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潑猴」敏捷值滿格,但躲不過瀕危

2020-10-24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這「潑猴」敏捷值滿格,但躲不過瀕危

它們看似身手敏捷,且滑稽靈動,

而喜感的背後,

其實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一類長臂猿——

只見叢林中突然飛出一隻 「武林高猴」,

騰挪眨眼間已無影無蹤。

具體是什麼物種的身手竟如此敏捷?

中國武俠中的輕功也莫過於此——

它的名字,極度瀕危物種——

海南長臂猿。

(Nomascus hainanus)

海南長臂猿剪影

(圖源:Wikipedia)

每年的今天, 10月24日,是國際長臂猿日(International Gibbon Day),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靈長類小猿專家組(SSA)發起,旨在引起社會公眾對小猿(長臂猿)的關注,號召野生動物保護機構、研究學界、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社會力量聯合起來,為保護長臂猿採取積極行動。

人們無不佩服長臂猿的敏捷指數,

藉助一雙長臂全力甩動,

一次即能飛越10米之外,

它們在樹木間來去如飛,

這套動作被稱為「臂力搖擺」,

幾個組合下來,

剎那便可消失在百米之外。

※白掌長臂猿(Hylobates lar)臂力搖擺骨骼運動示意圖——

作為靈長類中最靈活、最敏捷的群體,

仗著自己身手了得,

也經常「欺負」自然界各種猛獸——

這隻白掌長臂猿簡直討厭死

下面這隻小猿更連猛虎都敢調戲

長臂猿,又稱小猿,

它們共分為4個屬且種類繁多,

但這些可愛的「小討厭」卻無一倖免——

現今所發現的長臂猿種類,

全部被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一隻成年雌性「天行者」向遠方望去。就像《星球大戰》中年輕、焦慮的盧克·天行者看著塔圖因星。

攝影:FAN PENG-FEI, CLOUD MOUNTAIN CONSERVATION

天行長臂猿: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2017年,《美國靈長類學雜誌》上,新發現的長臂猿以《星球大戰》中「Skywalker」(天行者)命名:天行長臂猿( Hoolock tianxing ,也叫高黎貢白眉長臂猿)。長臂猿能在林間輕鬆飛來飛去,「天行者」的名號從字面上也很符合它們的秉性。

天行長臂猿,這種靈長類於2017年在中國西南部被發現。

攝影:FAN PENG-FEI, CLOUD MOUNTAIN CONSERVATION

而據BBC稱,科學家之所以賦予它「天行者」的名號,是因為它的中文學名翻譯成英文有「在天堂中行走」的意思,又加上參與命名的科學家還是《星球大戰》的忠實粉絲。科學家在緬甸東部和中國西南部發現的天行長臂猿。之前,它們被當成了東方白眉長臂猿(H. leuconedys)

這是一隻極可愛的銀白長臂猿(Hylobates moloch)幼崽

攝影:JOEL SARTORE,PHOTOARK

銀白長臂猿: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下面這個 毛色鮮亮的「沉思猴」名叫白掌長臂猿 (Hylobates lar),長臂猿屬,其毛色為黑色或褐色——

攝影:JOEL SARTORE,PHOTOARK

白掌長臂猿: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灰長臂猿指名亞種(Hylobates muelleri muelleri) ,瀕危物種——

攝影:JOEL SARTORE,PHOTOARK

紅頰長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也叫紅頰黑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至2000米的森林中,瀕危。

攝影:JOEL SARTORE,PHOTOARK

別看長臂猿舉止長相都放蕩不羈,它們竟是少數 實行一夫一妻制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一。長臂猿通過唱歌來吸引和留住配偶,且父母雙方在日後撫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均起至關重要作用,相依相伴,共同扶持。

坐穩啦!麻麻帶你飛~~

攝影:JOEL SARTORE,PHOTOARK

上圖,戴帽長臂猿(Hylobates pileatus) ,瀕危,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成年雌性具有從頭頂到腹股溝腹面上,形成的一個倒三角形的大型黑色斑塊。

長臂猿中國分布隨時間變化圖:淺灰色表示中國長江以北長臂猿分布地變化情況,深灰色部分表示長江以南;箭頭指示的是長臂猿數量變化速度轉折點。

製圖:Samuel Turvey

回望1850年往後100多年時間,中國長江以北的長臂猿全數消亡,長江以南的長臂猿數量也經歷斷崖式下降。在今天,全中國僅剩30-32隻東黑冠長臂猿、不到150隻的天行長臂猿以及1200隻左右的西黑冠長臂猿——

以及最孤獨的——

海南長臂猿,

全中國一度僅剩27-29隻。

(※以上段落援引自「雲山保護」《中國長臂猿消亡史》 ,作者李宏宇)

2015年,在中國海南島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成年海南長臂猿在樹頂間穿梭。橘黃色的毛皮表明它是一隻雌性。

攝影:楊冠宇,新華社、ALAMY

一隻黑色毛皮的雄性海南長臂猿在樹頂上休息,它們很少跑到地面上。

攝影:楊冠宇,新華社、ALAMY

歷史上,海南島上曾生活數以千計長臂猿。而海南長臂猿可以熬製成一種所謂滋補性的藥物 「長臂猿膏」,因此曾遭大肆非法偷獵;加之上個世紀森林砍伐較為嚴重,其種群受到重創。

2014年夏天,倫敦動物學會高級研究員Jessica Bryant開始嘗試另一種尋找海南長臂猿的方法: 他們播放海南長臂猿的叫聲。第一次實驗時,就出現一隻雄性長臂猿回應。研究團隊隨後進行跟蹤,欣喜地發現它並不是獨居者。它有一個雌性伴侶和一隻寶寶。通過這次發現,研究者將當時已知的長臂猿繁育種群 從3個更改為4個。這說明經過多年努力,極度瀕危的海南長臂猿正逐漸恢復。

一對海南長臂猿夫妻

圖源:KFBG.

為海南長臂猿連起「生命之索」

不久前,第5個海南長臂猿家庭群在被發現八個月後,年輕的小兩口兒終於產下了它們的第一胎寶寶,使這一全世界最瀕危的靈長類物種從2003年的 2群13隻增加到如今的5群33隻。

最新發現的海南長臂猿小兩口

圖源:KFBG.

國際上,通過建設人工樹冠通道(Canopy Bridge)來連接破碎化森林的保育項目與日俱增,但通過建設繩橋來改善長臂猿棲息地,這在中國不僅尚屬首次,全球範圍也鮮有應用。

繩橋建設後的一段時期內,長臂猿雖然注意到繩索的存在,但僅對繩橋採取觀望態度,總是繼續採用高危的跳躍動作「飛越」滑坡;直到2016年5月2日,繩橋建成後的第176天,安裝於樹上的紅外線儀器終於被通過繩橋的長臂猿觸發,中國首段長臂猿利用人工樹冠通道的影像資料被記錄下來。(※本部分援引自貓盟CFCA《這根繩子,拯救僅剩33隻的海南長臂猿》)

2015年,倫敦動物學會高級研究員Samuel Turvey與Jessica Bryant追蹤海南長臂猿已有數年時間,他們每天早上4點起床,步行一小時到達山脊線。當太陽露出地平線,即可遠遠聽到海南長臂猿開始了新一天的啼叫。

Bryant說:

「每種長臂猿的叫聲都有些許差別。 但海南長臂猿的叫聲——是我聽過最動聽的猿鳴。」

2017年,肯亞發現1300萬年前的罕見古猿頭骨, 其面孔與如今的長臂猿非常相似。

供圖:Isaiah Nengo,Leakey Foundation

很久以前的古猿,

與如今的長臂猿非常相似,

那麼很古很古的人類是否也會如此呢?

美國國家地理官微一位粉絲曾發出一次暖人評論——

長臂猿為什麼會如此瀕危?

美好的想法是:

它們大部分進化成了人,

他們換了一種方式,陪伴我們。

點擊下圖

購買2021《國家地理》中文日曆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vVPW3UBURTf-Dn5_T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