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做電影已經59年了,這麼多年來我幾乎一直在拍動作喜劇,因為我喜歡看到觀眾們在影院裡哈哈大笑,這讓我很開心。」
近日,成龍在微博上向大家報喜,因為他剛剛獲得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電影學院獎「大不列顛獎」。
成龍網上發布獲獎感言
「大不列顛獎」是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洛杉磯分部在1989年設立的電影獎項,用以表彰在全球範圍內對娛樂事業做出貢獻的藝術家們。
此次成龍獲得的是「大不列顛獎」的「艾伯特·R·布洛柯里獎」,旨在獎勵具有標誌性和開拓性,並對全球娛樂業產生深遠影響的傑出藝術家和電影人。
頒獎典禮上,成龍從范·迪塞爾手中接過獎項,他也和往常出席國外活動一樣,身穿中山裝,手舉國寶熊貓玩偶,繼續向世界傳播、宣揚中國優秀文化。
這是成龍繼兩年前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後收穫的又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國際類重要獎項。
成龍在2017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大不列顛獎」的官方評價寫道: 「在成龍5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已經成為一個受人愛戴、受人尊敬的人物。我們都知道他,也非常喜歡他富有創新的特技工作以及對功夫和喜劇的獨特融合。」
獲獎後,成龍接受了我們的獨家專訪,他告訴我們:「對動作電影人而言,這個過程要更艱難,要比別人付出的更多,汗水、淚水、血,常年積累的傷病,不間斷的生死考驗,拼搏到現在,其實就是為了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贏得更多的掌聲與尊重。」
成龍接受電影頻道獨家專訪
從只為掙口飯吃的替身特技到如今引領功夫片風潮,享譽世界影壇,成龍除了堅持,更重要的是他對功夫電影的不斷創新,「要保證給人以不重複的體驗,不能讓觀眾失望,這就是我堅持快60年的原因。」
近年來,成龍拍攝的電影數量沒有減少,質量方面有高有低。年齡的增長與拍片帶來的傷病對動作電影人來說的確會對表演和創作帶來阻礙,但是成龍也說,即便有壓力,也從沒想過放棄:我六十多歲了仍不敢懈怠,仍要不斷有新的嘗試。
功夫電影在和科技打仗,需要不斷創新
「不創新就走不遠,電影如此,功夫電影更是如此」。回看成龍入行以來的作品,他一直在身體力行地開拓創新自己的影片。
《蛇形刁手》和《醉拳》掀起香港功夫喜劇熱潮
1978年的《蛇形刁手》和《醉拳》是「成龍功夫喜劇」的開端,和過去全是硬橋硬馬的真功夫不同,他在動作設計里巧妙融入喜劇元素,也在片中一改傳統功夫片里的硬漢形象,塑造詼諧和善的「功夫小子」,大受歡迎。
很快,「成龍」這個名字就成為功夫片里一大響亮的品牌,他也成為自己影片的真正「作者」——將導演、編劇、主演、動作指導、特技表演等集於一身。
《奇謀妙計五福星》
後來他勇闖好萊塢,學習到當時好萊塢先進的製作方式和文化理念,也開始擔任起製片人的身份。在洪金寶執導的「福星系列」中多次扮演警察後,成龍也開始也在自己的電影里開啟警察角色的征途。
《A計劃》與《警察故事》系列是兩大代表,創新之處就在於將中國的功夫片與西方的現代警匪片結合,解決了傳統功夫與槍炮科技如何在動作片里相互面對、呈現的問題。
成龍經典作品《警察故事》
從90年開始,成龍的電影地圖也逐漸跨越世界五大洲,《飛鷹計劃》《超級警察》《紅番區》《警察故事4:簡單任務》《我是誰》、《一個好人》等,成龍的警察角色也升級為國際特工,全面打開了全球市場。
成龍的功夫喜劇就這樣漸漸成為世界電影的一張中國名片,也成為一道獨特的電影娛樂文化景觀。
《我是誰》拍攝地跨越非洲和歐洲
之所以歷久彌新,很大原因在於成龍的打鬥場面總是富有新意,充滿想像力和觀賞性。他會運用現場環境的一切可利用道具,把它們一步步編排進動作程序里,花樣百出,不會讓觀眾感到枯燥。
為此,我們也經常在電影片尾花絮里看見他受傷的畫面,可以羅列出來的受傷紀錄已經數不勝數了。在《十二生肖》上映時,就有影迷繪製出一張成龍全身受傷圖,從頭到腳,幾乎身體的每個部位都遭過罪。
成龍全身受傷圖 來源網絡
拍片堅持不加特技,不用替身,有評論就稱讚:「如果回到默片時代,成龍會成為像巴斯特·基頓一樣的偉大演員。」
成龍今年65歲,迄今還在片場第一線,每每到賀歲檔或春節檔,就能在銀幕上看見他活躍的動作與身影。雖然近年來電影質量不能與輝煌時期同日而語,但不如說是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實驗、探索功夫片的創作領域。
《十二生肖》
成龍認為,「功夫電影是在和電影科技打仗,電影科技發展到無所不能,能夠製造出讓人想像不到的視覺奇觀,能讓大銀幕上的普通人都能完成漂亮的動作,還能改頭換面,但功夫電影卻只能依靠我們自己,一拳一腳,一刀一槍的經驗來實現。」
所以,在中國功夫片面向世界後,成龍希望有更多新方法來獲取觀眾的信任和喜歡,而他也正是在這條路上努力著。
近年來,成龍的電影不斷加大與海外電影機構的合作,在規模化的跨國製作里找尋新思路:《功夫瑜伽》在印度拍攝,融合當地歌舞元素;明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急先鋒》輾轉世界各地取景,冒險升級。
從《十二生肖》開始,將現代化的高科技設備大面積引入到動作橋段里。另外,也將功夫片融入至不同題材,在《神話》《功夫之王》《大兵小將》《天將雄獅》《鐵道飛虎》《神探蒲松齡》《龍牌之謎》等奇幻類型與模糊時代背景的影片里,嘗試動作編排的更多可能性。
成龍也在拓寬戲路,演繹不同於以往的角色類型,包括《英倫對決》里瘋狂復仇的喪女父親和文人角色「神探蒲松齡」等。既然是挑戰,必定存在風險,未來我們肯定會看到更多非典型的成龍電影。
關注社會和文化,通過合作走向世界
很多人聲稱不僅是成龍的功夫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徐克的武俠片都已經過了巔峰時期,但其實他們現在經歷的是北上創作後的磨合期與探索期,這也是目前傳統香港電影人面對的整體現狀。
因此,這些作品口碑必定有褒有貶,這是常態。換一種角度來思考,正是像成龍這樣的香港電影人,才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起步和發展帶來了更多先進的模式、技術與人才。
成龍與成家班
比如,成龍帶領的「成家班」就為電影行業輸出了大量優秀的特技人。2015年,他發起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表彰傑出貢獻的動作電影人,也培育扶持了許多動作新生代力量。
此次拿到「大不列顛獎」,成龍說他也是在為所有的動作電影人拿獎,「所有的榮譽都在告訴他們,付出的辛苦,努力的堅持都不會白費。我就是這麼高高低低的走過來的,從沒想過放棄,拼到了六十多歲也沒忘記自己入行時的目標。」
他更希望年輕一輩能夠儘快趕上,讓中國的功夫电影後繼有人,繼續發揚光大。
成龍亮相第五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開幕式
成龍身上既體現著中國電影人的傳承責任與職業擔當,他也在自己的電影作品裡持續推廣中華文化,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與正能量。
中國電影如何真正走向世界,成龍認為,「我們自己的電影,要有自信,要更多的去關注自己的社會,關注自己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基礎,有信心去影響世界」,「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那麼多的優秀人才,都可以藉助電影創作面向世界推廣出去。」
同樣重要的是還有與國外的大量合作,就如同他一直堅持的國際化製作模式,「合作與交流,能讓我們不同的文化更迅速的被人所理解,消除隔閡。同時合作還能利用他人的長處,來彌補我們自身的短板,讓我們的電影創作能在更廣闊的世界舞台快速成長起來。」
對於接下來的電影作品,成龍透露「要把動作和一點點浪漫結合起來」,這是他要做的新嘗試。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中要一直有愛,愛你的國家,愛你的家庭,愛這個世界,希望世界和平!」這正是我們所認識的成龍,在功夫喜劇之外,還有他所有電影共同傳達的主題:心中有愛。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瑞克特(1905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