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條充滿市井煙火的老馬路,不譁眾取寵,也不隨波逐流,117年的歷史底蘊,瀰漫著古早味的佛系馬路。
如果每條馬路都有人設,那麼它就是一位衣著簡樸卻古道仙風的老者,悠然自得自成一派。
作為人口密集的居民區,聚集著大批的楊浦老居民。也正因如此,這裡溫情有味道,不繁華卻很熱鬧,滄桑歷史卻飽含著生活熱情。
陳舊的樓房、凌亂的小攤、衣著簡單的素衣百姓,老舊而又安寧,在這裡逛一圈,會發現,生活的真實模樣都散落在這裡。
和很多老街一樣,這兒生活著許多老人,淡出「江湖」的他們,如今都隱居在這市井中。也許身邊那個穿著拖鞋買菜的叔叔,就是當年叱吒風雲的浦西「陳浩南」。
如果你來到這兒,千萬別想在這裡鬧事,這裡的老楊浦可都不是好欺負的。
這一條長約5700米的街,串起了工業帶、電影院、清真館、醫院、文化館、教堂、學校……而這些充滿著歷史回憶的地標,鑄就成了獨一無二的平涼氣質。
始建於1957年,有大劇場,小劇場,展覽廳,圖書館和各種活動室入駐在此,曾經是楊浦區工人心中的文化聖地,也留存了許多楊浦小囡青春的足跡。
圖片來源:上海弄堂往事
只是如今,隨著大規模的產業轉型、企業外遷,當年工人文化繁榮的盛況漸成回聲,東宮的外貌也不復從前,只能在記憶中找到曾經的樣子了。
位於平涼路2049號的上海市公安局楊浦分局辦公樓,建於1933年,原為楊樹浦巡捕房,後成為國民黨楊樹浦警察局,1948年,王孝和烈士曾被關押在此。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楊樹浦巡捕房外景
解放後便成為了今日的楊浦分局。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它呈現出獨特的歷史感和滄桑感,是上海歷史的一個縮影。
曾經位於平涼路1489號的上海市第三百貨商店開業於1953年,1963年正式命名。每逢周末和春節等重要節假日,楊浦人zui愛去「楊百」軋鬧猛。
老上海有首兒歌:「鋼宗鍋子杜銅吊、斯迪克配枕頭套,牙刷牙膏香皮皂、愛斯匹林橡皮膠,衛生草紙電燈泡、羅來克斯金手錶,外加一頂鴨舌帽、還有栗子奶油糕!」這就是上海百貨業過去的真實寫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今市百三店現址已經成為一家連鎖藥店,昔日的輝煌已沉澱為楊浦人美好的記憶里。
坐落於平涼路1777弄的同興紗廠,周邊是上世紀80年代的排屋式新工房,不走進弄堂幾乎看不出與周邊有什麼差別。
室內則設榻榻米和移門,平面設計和布局頗具日式傳統特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幢單棟別墅原為紗廠老闆住址,成立於1924年,抗戰勝利後,歸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十紡織廠,1958年併入上海第九棉紡織廠,這座近百年的建築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兒藏著許多楊浦小夥伴的童年記憶,有爬滿歲月痕跡的樓房,斑駁狹窄的小巷...
就因如此,這條路藏著不少深巷美味,沒有豪華的門面,只有經過時間考驗的美味,以及沉澱下來的忠實食客。
平涼路1503號
人均:32元
「經典老上海味道」「非遺傳承美食」,這家老字號從不缺頭銜,一年到頭都排著長隊。
街坊鄰居是它家常客,一不小心就吃了幾十年。當然,一家店能經久不衰的原因,不止是情懷,口味才是重要的標籤。
牛肉煎包
3元/只
聽說不少人都專程為它而來,老客往往一買就是十幾個。各個塊頭飽滿,身寬體胖,很是勾人胃口。
剛出鍋那刻滋滋的冒出熱乎的香氣,鬆軟的麵皮配以焦脆的底殼,叫人越吃越上癮。
鼓囊囊的牛肉餡,香氣一點不含蓄,咸鮮的滋味立馬讓人淪陷,一個下肚,竟然有幾分飽意。
牛肉鍋貼
12元/份
鍋貼並不稀奇,但牛肉的還是第一次吃,外表平平無奇,口味卻不容小覷。
咬的時候千萬小心,元寶里藏著湯汁,可是會燙嘴的。
不得不說,第一口就被出乎意料的鮮味而征服,細膩的牛肉餡衝撞著味蕾,是讓人嘴角上揚的味道。
三星路77號、64號-9
人均:20元
這家小店隱藏在三星路這條細窄小街上,不是特別打眼,別看不到3㎡的店面,幾乎帶活了半條街的生意。
小店已經開了十幾個年頭, 兩個老夫妻以前在小區門口擺攤,因為市容管理,便租了一家門面,許多學生的炸串記憶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店裡閒下些便和阿姨聊了會天,笑稱自己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兩夫妻本可以安心下來泡茶享樂,但禁不住客人找上門來。
於是阿姨在旁邊開了家分店,讓兒子來掌管,自己呢,帶帶孫子看看店,也算把小生意經營的有聲有色。
香酥雞
10元/中份 15元/份
作為上海土著來說,香酥雞撐起了我的整個學生時代,這是一份只屬於放學後的味道,食用期限則為學校到家的距離。
雞柳炸得外脆里嫩,很容易讓人上癮。
各類炸串
2-10元不等
螺絲、小肉、年糕全都值得擁有姓名,裹上一層蜜糖色的甜辣醬,每一口都讓人大呼過癮。
就算是現在,吃過無數饕餮美食,每周還是想來報道一次。
三星路12號對面
人均:8元
三星路的街尾,有一家隱藏極深的小店,已經在這條街上紮根了第14個年頭了。
附近的學生、居民、上班族都是她的老食客,飯點的時候隊伍就沒有停止過。
店裡的春卷皮都是自己做的,韌性好,卷上再多的餡料也不容易破。
海帶、金針菇、土豆絲、豆皮是標配,鍋里沸騰翻煮食材都可以卷,無論多大胃口,一份管飽。
「老闆娘,咱們的卷餅算哪個地方特產呀?」
「不算啥特產,就是自己瞎弄的。」
老闆娘笑著回答我,眼睛彎成一道月牙,自然的讓人親近起來。
看似粗糙的卷餅實則細膩又包容萬物,熱乎乎的一大口下肚無敵滿足,勸你們多加點料!
「
平涼路2058號
人均:19元
這也是一家人氣超高的網紅店,僅用粽子征服叼嘴的魔都人民,靠的,全是真本事。
好餓君挑剔的母上大人換了兩部公交車來採購,足以說明它的好吃程度了吧!
鹹蛋黃肉粽
5.5元
鹹蛋黃肉粽是店裡的王牌選手,打開粽葉,勾人的醬色呈現在眼前,在這一隻熱騰騰的粽子面前,真正的敵人就只是體重。
糯米緊緊的包裹著鹹蛋黃和五花肉,在口腔中產生著化學反應,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5.5元一隻,夠實在!
五花肉肥瘦比例剛剛好,酥嫩且不失韌勁,有著一口接著一口的魔力,摸摸肚子,表示滿意!
豆沙粽
3元
豆沙粽混合著棗泥,嗜甜的妹紙應該會喜歡,綿綿軟軟,誰說南方人不吃甜粽,這一口,足以讓你愛上它。
平涼路1135號
人均:17元
23年的老店,承載著幾代楊浦人的味蕾記憶,依然還是那口上海古早味道。
剛進店就被這濃濃的豬油香迷倒,每個上海人的記憶里都瀰漫著豬油的芳香,只聞這個味,胃裡的饞蟲便出動了。
「想吃點啥?坐下來想吧。」老闆一邊說話一邊還不忘忙著手上的活。
「給你來個鴛鴦的吧,兩個口味都好吃。」見我這麼糾結,直接給我做了決定。
鴛鴦餛飩
14.5元
一勺豬油下去,乳白色的固體瞬間在餛飩湯里化開,香氣就跟著飄出來了。
薺菜或是鮮肉,各有各的風情,伴隨滿嘴的豬油香,那味道只能用「絕了」兩個字形容!
麵皮兒和湯汁是帶著鹼味兒的,皮不算特別薄,Q滑有韌性,肉香四溢嚼勁十足,輕輕覆蓋著每一顆味蕾。
薺菜要用當日新鮮的,被包裹在餛飩皮里,不失它那蔥鬱顏色,鮮味充盈著口腔,哪怕燙了嘴也在所不惜。
鮮肉湯圓
3元/只
湯圓的個頭是真的大,白乎乎圓鼓鼓,長著討人喜歡的模樣。
黏糯細滑的湯圓皮,微微一提,便有著塌陷的趨勢。
湯圓皮軟糯但不粘牙,大顆肉餡緊實鮮甜,隨著牙齒的碰撞,香味填滿了整個口腔。
芝麻湯圓
3元/只
光是熔岩般流動的黑洋酥,就讓人胃口大開,偷偷吞咽了口水。
在嘴裡爆漿的快感,甜進了心坎,讓你瞬間愛上它。
擺在三星路口的小攤吸引了我的注意,販賣著80年代校門口的小玩意,瞬間把我拉回來少年時代,小小的攤位收納了每個人zui野的青春。
它曾是我的解憂雜貨攤,當時,幾塊錢就能買到現在幾百塊也買不到的快樂,在琳琅滿目的零食和新鮮奇特的各種玩具面前,身上的零花錢總是不夠用。
因為市容衛生管理,這些承載上海小囡記憶的零食攤頭已越來越少,而三星路口這個小攤,一擺,便是二十多年。
閒聊時才知道,幾年前奶奶的老伴走了,子女工作又很忙,一個人在家悶的慌,出來擺攤消磨時光,每天能和路人嘮嘮家常,聊聊家長里短,與時不時過路的鄰居們打聲招呼問個安好……日子也不會那麼枯燥了。
上海阿婆給老弄堂帶來的,就是這種親近的感覺。如果來到三星路,不買東西也沒關係,陪她說說話吧!
在這些刻滿歲月年輪的老房子裡,住著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細碎的嘈雜聲與氤氳的煙火氣,是上海人日常生活的常態。
不管這時代更迭的有多麼神速,總有一些地方是永遠都不會變的。他們安居一隅,不驕不躁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既流露出一股濃濃的人情味,也銘刻著一座城市溫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