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平仲,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詩人,與其兄文仲、武仲合稱「三孔」。其詩歌內容多現實主義,或歌頌新法的成效,或指出新法的弊病。風格較為豐富,一部分類似於蘇軾的豪放雄邁,一部分類似於蘇轍的流麗清整、通暢明快,還有一部分則是效法前人杜甫。
在群星璀璨的唐宋詩壇,孔平仲屬於不知名詩人一類。但不代表他就沒有流傳千古的名作。如孔平仲的《寄內》一詩,就通過以景抒情的手法,在短短的4句里,道盡了夫妻情深,歷來深受稱道。《寄內》是孔平仲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它寫於公元1093年,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八年,孔平仲被惠州別駕途中。
「寄內」中的內,就是內人,妻子的意思。顧名思義,這首詩就是孔平仲寄給妻子的類似家信一樣的詩。所以在這首詩中,我們能夠看到詩人用極其概括簡練的語言,寫出了自己告別故鄉、離開妻子後,一路上的行旅孤獨、艱苦,和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全詩結構獨具匠心,語短情長,感人至深。
《寄內》
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
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
首先,在結構上,如果按一般敘述方法,這首詩應該是:「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但是孔平仲在這裡卻用了倒裝,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避免平鋪直敘,產生跌宕之勢,從而使人既能見到景色,又能清楚地從景色中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波動。可見孔平仲在結構上的獨具匠心。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前兩句「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它的意思是說,請讓我試著說說這一路上所遇到的風景,你才能知道我和你分別後的心情。我們都知道古代詩詞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就是以途中景色,見別後離情。這首詩所採用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所以當人們讀到這兩句詩的時候,便會迫不及待想要去了解,究竟是怎樣的景色?究竟是怎樣的離情?故孔平仲接下來就說:「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即夕陽西下,暮色蒼茫,路上的行人愈發稀少,在亂山深處,風雪正迷濛,冷冷清清。
從詩人對「途中景」的描寫來看,可知花費的筆墨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但是這裡的一個「少」字,已經暗示出了他的行旅孤獨。一個「深」字,也已經暗示出了他的行旅艱苦。同時這裡的「深」字,也含蓄地表達出了詩人對妻子的一片深情。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兩句,從它的語氣來看,詩人的妻子必是先寄來了信件表達了思念之意。所以孔平仲才會將本來是多少言語都說不完的思念之意,通過寥寥十字的「景」語道出。雖然言盡,但是情卻綿綿不絕。這也是孔平仲這首詩的妙處。
綜觀孔平仲的這首詩,它寫出了詩人在孤獨寂寞的旅途中對妻子的深情思念,想必他的妻子讀後,一定也能在這景色中,感觸到他的丈夫寄寓其中的一顆「別後心」。所以總的來說,北宋一位不知名詩人,卻寫出著名的愛情詩,短短4句道盡夫妻情深。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fCulW4BMH2_cNUgBU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