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傻狍子」的傳說究竟有多少是真的?真這麼傻的話早就滅絕了

2019-05-30     溫晨動物園

傻狍子」這個詞雖然出自於東北話,但現在幾乎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了,大多數人即便是沒見過狍子,也都知道有這麼個動物。對此感興趣的人如果去網上查一查傻狍子到底有多傻,就能收穫一大堆傳說,耐心讀下去就能發現狍子簡直一個比一個傻

最主要的是很多傳說故事還被人講得有板有眼的,具體句式大概就是「我小時候親眼見過」,或者「我爺爺親口告訴我的」,或者是什麼鄰居啊朋友啊二大爺啊同學啊之類的親身經歷。

先看看傳說中的神獸「傻狍子」長什麼樣吧。

有沒有覺得它很像鹿?其實它就是鹿科、空齒鹿亞科、狍屬的動物。狍子這一詞是東北話,它的正式名也差不多,就是少了一個字——

具體來講狍有兩個種類,分別是西方狍(Capreolus capreolus)和東方狍(Capreolus pygargus)。

我們平時說的傻狍子就是東方狍,分布在亞洲東北部的哈薩克、蒙古、西伯利亞、中國西部北部和東北部、朝鮮半島等地。

接下來說說民間比較常見的關於狍子的傳聞吧。

據傳說,狍子是一種好奇心特彆強的動物,就算遇到正在行駛的車和拿著獵槍的人也不會害怕,反而會想靠近來研究研究,因此往往送命;狍子經常會在遇到危險時把頭埋進地里,就像鴕鳥一樣(其實鴕鳥也不會這樣);

狍子的防禦姿態是把屁股上的毛炸開,擺出一顆心形的白色圖案;狍子多的時候去山裡拿個棍子隨便亂揮就能打中一隻(出自東北諺語「棒打狍子瓢舀魚」)。

像這樣的傳說簡直不要太多,而且很多都會被人加上「親眼見過」等標籤,說得比珍珠還真。按照這些傳聞的說法,東方狍能夠生存到現在不滅絕簡直是生物學奇蹟了。

很明顯了,傻到這樣還怎麼活呢?畢竟東方狍沒有利爪跟獠牙,是食草動物,如果連基本的戒心和防衛措施都沒有的話,不用等人類去抓,早就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所以傳說並不能全信,沒有什麼動物是蠢的,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說說這幾個傳聞中的正確部分吧,東方狍確實有個行為是炸起臀部的白毛,這不光狍有,許多其他鹿科的動物都這樣,目的有這麼幾個:

一是散發出信息素告訴附近的同伴快點逃命;二是在逃命中高速奔跑時利用白毛反光來晃天敵的眼睛;三是給幼崽或其他同伴當引導目標,以免幼崽迷路或者跟丟了。

而且東方狍如果常年生活在人煙稀少的山林中和草原中的話,也確實會對沒見過的人類和科技產品表達出興趣想靠近看看,但也僅限於此,不可能以身犯險,甚至丟了命。

狍子不會把自己的頭插進雪地和土地里,那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狍不會掘洞吃蟲,也不是穴居動物,人們看到狍子往雪地里埋頭一個可能是狍在補充水分,二是可能被人類圍獵時間長了體力喪失栽倒在地

狍子是相對弱小的食物鏈中層動物,它們進食各種植物的葉子、果實,又是虎、豹、歐亞猞猁等肉食動物的食物,在生態鏈中承上啟下,具有相當重要的生態作用,在我國也是「三有」保護動物。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狍子可以控制自己的繁殖時間。它是鹿科中唯一具有胚胎滯育的動物,可以在求偶期過後延緩受孕

以西方狍為例,它們的求偶和繁殖期在每年的7、8月份,但是會在12月底和次年1月份左右才開始胚胎髮育,孕期是9到10個月(因為胚胎髮育的開始時間並不能確定),在秋天生下兩隻或三隻幼崽,這個時候西方狍的生存資源最為豐富,能夠提高幼崽成活率。

西方狍Capreolus capreolus

由於早年間中國北部和東北地區的森林、草原覆蓋率高,狍子的數量也很多,但是隨著人類活動逐漸頻繁和聚居範圍的快速擴張,狍子的生存環境也在逐年縮小,而且還經常被人類盜獵。

所以狍在我國被收錄為「三有」保護動物(有重要生態價值、有重要科學價值和有重要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是正式受保護的物種,私人不允許捕捉、飼養或進行貿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OsxFGwBmyVoG_1ZO3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