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獨處,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標誌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特別扎心的問題,「你最孤獨的時候,你是怎麼熬過來的?」
有人說:「剛畢業那年,一個人在上海租房子,為交房租,強忍著淚水吃了一個月的泡麵,吃到噁心,吃到吐了。」
還有人說:「失戀的那段時間,一個人坐公交,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聽著歌,在深夜,一個人躺在床上,都會流出眼淚。」
一個人漂泊異鄉,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徘徊;一個人堅強生活,在過往與今天之間掙扎,我們是如此的害怕「一個人」,獨處時,我們內心總覺得缺點什麼東西,大概是安全感或歸屬感吧。
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像小孩子一樣,有父母陪伴,有夥伴同行,人生總有一些路要自己獨自行走,我們要學著長大,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學會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
學會獨處,是一種能力,更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標誌!
我是一個早熟的青年,在二十二歲之前,便早已嘗盡孤獨的滋味。
還記得初二那年,我第一次跟隨別人坐綠皮火車去天津,站在擁擠的車廂里,很熱很吵,別的小孩子身邊都有父母護著,而我的身邊是一個陌生的叔叔。
還記得高一那年,我第一次在外婆家給父母打電話,正值國慶、中秋雙節日,家家都是團圓的時節,而我只能違心的說:「你們在外面放心,我在家很好。」
還記得高三那年,我十八歲,卻依然像個小孩子,看到身邊同學的家長送飯,陪讀,我只能露出羨慕的眼神,而在心中卻以不屑一顧的態度想著:都多大了,還讓父母陪讀。
那些年,我的年齡在增長,卻依舊學不會與孤獨相處,我的雙眼看到的是無盡的孤獨,獨處對我而言,不過是沒人陪伴,自己強裝堅強罷了!
上大學後,我讀到叔本華寫的文章中的一句話:「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原來,這一切都跟自己的心境、思想有關,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能夠被自己的內心和思想所陪伴、安撫和慰藉的,只有一個人清醒的認知自己,才會知道獨處是一種能力。
在後來的日子裡,我不再在熱鬧的人群里喝醉酒,在吵鬧的KTV通宵唱歌,我知道,那是一群人的狂歡,一個人的孤獨。
我開始試著去享受每段獨處的時光,在睡前,靜靜地閉上眼睛,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自己要走怎樣的路,如何走地穩的問題。
我開始在圖書館看書,安靜而神聖的地方,每個人都在認真學習,有時,我看見某個漂亮的姑娘,也會偷偷多看幾眼,看到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也會抄在本子上,寫下自己的感想,獨處的這些日子,是一段多麼美的時光!
我不再是那個受不得委屈的小孩子,我也不再是那個故作堅強的少年,我更不是那個交往靠酒和歌的傻小子。
現在的我,享受孤獨的每時每刻,我不害怕孤獨,也不會主動尋求孤獨,我就是我生活每分每秒的主人。
我很慶幸,自己在二十歲的年紀就懂得了人生這麼重要的一條道理:享受孤獨是一種能力,而孤獨的時光本就是上天的恩賜。
常聽人說,獨自打拚使人成長,失戀使人成長,我想:大概是那些一個人生活的日子讓我們更快地成長了,那一個個日夜,也許孤獨,也許心酸,但我們也有了時間去思考人生,靜靜地享受那一段人生旅程。
周國平先生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時,我們從瑣事、工作中回歸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與自己談話,將自己外在的經歷轉變成內在的精神財富。
如今,每天,我都會留些時間給自己,清晨,我就坐在桌前,喝一杯咖啡,看看早上的太陽。夜晚,我聽聽歌,在本子上寫下自己的夢想清單。不管外面世界如何,我的內心的小世界永遠保持一份平靜。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學會獨處,認知自我,而不是流入世俗。
一個人要在人群熱鬧中保留內心的那份孤獨,享受孤獨,活得清醒而獨立,做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小芒說:
你害怕獨處嗎?生活中獨處的時光你會如何打發?歡迎留言和小芒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