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同事聯繫不上死者,撬開家門報警

2020-12-15     案件勞聞

原標題:江蘇一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同事聯繫不上死者,撬開家門報警

17歲男孩楊某,就讀於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母親徐某,46歲,全職媽媽,陪讀,楊某12月12日因不服從管教與母親發生了爭吵,隨後親手殺害了撫養自己17年的母親,事後逃跑,母親屍體直到第二天才被發現,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獲、據周圍鄰居講,楊某的性格還可以,與同學關係普遍保持不錯,母親徐某性格偏內向。12月13日,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將其母親殺死。當地宣傳部門向九派新聞證實,確有此事,警方已介入。

事情的最新進展,孩子已經被捕。報案者是死者的同事,孩子殺人後將家中門鎖上,同事聯繫不上死者,撬開家門發現死亡後報警 據身邊同事說被抓的孩子甚至沒有太多反應,很平靜地和民警要漢堡吃。

聽到這個新聞,我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是一個著名兒童網球教練說過的話:家長是家長,教練是教練,家長最好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是教練,教練會根據小孩的特點制定訓練計劃,家長給小孩物質支持和精神鼓勵就足夠了,訓練的事情應該交給教練,如果家長介入訓練太多,往往不會有好結果。

這個弒母的兒子無論有多憎恨自己的母親,他的回憶里一定也有過母親對他溫柔細語的時刻;這個母親無論多少次辱罵自己的兒子,她也一定有心疼孩子時候,也一定想不到自己養育的人會選擇以如此「大逆不道」的舉動了解自己的生命。你說他們真的厭惡到要用這種方式去終結彼此的關係嗎?不是的。事實上,他們都是加害者;本質上,他們也都是受害者。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國內很多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是圍繞著高考這個主線任務展開的。這種任務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從最早認100字開始,到英語興趣小組再到各種奧數班,物理競賽班等等。

這這種流水線式的人生中,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每一個年齡階段要乾的的事情,爭分奪秒,刻不容緩。親子之間,沒有時間交流,沒有時間溝通。有的只是立刻馬上和必須。這樣基於任務導向形成的關係像極了勞動者與老闆的關係,親情的成分太少,KPI的成分太多。

而這種關係,將本應該豐富的親子類型簡化成了「指令—服從—反抗—懲罰」的模型。這一模型下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基礎特別薄弱。

在父母的眼中,子女變成了完成高考任務的「遊戲角色」;在子女眼中,自己不是個有喜怒哀樂的個體,而是「行屍走肉」的工具人。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累,都覺得委屈。但是,在這段關係中, 父母是掌握著主動權的,他可以停止與改變的。

所以父母們,當感覺不對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停下來想想,是不是哪裡錯了?

一次次慘案的發生,一場場沉痛的教訓,值得所有的父母反思。每一起案件背後的原因,幾乎都是學習引起的,外加一個性格暴躁,難以控制情緒,並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父母。

你會發現一個現象,被打死的都是年幼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比較小,不敢反抗,只能忍受父母的壓迫和暴力。

而殺害父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因為不堪忍受父母長期的施加壓力,或者害怕被父母毒打,而採用暴力的方式對抗。

這些孩子,都是幼年時期沒有被父母打死的「幸運兒」,如今他們也學會了父母的暴力方式,來發泄他們的情緒。

我高三時,母親也在陪讀,看到這個消息我挺難過的。

過完年,母親說她高三下想陪讀,但是我不太願意。倒不是我不想更專心地學習,而是我們家沒有那個條件。爺爺早逝留下一堆債務,父母常年打工還債,近幾年在外做點小營生,一個加工的小作坊,陪讀半年讓父親一個人去處理,生意上會慘澹很多,實際上後來確實跑了很多客戶。再者陪讀我感覺家庭為我付出很多,我心理上壓力很大。

可父母一致堅持,我執拗不過。

因為成績算好,縣高中分配了一個單人間給我。高三那半年,我和母親睡上下鋪,母親在陽台煮飯洗衣,我休息時廁所也不敢沖水,每次下晚自習被我吵醒又睡去,學習上卻從來不給我壓力,每天操心我的吃穿...

我知道她很不容易,父親在外帳本對不上,客戶流失,生意慘澹。那一年我們家基本沒有什麼收入。

我很清楚家庭為我付出了很多,實際上像我這樣的情況並不少,我家在中部農村,很多家庭是願意去陪讀的。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知道讀書好,沒有教育後代們得像他們一樣做體力活,所以有些條件比較好的,都是從小學初中開始陪讀的。

本是母親為孩子的教育犧牲,現在發生這種事,我為那位母親心寒。學習上的壓力再大,又怎麼抵得上父母來自社會上的壓力呢?

網絡配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RqXZnYBX2TYn2u-iS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