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風雲變幻之際,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可不提,因為其行為甚至可以說是直接對當時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力」卻也是有些負面性。
而此人就是明末將領,清朝的平西王吳三桂,而其行為則是引清軍入關。也正是因此,吳三桂也受到了人們的不齒,而其中更重要原因就是曾經身受明朝俸祿的吳三桂,不但在打開山海關之後成為清廷手下的鷹犬,還親手解決掉了南明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
我國幾千年以來的傳統文化之中,尊師重道歷來就是我們的核心思想之一,崇禎不但授予其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的重任,而且也從未對其有過何種虧欠,這就更顯得吳三桂對明朝的辜負。
李自成當年攻破京城之後,崇禎帝自縊殉國,隨後明朝的遺老遺少們又在南方建立起了南明政權,但是因為實力原因,所以在與清朝的對抗中,整體上是呈現弱勢一方。所幸有李定國和孫可望等人的支持,直到1659年時才終於因為抵抗不得而跑到緬甸。
永曆政權來到緬甸後,其手下實力大幅縮水,清軍對其態度也是有所鬆懈。但是,吳三桂卻有著不同的意見,也可能是為了表明忠心,堅持著上奏朝廷請求剿滅南明殘餘勢力。
那麼吳三桂向朝廷上奏的剿滅南明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1、門戶之患
永曆雖然在緬甸,不過李定國等人仍是始終高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幟,並以此在西南地區號召群眾,而這對其鎮守的雲南自然就是一種威脅。尤其是西南地區地形複雜,叢林茂密,並不適用於大規模的作戰,而且李定國的軍隊也可以利用地形做隱藏躲避追擊。
所以,只有抓了永曆,徹底亡了南明,才算是打消掉了李定國。
2、雲貴土司的威脅
土司向來就是反覆無常,唯利是圖,而這些土司又呈現出分散性的特點,一旦南明通過金錢或爵位進行誘惑,等這些土司聯合起來後,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而且吳三桂的這種擔心也在之前有過教訓,比如元江土知府就曾和李定國聯手發動叛亂,使得吳三桂歷經數月才終於平定。
3、降兵內亂
清軍能夠平定天下,吳三桂肯定是要被記上頭功,而且在其多年的征戰中,也收編了不少的前朝軍隊,雖然那些士兵都已經被分散的安插的各軍之中,但是也難免會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心理,萬一永曆哪天發起號召,這些士兵聯合起來反叛,也就是成了一個大麻煩。
除了這三點的潛在威脅之外,還有兩條困難之處也是其不得不考慮的。
在吳三桂與南明的多年戰鬥之中,吳三桂的手下也是積累了不少的軍事力量,而大批兵馬對於糧草的消耗量也是極大的,而因此造成的米價上漲,對百姓的生活也造成了巨大的干擾。
除了糧價上漲外,因為運糧對民力造成的消耗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而因此對土地造成的浪費,也對整個雲貴地區的經濟發展極為不利。
雲南氣候適宜,物產豐盈,本是富足之地,不過隨著頻發的戰亂,也使得歷經多年才打下的經濟基礎所剩無幾。而吳三桂認為只有歷經一戰才算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661年,吳三桂遣大軍兵壓緬甸邊境,早就對永曆心有不滿的緬王正好藉此將永曆交出,而永曆也在後來被吳三桂親手處死。
當然了,吳三桂的這些擔憂也不一定為真,而且其行為也更多的被後世解讀為是向清廷邀功的方式之一,真正的出發點也都是為了自己的政治或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