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也稱針石,是石器時代產生的一種治療工具,運用砭石治病的醫術稱為砭術。砭石療法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黃帝內經》中將砭與針、灸、藥、按、蹺並列為中醫五大醫術。
「泗濱浮石」源自於《尚書》「海、岱、淮……惟徐州厥貢泗濱浮磬。」1978年在山東古墓發現「編磬」,並在泗水流域找到制「磬」的泗濱浮石。經大量科研與臨床試驗,醫學界專家認定「泗濱浮石」是制磬的石材,也是制砭的最佳石料。
砭術有十六法「感、壓、滾、擦、刺、劃、叩、刮、扭、旋、振、拔、溫、涼、聞、撾」。《五十二病方》中有「燔小隋(楕)石,淬中,以熨」之語,說明砭石在上古可用於按摩和熱熨。梁代金息候《砭經》記載朋球形砭石,先用水溫法、火煨法或藏身法加熱,然後用以抗炎熨人體。
砭石療法不耗正氣
刮痧的直接作用是「開瀉」,即把體內瘀滯的病邪或氣血由經穴或一定部位引出體表,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也就是說,體內氣血在刮痧的作用下,其運動方向是由「內」直接至「外」開瀉於體表,產生排邪氣、通經絡之效,作用之後可在操作處見到明顯的紫紅色成團斑點,即所謂「出痧」。這一方法可以說是選擇了最短和直接的祛邪「路線」,但作用方式較為猛烈,雖療效迅速,但對體內正氣的「損耗」相對較大,疼痛感也較明顯。
相比之下,砭石療法的「開瀉」作用要小得多,經過一定時間的手法操作,體表局部會泛紅,但不會有紫紅色的痧點出現,人感到的也是舒適的溫熱、輕鬆感,而非疼痛。這說明,砭石療法主要不是通過驅邪出於體表,而是通過溫經通脈的作用「推動」氣血循經運行,調和營衛,改善局部與整體之間失調的氣血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扶正祛病的目的,這一方式較為緩和,作為外治法,砭石療法不損耗人體正氣,疼痛感很小或沒有。
砭石療法適合哪些人
現代實用砭石療法分三類「感應療法、溫度療法、砭石手法」。陳興華介紹,感應療法中紅外感應療法是最基本的砭石療法。溫度療法中溫法有散寒活血作用,主要針對臟腑虛證及經絡的風寒濕三氣夾雜的痹證或虛證;而涼法主要治療實熱之證,在治療腹水、腿部水腫、脊椎間盤脫出急性充血期可涼敷。砭石手法分為摩擦、擺動、擠壓、叩擊、振動、拔動共六類手法,主要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溫助陽氣,養筋榮脈適用於慢性神經肌肉病變所致氣血虧耗、不榮筋脈等病證,如中風後遺症、脊髓損傷、運動神經元疾病等。
宣導氣血,疏通經絡適用於治療氣血阻滯、經絡不通為主證的疾病,如頸椎病、腰椎病、血管神經性頭痛及軟組織損傷導致的痛證等。
逐寒祛濕,消痹止痛砭石按摩、溫熨經絡,可使周身通泰、祛寒排邪,適用於風濕類疾病。
祛瘀止痛、清熱消腫砭石遠紅外線作用,改善血循環,適用於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及碰撞、扭挫傷等。
潛陽安神、止悸定驚砭石有重鎮沉降之性,部分患者外治有安神定驚之效。
注意事項
1.一般建議幾種手法並用,實行雙向調節。
2.頭部及心臟附近禁用叩法、振法;孕婦腹部、內傷、內出血者禁用;老弱患者不宜用涼法;溫度適中、防燙傷,力度要適中、均勻。
3.在砭石療法前後喝一杯溫開水,注意保暖、防風。治療後短時間內不宜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