然被緊抓,「寓教於樂」這樣一個美好的初衷,卻變成了僵化的條條框框,框住了中國動畫的前進步伐。
將說教融於動畫中也並沒有錯,融合的好,那就是有思想深度的好動畫,可惜更多的是融合的不好,乃至造成突兀效果,刻板說教反招人厭惡。
然而動畫創作者在製作動畫時,須得考慮在娛樂的同時,將教育元素融合進來,這加大了創作的難度,也難免出現了一批令人生厭的刻板說教動畫。
此外,多以改編傳統故事而很少原創的國產動畫,在編劇能力上是薄弱的。長此以往,受眾對於國產動畫的偏見愈深,而動畫製作人也普遍低估青少年的接受程度,愈發低幼化。
在我們被《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霸屏的這幾年,更多中國動畫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依然持續探索和努力著,等待著有一天打破人們對國產動畫的偏見。
2011年上映的《魁拔》代表了當時中國二維動畫製作的最高水平,遺憾的是,這部投資三千多萬的影片最後只有三百多萬的票房,在國內的影響力也不過如同往大海里丟進了一顆石子,掀不起波瀾,國產動畫製作人的艱難可見一斑。
辛運的是,網絡的日漸興起促成了網絡動畫的湧現,2012年的《十萬個冷笑話》,2013年的《屍兄》,2014年的《畫江湖之不良人》,2016年的《鎮魂街》,2017年的《全職高手》······在動畫人的持續努力下,越發精良和多元的的國產原創動畫走進的我們的視野。
而從小被日漫薰陶多年的年輕人的審美也要比從前包容許多。在這樣的趨勢下,國產動畫的走出低迷的形勢有望。
而從2015年《大聖歸來》伊始,國產動畫在院線又重新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接下來的《大魚海棠》、《大護法》《白蛇緣起》一次一次地帶給觀眾驚喜。雖然或多或少仍然存在著劇作上不夠成熟的地方,但是對中國動畫寄予期望的觀眾們不忍苛責,我們太希望看到國產動畫的復興了。
直到今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愈發成熟、精緻的畫風以及特效製作已經足夠讓人眼前一亮,而在劇作上的成熟改編又讓故事更加貼合當下環境,成功打動了成年觀眾。
看到眼前這個全新的哪吒,走過荊棘的道路,經歷偏見、失望,最終於雷鳴之下,浴火重生,我們也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國動畫和動畫人的影子。
我們期待著那個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小哪吒,最終扭轉了他的命運,也終於要劈開觀眾對中國動畫的成見大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