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會持續分享職場,更新會第一時間提醒。
天生愛比較,大部分人對比較這個詞語第一反應就是攀比,但其實比較和攀比是意思不太一樣的。攀比大多數是因為自己虛榮,想要從別通過對比來展示自己的優越感,而比較是用來進行自我認知的。
比如說我們經常會說的社交比較,就是拿自己和其他人做對比,這就是我們用來認識自身的基本的方式,一般你會這樣子介紹自己:我是誰?我的優點是什麼?我擅長什麼,我的缺點是什麼,這樣的比較並不是刻意的,而是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行為、語言上會自發的進行比較。
什麼樣的人他會喜歡比較呢?大多數是一些年齡比較小的人,因為他從生理、心理方面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覺得自己希望自己受到關注,他得到肯定和認同的時候,他會更快樂,更願意去從事某件事情。所以很多剛出入職場的人,他會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同時他們也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是怎樣的。
但是你會發現在職場上混跡多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己的認知也是逐漸清晰,從這種對比上的影響對他是越來越低的。但是現在我們會遇到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就是我們的社交軟體會阻礙社交比較,比如我們的微信、微博、抖音等一些社交軟體的出現,也會給我們認知帶來一些影響,比如說你今天和你的某個同事有意見上的分歧,同事發了一條朋友圈,你就會聯想到自己和他今天所產生的一些事情,然可能某些信息並不是針對你發的,但是你只要打開微信打開朋友圈,你就自覺聯想到你和他之間的摩擦。
而這種也會對我們社交有一定的影響,最好的方法並不是說我們不去用這些軟體,這根本也不是一個好的措施,而是我們要對和他的關係有一個信息的認知,以及對自己要有一個穩定的認知。只要我們認可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生活,和真正認可你的人是會和你建立良好的關係的,需要循序漸進的比較和對自己的修正,才能夠摒棄攀比的急於求成。
在比較的過程中,也不要對自己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阻礙,因為你只有比較了你才會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