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別人出糗,我們為什麼反而覺得竊喜?心理學家:這很正常

2019-09-30     西門君不吐槽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id:ximenjun45)

假設你的同事被領導痛批了一頓,看到他從辦公室灰頭土臉出來的樣子,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懷有深深的同情?甚至泛起了安慰的衝動?

少來了,你才沒有那麼善良。

也許你嘴上不承認,但你的潛意識一定有發出過類似的os:

「幸好被訓斥的不是我!」

是的,這就是典型的「幸災樂禍」心理。

雖然我們心理都清楚,作為一個有素質有修養的成年人,擁有幸災樂禍的心理是很邪惡的,但我們仍舊情不自禁會去八卦別人的家長里短(通常是不好的那種)。

信息的接受者是如此,傳播者也不例外。你隨意翻閱網絡或報紙上的新聞,會發現負面報道總是占據著一席之地,比如某公司被爆醜聞、歹徒搶劫銀行、XXX明星出軌等等,都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那些自媒體們,也總是能夠挖出好現象之中的對立面存在的醜惡。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關注並談論惡性事件呢?答案是,這是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天性。

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人們會喜歡並希望接近和占有它。反之,對自己不好的東西,人們也會本能地厭惡並遠離它。

而上面的這些惡性事件,對當事者自然是有害的,但對於局外人來說,卻是一種類似安慰劑的存在。

這一點可能讓人難以接受,不過心理學家做出了解釋:人們對他人悲慘的遭遇倍加關注,可以使自己做好面對和規避危險的準備。從更大的維度來說,這種本能對於人類生命的延續和文明的發展都是必需的。

我們越思考幸災樂禍,就會越發意識到它有多普遍,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集體層面。

德語中有一個描述這種情緒的詞:「schadenfreude」,意思是「傷害的快樂」。它暗示了人類有著從他人的霉運中獲得某種道德滿足的自利心理。

總之,幸災樂禍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情緒。

但問題來了,同情心也是人類的本能,可為什麼朋友摔倒時,有的人首先不是關心地詢問「疼不疼?怎麼這麼不小心呀。」而是捧腹大笑呢?原來除了上述的自利心理,幸災樂禍背後還藏著另一個心理因素——盲目的優越感。

比如說學生時代,你同桌數學考了倒數第二,而你考了正數第二。你絕對不會安慰她說:「哎呀沒事啦,小意外而已。」即使說了,也決定是帶著嘚瑟意味的話中有話——你高興都來不及呢,還有心思安慰別人?

當然有個例外,假如你暗戀你同桌的話。

所以,你現在明白我們為什麼特別喜歡傳謠和八卦別人的醜聞了。因為傳播壞消息,其實是對這種優越感的自我放大。

「你們看我多機智,其實早已看破了一切!」

相反,如果同事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了,我們很可能會閉口不談。因為它破壞了我們不為人知的優越感。

當然了,這些好事和壞事,發生在和自己陌生度較高的人身上,我們才會有這樣的反應。如果對方是親朋好友,我們可能會出現更複雜的心理反應,比如說悲喜交加。

舉個例子,堂哥結婚了,你自然是為他高興的,但是一想到要包出不菲的份子錢,多少還是會有些鬱悶的。

雖說出於趨利避害的本性,「幸災樂禍」這件事是正常的,但假如一個人過分「趨利」,或者故意傳播負面消息,就有可能違背了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線。

比如兩家競對公司為了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大肆宣揚對方的莫須有罪名,企圖喚起民眾圍觀的「吃瓜心理」,這就涉及到「黑公關」了。

在宣講的尾聲再多提一嘴,雖說幸災樂禍是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一個人幸災樂禍的樣子都很招人煩。就算你真的看某個人不爽,至少也要把情緒藏在心底。

一個把什麼想法都寫在臉上的人,是絕對交不到什麼朋友的。

作者簡介:西門君,《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於浙大就讀在職研究生。關注我,毒雞湯管夠。商務合作請私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Q4vg20BMH2_cNUg6O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