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糖尿病大爺暴走降血糖,運動不當得足病,糖友怎樣科學運動?

2019-10-22   糖尿病同伴

一位糖尿病友大爺,70歲,很想用運動把血糖降下來,就暴走,一天10公里,真是佩服他的精神,但是可能是沒選擇好鞋子,就磨出了繭,最可怕的是給搞破了,引發悲劇了……

事件回顧:

70多歲的崔爺爺每天晚餐後都會到小區附近快走或散步至少10公里,長此以往導致他腳底生出了厚重的繭子。晚上洗腳時,他就不由自主地用剪刀剪或用手撕扯腳底的繭;上個月,崔爺爺因除繭使腳底破潰,出現了紅腫、糜爛、流膿的情況,導致無法正常走路,家人見到這種情況就到藥店為他買了外敷的藥物,但傷口仍不見癒合,反而更加嚴重;萬般無奈之下,崔爺爺被家人帶到了糖尿病醫院住院診療。

住院之後,病區主管醫生袁勇問崔爺爺為什麼每天要走這麼多的路?崔爺爺這才解釋道:「我患糖尿病已有6年,血糖一直很高,降不下來。聽說運動可以降糖,所以我就每天堅持運動,尤其是晚飯後,在我們小區周圍跑步、快走或者散步,至少走10公里。」袁醫生聽了崔爺爺的話既欣慰又無奈,欣慰的是老爺子竟然有如此大的控糖決心,但無奈的是他的控糖方法不對,才造成了如此局面。袁醫生告訴崔爺爺:「合理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無害的,但如果過度運動或劇烈運動,就會帶來傷害。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對自己的病情有全面的認識,做到合理、科學的控糖,預防併發症。」

由於對糖尿病自我管理及控糖知識存在誤區,使崔爺爺去除腳底繭這一小小的舉動成為了引發「糖足」的罪魁禍首。在醫院診療時,崔爺爺的主管醫生袁勇在查看崔爺爺的腳時,發現左足第2趾周圍大部分皮膚糜爛壞死,且已深入到腳趾骨,傷口內有大量膿性滲出物,散發著陣陣惡臭,情況慘不忍睹。袁醫生在為他清創換藥時說道:「幸虧送醫院及時,如果再不引起重視,很可能引發左足底全面感染、壞死,導致截肢,甚至還可能會造成全身出現炎症,最終導致死亡。」

也正是因為糖尿病知識的缺乏,崔爺爺不僅血糖沒有得到控制,反而還出現多種嚴重併發症。住院診療期間,相關檢查結果顯示,崔爺爺不僅有糖尿病足,還有糖尿病腎病(尿微量白蛋白290.6mg/L、尿白蛋白/尿肌酐223.54mg/gCre)、糖尿病神經病變(感覺神經減弱、雙側跟腱反射及膝腱反射減弱,發生神經性潰瘍為重度病損)、雙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III期(雙眼底均有動脈硬化)等多種糖尿病併發症。

目前,崔爺爺正在住院進行降糖、消蛋白、改善微循環、清創換藥等多種綜合治療。在醫生及護士的積極診療下,崔爺爺腳底的傷口逐漸癒合好轉,長出了新的肉芽;血糖及併發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僅如此,醫院每天都會有衛教師進病房為他及家人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衛教,幫助他更好的控制病情。每每聽完衛教師的講解,崔爺爺如獲至寶,笑著說道:「真是太感謝你們了,現在我終於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了,謝謝你們,以後這種錯誤一定不會再犯了!」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出現傷口後不宜癒合?

一是糖尿病患者存在微循環障礙,局部血液循環不暢,不利於肉芽生長;

二是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高糖環境有利於病菌滋生,容易造成傷口感染;

三是糖尿病患者本身身體抵抗力較弱,傷口恢復會比較慢,這些因素會導致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不宜癒合。

糖尿病足的發生很有可能會因小傷口引起,糖尿病足的基本發病因素是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感染。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導致組織的壞死、潰瘍和壞疽,嚴重者可導致截肢,甚至死亡。

糖尿病友如何處理腳底出現的繭子?

多數情況下,老繭不需要特殊處理,但如果在走路及運動時產生疼痛,那就需要採取正確的方式去除。去除腳繭的方法有很多,但不建議糖友們粗暴的直接「撕」、「剪」,以免造成傷口或使繭子越來越厚。

第一,如果腳上的繭是新生的,比較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泡一泡腳,不用刻意用東西去搓,只要用手稍微搓一下,泡得軟了它自然會脫落。

第二,不要常常去修腳,以防腳底的繭子變得更厚更硬。建議經常給自己的腳做按摩,足底按摩不僅能緩解腳底生繭,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第三,如果腳繭有些厚,不能直接通過泡腳搓除,可以使用一些軟化劑或類似的產品,塗在腳上,如高濃度的尿素乳膏、水楊酸軟膏或維 A 酸軟膏等角質剝脫劑。

第四,如果糖友發現腳底的繭確實太厚,影響到日常生活和行走,建議去正規醫院或專業門店做修腳處理,不要自行處理,以免造成皮膚破潰,傷口感染,引發糖足。

糖尿病人運動注意事項:

1. 適應證:輕中度 2 型糖尿病患者、穩定期的 1 型糖尿病患者、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最佳適應證)。

2. 禁忌證:合併各種急性感染、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嚴重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嚴重的眼底病變、新近發生的血栓、血糖未得到較好控制 (>16.8 mmol/L)、有明顯酮血症或酮症酸中毒者。

糖尿病人運動量要適中,不可過量,運動量的評估:

(1)運動量不足:運動後無汗,無發熱感,脈搏無變化,在 2 分鐘內恢復。

(2)運動量適宜:運動後有微汗,輕鬆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後可恢復,次日體力充沛。

(3)運動量過大:運動後大汗,胸悶氣短,非常乏力,休息後 15 分鐘脈搏未恢復,次日周身乏力。

糖尿病友運動前最好測血糖,血糖過高或過低禁止運動,運動時穿淺色襪子和舒適軟的鞋以免,磨腳 ,運動實施要注意安全性、科學有效性、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