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西的城堡如此多?

2019-10-07   大地理館

山河合圍的山西,堪稱一座天然的巨型城堡。

其中的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長治盆地,又是一個縮小版的山西,而那一個個城、鎮、村落,又都是級別、規模不同的城堡。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四周合圍、機關重重、氛圍森嚴。

盆地之中,居於中央的是省府所在的太原盆地。端坐在汾河畔的太原城,無疑是山西這座大城堡中,最耀眼的一顆星。中國的城池,明代以前多為土城,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對全國的城池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讓容易坍塌的土城,變成了磚城。

山西為明帝國的銅牆鐵壁,這個省內的各個城池修造得尤其高大、厚實、牢固,標準往往超過一般規制。

省省府太原城牆高大、規模遠超過其他省府

府太原,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換算現在長度單位,太原城周長12公里,高約12.7米;而同為省府的濟南府城,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闊五丈、深三丈,換算現在的長度單位,濟南府周長只有6公里多,高度只有10米。作為縣城的山西平遙,其周長也達到了十二里,高三丈五尺,即:城長6公里、高約12.7米。

一個縣城的規模,竟然達到了山東省城的規制,可見山大明朝對山西城池建設的重視。

清代《山西省城街巷圖》 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畫師nala上色

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上古堯舜禹建都的傳說就不說了,這裡先後成為春秋晉、戰國趙,以及隋、唐兩大王朝的奠基之地。自建城以來以來,太原盆地中的晉陽(太原)城,是戰國趙(前期)、前秦、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後唐、後晉、後漢六個政權的陪都。因走出了晉文公、趙武靈王等霸主,出過多個皇帝,太原被視為龍潛之地,所以得「龍城」稱號。

五代十國之後,宋太宗統一南北方,據說因為擔心太原龍氣擾亂大宋江山,便燒毀了古老的晉陽城。先是火燒:「萬炬皆發,宮寺民舍,一日俱盡」。再是水淹:封堵汾水、晉祠水,灌入晉陽,宋太宗又命將太原治所從榆次遷到唐明鎮(今太原市區)。

宋初新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周長5.28公里、有城門四座。據說趙宋在新修太原城街道時,都築成丁字街,取其諧音,「釘」破「龍脈」。這個軍事要地,由名將潘美、楊業把守。金代詩人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說:「南人鬼巫好機祥,萬夫畚鋪開連岡。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

從春秋到五代,城址在汾河西岸;從北宋到今天,城址在分河東岸。

一千年河西,一千年河東,這是對太原城池變遷的概括。

龍氣的破壞之說,只能當段子聽聽。唐朝修造的晉陽城,比宋代新建的「晉平」城,要氣派太多,規模也大得多。唐城,為五代王朝沿用,宋人為攻占它損失慘重,毀城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為了泄憤。另一原因是客觀的:春秋以來,汾河西岸因大規模開發和戰禍,生態環境惡化。宋人往河東北方向遷建新城,一方面因為河東環境更好,一方面更為了防禦契丹鐵騎需要。而「丁」字街,則有利於阻礙馬匹的奔襲


另一重鎮大同,也不遑多讓。

以大同城為中心的長城邊關體系,更是中原王朝的北疆脊樑。這個邊境大城的繁榮,有目共睹。謝肇制《五雜俎》說: 「 九邊如大同, 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 而婦女之美麗, 什物之精好, 皆邊陲所無者… … 諺稱薊鎮城牆、 宣府教場、大同婆娘為三絕雲」 。

山西大地上的城池,又何止這兩座大城。浩劫中倖存的平遙縣城,成為中國農耕地區明清城池的活化石。

一般行政城池聚落的外圍,山西的山河與人,又合作聯袂,設置了一個個雄關塞——讓山西大地成為中國關隘最大多的地方,形成了「晉省處處是關山」(作家魯順民語)的格局

山西的關隘,不僅在邊關為了拱衛各個城池。關塞幾乎遍布全省每一個山口、河谷、水口、平原。

劉震宇先生是設計師,平時酷愛繪圖,他畫了一張山西三位地形圖,並在上面標註了山西主要著名的關隘,這些數量不到山西所有關口要塞的十分之一。

繪圖 @ 劉震宇

重重關山的格局,深刻影響了山西民居的建築觀。山西人居住的那些擁有又高又厚院牆的大院落,還有那些像城堡一樣的村落,堪稱關、城、堡、寨等大堡壘的延伸。不同的是,它們是半居住、半軍事性質的,建在適於居住、耕作的平原或山坳里。地勢起伏、防禦功能都是這些村落規劃的重要標準。

城堡和城牆,是山河賦予給山西人的一種生存之道。

古堡式的村鎮,在古時候是遍布山西的。山西第一大水系——汾河流域,目前遺存的平遙堡村、介休張壁堡、靈石樑家堡、汾西師家溝堡,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最密集的古堡群,分布在山西第二大水系——沁河流域。這種高大的中國式城堡,其風情、其氣勢,不亞於著名的歐洲中世紀城堡。

沁河流域,晉東南城堡群中,最有名的當然是陽城縣皇城村(原名黃城村)的城堡「皇城相府」,一座分為上、下雙城的城堡。

城堡整體依山勢而建,高處向下俯瞰時,「雙城」宛若一隻頭北尾南的巨龜,因而有「龜城」之謂。

「皇城相府」內外雙城格局手繪圖

沁水縣湘峪村,原名鄉谷村。谷與峪同義,「有谷而無山水」,所以有礙風水,後人便在添「水」加「山」。

湘峪古堡的密集建築,有「五步一樓,十步一橋」之密集,有「廊腰縵回,檐牙高啄」之繁複,有「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之宏偉。

這些村鎮古堡,最引人矚目的是一種叫「山河樓」的建築,它們出現在視野最佳的位置,是村落古堡里的最高建築,取「河山為囿」之意。皇城相府、郭峪古堡中的河山樓有7層之高,層間有樓梯相通。這是明清時期鄉野間的「高樓大廈」。河山樓往往只在一面辟拱門,外門為石門,可以防火,門後設有槓栓。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聚落選址的條件無法與秀美的江南相比。黃土層易於滲水、氣候乾燥少雨、地面植被較少,給風水選址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晉東南村落還是儘量追求枕山、環水、面屏的風水寶地模式。

下圖為晉東南典型古堡地理環境與建築格局,城牆之內最顯眼的高大瞭望樓,就是當地人說的「山河樓」。

作為民間修造的防禦性堡壘,它的設計充滿了智慧:樓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於二層之上,通過吊橋與地面相通。樓頂建有垛口,便於監測敵情,底層深入地下時辟有秘密地道。樓中還備有井、碾、磨等設施,以應付長期圍困。

在人類所謂的文明史中,相當長的時間是並不文明的掠奪史。在掠奪與反掠奪的衝突中,這些城堡既彰顯了沁河望族的榮光,又反映了人生在世的無奈。

陽城縣北留鎮郭峪古堡,其山河樓頗為有名,當地人叫「豫樓」,建於明崇禎十三年,長15米、寬7.5米、高30米。

高平市區西南15公里,蟠龍寨古堡為「村中之堡」,酷似犄角的城門樓、高大氣派的院門,幽深曲折的老巷,體現了用心良苦的設計技巧、等級森嚴的家族制度。

當我們走出晉東南,再去看晉中那些著名的晉商大院,它們雖然不是村莊,不是城池,但這些院子的外牆,也高大厚實,氛圍森嚴,也有城堡般的氣勢

大院、寨子、村落、鎮子、縣城、府城,這一個個城堡,最終組成了山西這座巨型超大城堡。這樣規整而森嚴的地理單元,這樣的省份,在中國獨一無二。從山河圍成的山西省這座巨星城堡,到一個個聚落、院子——身上都有城堡的身影和元素。

湘峪古堡

沁河古堡

張壁古堡

更多山西文章,詳情:

https://www.toutiao.com/i662025252912286976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