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按計劃送軒軒去上舞蹈班,小傢伙突然開始哭,抓著爸爸的衣服不松,哭著說:「媽媽,我不想去上課了,我不想學舞蹈了,太累了……」
看著滿臉淚水的女兒,我有些心軟,但在安撫後,我還是堅持送她去上課。
最近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逼孩子一把?她想要放棄的時候,我應該怎麼辦?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的一期《幸福三重奏》,郎朗和吉娜這對小夫妻去拜訪張國立和鄧婕夫婦。
在聊天中,張國立提到之前看到郎朗和爸爸的一段採訪,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郎朗小時候也不想練琴,老爺子對郎朗非常嚴厲。
張國立問郎朗:假如你爸爸不是那麼嚴厲地壓著你,你很可能就半途而廢了?
郎朗表示:這很有可能,什麼可能性都有。
「殘忍」的父親 把孩子逼成世界級鋼琴家
作為世界TOP級的鋼琴家,郎朗曾在白宮現場彈《我的祖國》;和金屬樂隊Metallica合作,燃炸格萊美現場;也曾以一曲「拉三」(最難的曲子)打臉那些諷刺過他的人。不到20歲,被美國《芝加哥論壇》稱讚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年輕音樂家」。
這個平凡家庭出生的音樂天才,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賦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父親郎國任。
在郎朗2歲半的時候,因為喜歡看《貓和老鼠》,跟著哼唱裡面的音樂,有一天竟然在鋼琴前彈出一首曲子。
郎國任在發現郎朗的音樂天賦後,堅定的認為「郎朗就是個音樂天才!」
上小學的郎朗,每天早上5點45起床練琴,絕不允許賴床;中午也不休息,一直練琴到下午去上學;放學後除了吃飯寫作業,還是練琴。
在培養郎朗成為音樂家的道路上,郎爸沒有過一絲動搖,他不惜辭職帶著孩子去北京尋訪名師學鋼琴。
在北京,郎朗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練琴,稍有鬆懈,就會遭到爸爸無情的訓斥。
隨著郎朗越長越大,爸爸更加嚴厲了,恨不得兒子在睡夢中都在練琴。
年少時的郎朗雖然不滿意父親的專制,但還是堅持下來了,憑藉精湛的琴藝收穫無數大獎,成為世界級的鋼琴家。
成名後的郎朗,多次在公眾面前表示:
「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可能我們會覺得郎爸過於「殘忍」,剝奪了一個孩子本該嬉鬧的童年,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父親的逼迫,就沒有今天世界級的鋼琴師郎朗。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到了「逼迫」的地步,我們心裡很清楚:今天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把他逼迫得更苦。
有遠見的父母 都有點狠心
最近,「主持人大賽」頻頻上熱搜,堪稱「神仙打架」,董卿作為節目評委,每一次的點評都會引來一片讚賞聲。
說起董卿,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主持過多屆春晚、「央視一姐」……
就是這樣一個優雅淡定、從容不迫的人,在提到父親的教育時卻潸然淚下,她坦言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是親生女兒。
出生農村的父親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復旦大學新聞系,改寫了一生的命運,所以他對女兒也有同樣的期望,在董卿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對她實施「魔鬼教育」。
董卿曾在一場活動中提到她的父親:「他對我的嚴厲和苛刻超出一般人的想像……高一到高三,每個寒暑假必須去酒店做清潔工打工掙錢。」
從識字起,父親要求她每天抄成語、抄古詩,大聲朗讀、背誦;稍微大一點,又開始抄古文;中學時,就開始讀名著;每年寒暑假,還會給董卿開列書單。
後來的《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讓人們看到了以詩詞為心,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的董卿。
曾有社交媒體這樣點評過董卿:完美地詮釋了中國傳統的「知書達理」。
在一次訪談中,她說:
「我有一度很不能理解我爸爸對我的嚴厲,可是當我長大一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每一個父母都會傾盡所有去愛自己的孩子。」
「我父親自己的經歷,讓他篤信人的命運要靠自己改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父親是個很嚴謹、很堅忍也很善良的人,很慶幸自己繼承了他的這些優點。」
也許孩子在小時候不能理解父母的逼迫,可等長大後你會發現,能有一個人逼著你前進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
父母從孩童時代走過來,比起我們,他們經歷的更多,知道哪些是對孩子有益。
那些被父母放過的孩子 都在惋惜
之前,周杰倫在謝霆鋒的節目上用香蕉彈一首《青花瓷》,用菠蘿彈一首《舊傷口》,引來霆鋒大呼:厲害,太厲害了!
這樣子輕鬆玩音樂的功力都來自平時的積累,周杰倫從4歲開始學琴,周媽媽規定,每天必須苦練2個小時。
從小調皮的周杰倫不止一次說:「為什麼大家都可以在外面玩,我就在(房間)裡面很痛苦,為什麼我要學鋼琴?」
面對調皮的周杰倫,周媽媽軟硬兼施,每天盯著他練琴,「我每次練琴時,媽媽就拿藤條站在後面。」
謝霆鋒說:「我這樣看著你,我真的很恨我自己!我很後悔,為什麼不像杰倫,聽媽媽的話。」
現在只要談到媽媽,杰倫都會表示:「現在真的就是很感謝她,如果說我的音樂底子打得深厚,都是那根藤條逼出來的。」
其實,每個周末去輔導班上課學習的孩子,背後都有風裡雨里堅持陪練的父母。
擁有一技之長的孩子在長大後,都會感謝父母當初的逼迫,而那些沒有堅持下來的孩子都在惋惜,只能羨慕別人會這個會那個。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劉星和小雨在「吐槽」媽媽沒有給自己報名興趣班,「如果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號,或者吹薩克斯。」
劉星媽媽:「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
劉星說完,媽媽頓時語塞。
對啊,孩子不願意學,難道家長不知道讓孩子學嗎?
在一期《嚮往的生活》中,王迅看呂思清老師和劉憲華拉小提琴,他不禁感慨:「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是41塊錢,廣州的金雀,我媽那時候工資一個月18元,兩個月工資加上加班,才買了一把小提琴。
我特喜歡,剛開始,我也特喜歡。我就是後來不知道咋回事,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就很奇怪。
但我後來特別後悔,就我當時堅持一下吧,我可能就還可以吧,就起碼現在還可以是個特長。」
節目中還有一段Angelababy和劉憲華的對話: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倪妮在一旁感慨:「是呀,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
這時,Angelababy說了一句:「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你今天逼了孩子,明天他有了本事但是埋怨你當年太狠心;你今天沒有逼孩子,明天他一事無成然後埋怨你當年沒逼他。你想要哪個埋怨?」
不用表明的默契,我們肯定會選擇前者,寧願孩子恨自己,也不願意他長大以後埋怨自己沒有逼他。
所謂的逼迫 不過是換種方式幫助孩子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龍應台寫給兒子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作為父母,我們不過想要孩子在以後多一份生活的底氣,多一份生活的選擇,在他孩提時代,我們理應教會他學會堅持、懂得自律!
1、讓孩子參與選擇,一起制定目標
讓孩子自己參與,這個是幫助孩子堅持下去的重要一步。和孩子商量一起制定計劃,並嚴格執行,久而久之,這些所謂的計劃就變成孩子內在的習慣。
環球人物曾對董卿做過一期採訪,問她對閱讀的看法。
董卿說:「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前1個小時閱讀,雷打不動的。很多人問我怎麼能堅持的,其實無所謂堅持不堅持,這是一個習慣罷了。」
2、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和陪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身體力行的告訴孩子,這條路不止你一個人,爸媽也在陪著你。
教育,從來都不是說說而已。教育孩子,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說教。
每次軒軒練字的時候,我都在她身邊一起寫,偶爾我會故意寫錯讓她「找茬」。
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父母也是在成為更好的自己。
3、讓孩子體驗一些「成功」的滋味
在孩子學習中,做得好的地方,該表揚的時候,我們不要吝嗇讚美之詞。
可以根據需求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小型比賽,讓孩子感受競技的氛圍,在檢驗學習成果的同時還可以結交到小朋友。
劉憲華一開始也是不喜歡小提琴,但是在12歲參加第一個比賽,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就開始喜歡了。
4、教孩子學會堅持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
在孩子遭到挫折失敗後,我們也要多和孩子說「堅持,不要放棄」,告訴孩子,努力了不一定有收穫,但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
胡可曾上傳兒子邊哭邊練琴的視頻,視頻中,安吉抹淚的同時不忘彈琴的倔強模樣,真是讓老母親心疼。
正如胡可所言:「我們不需要執著一定完美的結果,卻要擁有堅持的品質。」
在這方面,我和軒軒一起種了一棵月季花,每天澆澆水,一起等花開,讓她自己發現,平時的努力沒有白費,小樹芽真的會開花的。
在今天,很多專家提倡「快樂教育」,尊重孩子。可實際上落實到家庭中,很少有父母真正能理解「快樂教育」的含義。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願意做就算了,逼他萬一心理出現問題了怎麼辦。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不喜歡=不快樂,孩子喜歡就是快樂教育。我們忘記了成就感帶來的快樂也是快樂,堅持努力後,得到的結果才是真正的快樂。
而尊重不等於遵從,我們尊重孩子沒錯,但不能事事都聽孩子的,在孩子沒有能力做出最合適的判斷時,我們家長所謂尊重就是放任不管。
釋放孩子的天性,是教育中最大的騙局。孩子,沒人管、沒人逼迫,他很容易選擇自己喜歡的最簡單、最快樂、最放縱的方式生活,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
真正愛孩子,不是給他無限的自由和一味放縱,而是適當的時候逼孩子一把。
現在我們不狠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後又有誰會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kta2G4BMH2_cNUg4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