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掣肘處方見路險:群情激奮下,莫讓華為強出頭

2019-12-17     淘數碼

中國華為,中國人的華為,中華民族的華為,大不大?

不論帽子如何戴,華為的企業形象,近些年似乎已經超然於「一商」、「一品」之上,化身為中國科創、改革成就、民族創新之表率。

如同網際網路上的愛國人士,以鞭撻聯想之流滌盪高尚情操一般,激情謳歌華為之光輝業績、在任何複雜輿論環境下替華為站隊、高舉華為大旗揮軍西進,征討國外競商的日常操作,成為新時代愛國網民的新潮流。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上面這句話,是每個接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新式諺語。恰好也代表著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缺乏自信心的衰敗國家,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犯險、一次次試錯,披荊斬棘獲得今日這般成就的苦難歷程。

華為,也是由小到大、從弱變強發展至今的。

它和許多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偉大企業、偉大品牌一樣,經歷了自己的艱難歷程。我們現在能用上麒麟、鯤鵬處理器,能用上全球領先的5G網絡,當然要感謝華為付出的一切。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幾十年來中國對歐美、日韓的高科技依賴,甚至在一些核心環節完成「脫敏」免疫,這是最值得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榮耀。

當然,這也讓華為,成為某些國家、某些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華為三問

  1. 華為是行業內最大、最強、具備壟斷地位的品牌嗎?
  2. 華為具備足夠的抗打擊、抗風險能力嗎?
  3. 華為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關注一下,究竟是誰,把華為推向榮譽、輿論、爭議的風口浪尖?

「No News Is Good News」.

上面這段諺語,一般直譯為:「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不過筆者更喜歡把它理解為:「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如果再引申一些,也能理解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為什麼話題轉換得如此倉促?其實謎底就在謎面上。作為一家競爭力極強、代表著家國榮譽和戰略儲備的高科技企業,華為對新聞、對話題、對輿論的態度傾向,對普通的愛國民眾影響極為深刻、深遠。

輿論渠道的多樣性,往往能倒逼真相浮出水面,而過度的輿論壟斷或管控,則會引發騷亂

因此,作為將華為品牌「扛在肩上、刻在心中」的小老百姓而言,上述三個問題,每個人心中似乎早有答案,但又模糊不安,不知各位是否也有如此感受?為此,我們不妨進一步探索一下這三個問題。

一問:華為是否具備通訊、手機行業的壟斷地位?

華為具備全球頂級的5G通訊解決方案,不論在質量還是成本上,都具備其他所有國家難以企及的競爭力;在手機及相關晶片領域,華為、榮耀手機,以及其搭載的麒麟系列CPU,處於絕對的國際一線水準;在手機影像方面的造詣就更不用說了,常年霸榜毫無壓力。

然而,這些因素並不能讓今天的華為,成為行業內具備壟斷地位的寡頭企業。換句話說,從企業形式上,中國華為和韓國三星有著更多相似之處,只不過華為在5G通訊領域做得拔尖,而三星則擁有自己的晶片研發、生產流水線,二者也都具備自己的頂級手機品牌。

換句話說,今天的華為,仍舊是本行業角斗場上進行季前賽的一名勇士,賽程尚未過半,但勝率驚人、人氣爆棚。能否打好當前賽季的每一場對決,並順利走向最後的總決賽,目前仍需觀望。

為何?往下看:

二問:華為具備足夠的抗打擊、抗風險能力嗎?

實質意義上的冷戰早已結束,兩相對峙的東西方陣營,以前蘇聯的崩潰瓦解趨於消散。

然而,意識形態上視中國為假想敵的西方勢力,從1945年起,就未曾放鬆過對東方大國崛起的警惕。

從50年前的島鏈封鎖,到20多年前的瓦森納協定,西方世界從地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重環節層層施壓,竭盡所能遏制中國崛起。筆者作為80後伴隨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人,親歷了近40年來的這段險程。

因此,作為21世紀大國間最具競爭砝碼的通訊、晶片行業,華為的存在,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對西方世界又意味著什麼?毫不客氣地說,和平時代的通訊、晶片行業,一如戰爭時代的制海權、制空權、核威懾一樣,關乎勝負天平的傾斜。而華為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就,近乎於兩彈一星的功勳。

但是,麒麟、5G等核心成就,卻並不如兩彈一星一般具備堅實的「基礎」。為何?

筆者列出一組簡單的數據供大家參考:

華為產業鏈核心供應商數量共計92家,這其中:

  • 美國:33家;
  • 日本:11家;
  • 台灣省:10家;
  • 德國:4家;
  • 瑞士:2家;
  • 韓國:2家;
  • 香港市:2家;
  • 荷蘭:1家;
  • 法國:1家;
  • 新加坡:1家。

其中,大陸本土供應鏈企業25家。其餘供應鏈企業合計67家,非境內供應商占華為全部核心供應鏈比重高達72.8%*。(注*:信息來源——華為核心供應商大會)

莫慌,還有更厲害的:

2019年度,中國30餘家大型企業的近140種關鍵基礎材料供應鏈調研*表明:

  • 32%的關鍵材料國產空白(無法生產);
  • 52%的關鍵材料依賴進口;
  • 95%的計算機和伺服器通用處理器的高端專用晶片依賴進口;
  • 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依賴進口;
  • 絕大多數存儲晶片依賴進口;
  • 95%的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製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注*:信息來源——前工信部部長、工經聯會長李毅。

上述幾乎所有依賴項目,都需要用人民幣兌換為美元採購。手握美元霸權的國家,在每次採購中仍會再次盤剝一筆

看完這些數據,相信讀者們會對華為的抗打擊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西方世界此前對ZTE中興的「羞辱式」制裁,在未來一段時期以內,對華為同樣適用。面對72.8%的供應鏈掣肘境況,華為的備胎計劃雖功不可沒,但絕不算高枕無憂。

三問:華為當前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

這個問題,原諒筆者無法回答。但作為每一個支持國產品牌、支持華為的愛國者,或許都有自己的評斷。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企業和品牌亦是法人、亦是如此。相信華為既然可以從無到有,走出今日的精彩征程,同樣也有完善的自省機制,及時完善和充實自我,得以取得更為輝煌的戰果。

三問罷了,花粉何如?

綜上所述,華為作為中國最具價值的高科技品牌,它在世界最頂級的競爭舞台上,斬獲了豐碩的戰果,獲得了世人的矚目與讚許。同樣的,它亦是在波瀾艱險中執著探索的行者,前路猶遠、尚未絕頂。

因此,過度透支和消費華為品牌,將其陷入東西方競爭的攻防戰中、置於行業品牌間此消彼長的口水仗中、置頂於民族大旗的杆末尖端,並非是對它的呵護褒揚。或很多人的許初衷是好的,只為發散心頭驕傲,但長此以往,讓華為被動附加過多的偏激、民粹思潮,終將會衍生出更多複雜的情緒、焦慮以及擔憂。

而西方世界對華為(乃至東方大國)的構陷和惡意,本就萌發於意識形態之上,倘若讓華為背負更多「民粹」色彩,只能讓它置身於更加被動的處境。

結語

本文除部分數據引用之外,皆為筆者的一些不成熟、較粗糙的私人見解。本文的核心初衷,是希望讓更多關懷中國科技工業發展的讀者們,換位思考、認知環境、獨立思考。另外,學會客觀、務實地保護、理解華為等本土品牌,莫為不良勢力所誤導,將華為、中興等中國科技品牌置於有色眼鏡之下,任人魚肉、內亂紛爭。

想起某位前輩頗為淳樸的老話:「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科創興國」。讓科技圈遠離「話題案板」,為韜光養晦的中國科技,創造更多蓄力空間。


關注科技動態,盡在今日頭條:淘數碼(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編譯、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6rCFW8BMH2_cNUgwQ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