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汕頭面孔③丨公交車司機張安德:用耐心、愛心和細心,當乘客的貼心人

2020-05-02     南方plus客戶端

【編前語】

2020年的「五一」,是一個不平凡的節日——在一條條防疫不鬆勁、復工不誤時的戰線上,在一幀幀普通又不普通的工作瞬間中,一個個平凡又不平凡的勞動者用他們的努力奮鬥,為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雙戰雙贏」拼搏奉獻。

個人光芒雖小,也能照亮一方。防疫與復工的節節勝利,凝聚著勞動者們揮灑的汗水;而一個城市的點滴變化,也離不開勞動者們付出的心血。這一張張可愛的面孔,正是城市裡最生動的剪影、最美麗的寫照。有了他們,我們就有了決心和信心,有了期盼和希望。

勞動者的故事,值得被記錄、被銘刻。「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南方日報汕頭新聞部推出「復工復產·汕頭面孔」系列人物報道,用我們的筆和鏡頭,追尋他們的腳步,講述他們的故事。

5時30分,沉睡的城市還沒甦醒,汕頭24路公交車駕駛員張安德,已經開啟了他一天的工作。

24路,從汕頭新一中出發,到人民廣場東,全程15.2公里,途經36個車站。疫情發生以來,無論有沒有乘客,張安德與他的同事每天都會按時行駛公交車,晝夜穿梭於這座城市。即便站台上沒有人,他們也會在每個站點停留,時時觀察路況、關注乘客。

張安德在汕頭當公交車駕駛員已經9年。9年來,他始終用耐心、愛心和細心,當乘客的貼心人。雖然疫情讓公交車廂里變得冷清安靜,如張安德一般的公交車司機們卻以一以貫之的態度對待這份工作,讓細微的善意匯聚成暖流,讓城市重新恢復往日的生機。

張安德在汕頭當公交車駕駛員已經9年。

城市地圖如同裝在腦中

張安德是湖南永州人,今年52歲。2011年開始,因為妻子來到汕頭工作,他也成為汕頭24路公交車的司機。而此前,他已經在深圳開了五六年的公交車。

早出晚歸的生活,是張安德的日常。

「輪到早班時,早上5點半就要發班,那麼我4點半就要起床洗漱,提前到車站進行車輛的檢查和消毒工作。」張安德說,「最後一班晚班是12點10分從廣場輪渡返回始發地,再回到家時已是深夜兩三點。」張安德笑著說,「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節慶假日,我們一直在工作。」

早出晚歸的生活,是張安德的日常。

通南北,穿東西,24路覆蓋汕頭主市區多條主要幹道。如今在汕頭當了9年公交司機的張安德,腦子裡也裝著一幅城市地圖。「上次遇到一名乘客,每到一個車站,都要問我車站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我一一告知,這些車站我再熟悉不過了。」

張安德說,哪裡的乘客多,哪裡的路口堵,他都瞭然於胸,就連常坐24路的乘客,他也能清楚記得。

據汕頭市南辰公共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翁葉龍說,該公司共有5條公交線路,24路是其中最早發班、最晚收班的,而張師傅九年來一直准班準點,沒耽誤過。

翁葉龍感嘆道,到今年5月,南辰公交就迎來了它20歲的生日,這當中少不了公司90名公交師傅日夜堅守崗位的辛勞,「我們公司有十幾位外地公交師傅,他們也都早已以汕為家了。」

不僅以汕為家,作為城市巡路人的公交司機,他們也見證了城市路網的發展。在近十年的行駛中,張安德發現了汕頭的一些變化,「剛開始我從深圳過來汕頭開車,很不習慣,覺得有些差距。幾年過去了,路好開了,規章越來越完善,乘客素質也越來越高,我太開心了。」

「只要有一人需要,這車都得開下去」

「體育學校到了,請從後門下車……」車門開了又關,車上卻一直沒有乘客。

今年春節,張安德回家探親,不料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公司為了外地員工的安全,決定讓他們遲些復工。

3月初,張安德重回崗位。當他再次啟動24路公交車時,幾次往返車上卻空無一人的情況已十分常見,他有些不習慣。

隨著疫情漸漸進入平穩階段,乘坐公交的市民逐漸多了起來。當24路開到體育學校站時,有兩名乘客上車,他們都戴著口罩,自覺分散坐下,低頭看著手機,或看著窗外,車內依然十分沉默,只有報站的聲音按時響起。

「受疫情影響,市民都減少乘坐公共運輸了。但只要有一個人需要,這車都得開下去。」張安德說。

為了乘客們的安全,張安德每天都認真做好車輛保養和清洗工作,根據要求,每一趟車都得消毒,包括乘客經常接觸的扶手、椅背、窗邊等,都要仔細擦拭。

9年來,他始終用耐心、愛心和細心,當乘客的貼心人。

汕頭的天氣自三月後開始回溫,到四月時更能窺見夏天的影子了。按照要求,室外氣溫達到26攝氏度以上就要開車內空調,但在這個特殊時期,開中央空調也是一個不安全的做法。

「車內始終會保持開窗通風,乘客也能理解不開空調的做法。」張安德表示,車內溫度會比室外溫度再高一些,但乘客一般不需要在車上待太久,短暫的悶熱是可以接受的。但這悶熱,作為一整天都待在駕駛位上的公交司機,張安德卻是要戴著口罩承受著悶熱工作一天。在他看來,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不論是道路安全和個體安全,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去遵循和維護。」

而當看到有些乘客漸漸放鬆警惕,張安德也會經常提醒他們:「口罩戴好,注意安全。」

【延伸】

曾用13分鐘搶回救助乘客生命的時間

13分鐘能幹什麼?張安德就曾用13分鐘與死神賽跑,為救助乘客生命搶得時間。

2019年10月28日下午,汕頭市民張女士和女兒在合勝百貨廣場前的公車站,坐上了張安德駕駛的24路公交車。6分鐘後,車輛開到金珠園站,車廂里突然傳來了急促的呼救聲。

原來,張女士的女兒喊了一聲「媽」就休克過去,不省人事。聽到有人呼救,張安德趕緊停車察看。他心裡緊張極了,但還是極力保持鎮定,先請乘客幫忙撥打120,然後迅速決定把公交車直接開到距離最近的汕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間不再正常停站。

據張安德回憶,當時車上約有十幾名乘客,都同意了這個緊急方案,並自發協助照顧暈倒的女孩。

由於當時臨近下班高峰期,車流開始密集起來。這個時候,變身「救護車」的24路公交車,上演了一場「生死時速」。

讓人感動的是,車上的一名老年乘客,一直在前車門的位置候著,遇到前路堵車時,就和馬路上其他司機說明情況。當前車司機聽不清楚時,這名乘客就趕緊下車說明情況,請前面的車輛讓道,到了醫院後還將患者送進去。

在送醫途中,一名路面執勤交警得知情況後,立即疏導交通,指揮公交車快速通過路口。事情發生13分鐘後,小女孩終於被送到汕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並得到了及時救治。張安德也因此入選了2019年下半年度「汕頭好人」評選活動。

「那時候在想,車廂後面的情況肯定很緊急,一定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能快點就再快點,那種心情真的沒法表達。」救人之後,張安德才意識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不知不覺闖了幾次紅燈。事後,汕頭市交警部門也已受理公交司機在特殊情況下闖紅燈的申請。

張安德認為,耐心、愛心和細心,是一個公交車司機應有的品質。

「耐心、愛心和細心,是一個公交車司機應有的品質。」張安德說,司機一旦上車,就要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看路面、看交通、看乘客,並且要有快速判斷、分析情況的能力。在這九年的駕駛過程中,張安德從來沒接到乘客投訴。

張安德舉了一個很日常的例子。在車上,有老人乘客會趁著公交車到站的時間換座位,此時若司機沒有注意到,車猛然發動,老人便會摔倒在地,造成傷害。「還有一位老人,中過風的,每天往返要坐四次公交。」張安德告訴記者,當乘客上下車不方便時,他都得下車去扶,「多花一分鐘就能幫助他,為什麼不呢?」

點擊連結·延伸閱讀>>>>

復工復產·汕頭面孔丨塔吊夫妻檔:天地相望,見證亞青會主場館拔地而起

復工復產·汕頭面孔丨賣房只為干農業,創業青年陳燕鵬有一個「小目標」

【策劃】廖奕文

【統籌】楊可

【采寫】蔡沚彥

讀完本篇報道,如您有更多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加入我們的讀者群參與討論。

【作者】 蔡沚彥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DC53XEBiuFnsJQVJFY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