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最值得進電影院的影片(個人向)

2019-09-19     牛牛影視創想

毋庸置疑,博納出品的「中國驕傲三部曲」,是今年備受關注的系列作品。

《烈火英雄》作為首部影片,票房已經累計接近17億,為整個系列開了個好頭。電影中的動人時刻,感染著無數觀眾。

即將於9月20日(本周五)上映的《決勝時刻》還將繼續延續這份震撼和感動。其實電影講述的故事,大家都曾在歷史課本上熟讀過:1949年,黨中央領導人進駐北京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的千鈞一髮之際,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



在影視化的過程中,《開國大典》和《建國大業》都曾描寫過這段歷史,並被觀眾熟知。那麼,這一次《決勝時刻》又表現如何?

小電君會用「驚喜」來形容。

「不一樣」的《決勝時刻》

自下而上。

《決勝時刻》絕對不是一部單純的歷史片,它和編年史式敘事的影片不同。本片採用了多線敘事的手法,講述了國共和談、渡江戰役和政治協商會議三件大事,同時還穿插了毛澤東主席的日常生活。



唐國強飾演毛澤東主席

在過往同題材的影片中,我們多是看到偉人嚴謹、一絲不苟的形象。但是這一次,我們在大銀幕看到最具生活氣息,還略帶俏皮的偉人。

我們能感受到導演希望通過各個維度,拉近我們和偉人的距離。

除了毛澤東主席的工作瞬間之外,影片還通過描寫他與戰友、警衛員、兒女相處的細節,讓他的形象更加立體而真實。



他在兒子面前,先是因為女方的年紀未到,百般反對,但到了合法年紀之後,又變成了一位催婚的父親;對待下屬,平易近人,打成一片,更是化身為對方戀情助力的「媒人」;作為戲迷的他,在看到梅蘭芳時,他又成為了追星的「粉絲」。



「電影的人物就應該要這樣。除了具有宏觀的理性之外,也該有感性的情感。」所以,導演黃建新一直強調《決勝時刻》的創作理念,「不像《建國大業》是編年史,完全沒有太大的空間,需要在兩個小時里,要把最重大的事情和最重要的人物表述清楚。但這一次,《決勝時刻》是要寫一段精神史,需要更多角色和情感。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前兩年大家都推崇的《至暗時刻》,其實就有非常多的虛構成分。這就是藝術與歷史的區別,藝術能夠更大程度上滿足人的心理需求而非論證歷史事件。」



於是,編劇虛構了三個「小人物」——警衛員陳有富、播音員孟予和小戰士田二喬。雖然這三個人物的故事只是副線,但這些故事從側面勾勒出了毛主席非常溫情有趣的一面。

「毛主席對待身邊的小戰士就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小戰士田二橋經常問毛主席問題,把毛主席問得一愣一愣的,兩人互動頗為有趣。另外,有一次毛主席給小戰士陳有富寫了一個如何談戀愛的錦囊,陳有富剛想把錦囊拿走,就想起來組織規定毛主席寫的任何內容都不能帶走,但毛主席告訴他這個錦囊又不是機密文件,陳有富一聽立馬高興地藏起錦囊跑了。」導演黃建新在接受我們專訪時,還津津樂道地談論著電影中的細節。



一旦投入到工作中時,大家熟悉的那個孜孜不倦、運籌帷幄的毛主席又回來了。當然,《決勝時刻》就是從不同視角來描寫毛澤東主席,正如同英文片名《MAO 1949》——這是1949年時期的毛澤東,他除了是偉大領袖毛主席,更是一位可愛的人。

「我們講故事,不能只靠視覺效果,更是要通過立體的人物。這樣才能真正吸引到觀眾,讓觀眾認可這部電影。」導演黃建新非常認真地告訴我們。



我們為什麼會期待?

商業化改編。

《決勝時刻》打破了過往傳統主流電影的創作困境的同時,延續《建軍大業》《烈火英雄》等新主流電影創作。影片將打動人心的故事與精益求精的技術結合,昔日臉譜化、說教式的模式,如今舊貌換新顏,變得更接地氣,逐漸蹚出一條叫好又叫座的市場化之路。



時隔8年,在監製了一系列出色的主流電影之後,黃建新重執導筒,拍攝了這部《決勝時刻》。

他通過自己善於用人物講述故事的優勢,將每個人物形象都變得尤為立體,同時,他發揮了本片的聯合導演寧海強對戰爭場面的把控力,簡單的幾場戲,就將渡江戰役表現得非常有震懾力。


這周最值得進電影院的影片(個人向)


「心靈史」,這個詞語在黃建新的採訪中被反覆提及。

中國近代史就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通過人物的心靈軌跡來尋找這部歷史劇的內在結構,找到的話戲就有了,找不著就沒有了。

所以,為了更好地向觀眾展現《決勝時刻》,編劇何冀平研究了數百萬字史實資料,先是拉流水帳一般,梳理出了毛主席在香山這段歷史的脈絡和細節,同時根據史實提煉人物形象,通過生活化場景,使得中央領導人的形象更立體。



有了這些史料的支撐,編劇在創作中,在保證商業化的同時,也極其尊重對歷史的細節處理。

電影《決勝時刻》中,毛澤東見到梅蘭芳的時候,說了一句,「你的名氣比我大。」

事實上,在1949年7月6日,毛主席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時,在會見梅蘭芳時說的,「北平人對梅蘭芳的歡迎程度,不亞於歡迎解放軍進北平,你的名氣比我大」。


這周最值得進電影院的影片(個人向)


不僅如此,在電影中,毛主席看完梅蘭芳的京劇之後,在街邊小攤上吃小食,攤主稱讚其富貴好面相,但最後毛主席結帳時,卻發現身上沒帶錢,只好讓警衛員陳有富結帳。這一橋段實際在電影《開國大典》中也曾體現過。

細節決定成敗。影片很快就能讓觀眾入戲,並享受其中的最大秘訣便在於此。

最後,必須要特別提出的是,在《決勝時刻》片尾的4分鐘彩色的開國大典的4K修復影像。據了解,這段影像是導演黃建新在俄羅斯找了數月,最後重新修復完成的。


正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在9月20日和觀眾見面,是為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上最真摯的祝福。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 L.CC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NELSW0BJleJMoPMSt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