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評論:非遺扶貧 一舉兩得

2020-04-19     青海新聞網

據《青海日報》報道,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疫情期間停工不停產,疫情好轉後分批覆產,公司每天訂單接連不斷,開發出的防疫香囊、香包、口罩,以及土族盤繡特色服飾新產品,線上線下訂單達2萬多件,遠銷新加坡、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熱賣好商品。

互助素隆姑工坊是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之一,連日來,青海省2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6家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已全部復工復產,8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51戶3064人,50歲的繡娘席金花靠著盤繡手藝去年收入4萬多元,全家人摘掉了貧困帽。

當非遺遇上扶貧,一邊是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一邊是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的貧困,二者攜手互促擦出了別樣火花。近年來在國家鼓勵和支持下,非遺扶貧為脫貧攻堅開闢新道路,注入新活力,成為文化扶貧新亮點,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傳承,重新煥發生命力。非遺扶貧讓貧困戶變成手藝人,增加的不僅是貧困戶的收入,還有榮譽感、成就感和文化自信,激發的不僅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還讓他們多了一份傳承非遺文化的身份感和使命動力,非遺扶貧在「扶志」「扶智」方面作用凸顯。一邊脫貧一邊保護文化遺產,雙重意義,一舉兩得,讓人不禁為這種扶貧模式拍手叫好。

青海獨特而悠久的多民族歷史文化孕育了許多文化瑰寶,熱貢藝術、湟中堆繡、銀銅器及鎏金技藝等非遺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青繡」包涵青海土族盤繡、藏繡、撒拉族刺繡、蒙古族刺繡、河湟刺繡等民間刺繡,是青海重點打造的地方刺繡品牌。當下,如何進一步做好非遺扶貧工作,變「軟實力」為「硬支撐」,還是要著眼於產品和銷售這兩大問題。一方面要注重非遺文化產品的內涵挖掘和研發創新,另一方面要加大傳承人群研培和工作隊伍培訓,品質提升、種類增加自然會提升非遺文化產品的價值;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才能進一步擴大市場,要依靠網際網路的力量搭乘電商快車,形成線上和線下共同發展的銷售模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其實,老手藝在新時代並非「水土不服」,當下,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新個性」,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產品在國外也很「吃香」。所以一定要找到目標受眾,品牌意識和創新宣傳手段是關鍵。依託網紅經濟和短視頻經濟,或是售賣產品,或是教授技藝,都是與潮流接軌來提升可見度和知名度的多種方式,同時讓傳統非遺回歸現代生活。加強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推介「非遺+旅遊」精品線路,培育一批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青海非遺衍生品商標、民族文化地理標識、民族文化區域品牌,也是提升美譽度和樹立品牌形象的有益嘗試。

非遺扶貧,保護了民族文化的根脈,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又一枚「金鑰匙」,讓我們看到全面建設小康路上的又一處美麗風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EJ1kHEBfwtFQPkd6faw.html









好兄弟,謝謝

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