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揭示了美國製造業走向衰敗的真正原因

2019-08-27   喂了官人

這幾天在中國最火的影視作品,既不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也不是《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而是一部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公司製作,由網飛負責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紀錄片的劇情很簡單,講述的是中國福耀集團在美國開設玻璃製作廠,僱傭美國工人,利用中國式的管理方式,逐步實現盈利的故事。

福耀集團是一家福建企業,董事長曹德旺是福清人,幾乎是小編的半個同鄉(小編的母親是福清人)。這家企業在福建相當有名,也是當年的"全國首善"(曹德旺當年捐了很多錢)。曹德旺到美國開廠,當年可是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爭論。很多不了解汽車行業的媒體和網友在網上聲討他。其實,這些媒體和網友對汽車行業完全不了解,就是憑著腦迴路想當然。汽車企業極為依賴上下游供應鏈,因此許多汽車上下游企業基本喜歡把廠設立在離汽車廠近的地方,這樣突出的優勢就是物流便捷,供貨迅速,尤其是像福耀這樣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供應商來說,物流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到玻璃完好率。

曹德旺自己當年也曾經說:"美國除了人工成本,其他費用都比中國要低。"此言非虛,不過也都是場面上的話,在美國開廠就能夠直接向在美國的通用、克萊斯勒、豐田、本田。美國的人工成本是中國的三倍,相比而言電價是中國的60%,天然氣價格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但是實際上,從成本考慮並不比在中國便宜。但是因為可以直接供貨,毛利率與中國幾乎相等或者更高。所以,只要你不是腦殘,基本都能看出來,在美國開廠的關鍵是解決美國工人問題。

在一開始,許多美國工人還很感謝曹德旺在美國建廠,給他們帶來了工作,讓他們又有事可做了。雖然當年他們失業時,時薪高達29美元,而現在時薪不到13美元(美國最低時薪大概是9到12美元不等)。很多美國工人還和來指導他們的中國工人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他們邀請中方員工到家裡做客,並發現中方員工普遍都喜歡玩一樣東西:槍。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美國工會組織的介入,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顯現。包括工作時間、工作環境、甚至包括工會效率。中方對美國的工會組織的看法基本比較一致,就像曹德旺在紀錄片中說得那樣,如果他們進來,我們就關廠,因為這極大影響了生產效率。

對於美國的工會組織,其實許多工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工會組織確實能夠保護到工人的一些工作權益,但是另一方面,工會又成為了工人生產效率底下,自由散漫的溫床。從一個誇張的角度來說,美國工會實際上片面造成了美國工人"吃大鍋飯"的局面。而在紀錄片中的工會,則是美國最為老牌的工會之一:UAW(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

針對UAW的介入,福耀並沒有坐以待斃。中國人的商業智慧出色的展現了中國人處理事情的高超手段。福耀分三個方面應對:首先是採用利益將工人進行分化,明確鼓勵服從加班的工人可以漲薪兩美元;其次,僱傭美國反工會組織LRI對工人進行統戰;第三,就是找理由將加入工會的一些"刺頭"開除掉。

最終,在2017年由美國勞資委舉行的一場就福耀是否要設立工會的投票中,以444票贊成,868票反對的結果宣告福耀戰勝了UAW。2018年,福耀在美國開創的工廠也順利的扭虧為盈。

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那樣,這部紀錄片是由歐巴馬出資的公司拍攝的,其本身的意義是想作為一部"宣傳片"。然而這部紀錄片卻從一個側面揭露了美國製造業,中低端工業走向衰敗的原因。很多人說難道是工會組織引起的?其實也不是,根據美國2018年的數據,真正加入工會的工人只占勞工比例的10%。紀錄片中把反工會組織說成是一個生意。事實上,在美國搞工會組織也是一個生意。生意與生意之間的博弈,肯定不是勞工所增長的那些微薄的工資,背後還有更大的利益組織。但是,美國工業的衰敗的根本原因乃是不再有企業家,不再有資本家願意支付更高的工資。你一個勞動工人累死累活一天干八小時,時薪不過12美元,一個在城市理髮洗頭的托尼老師,一個小時賺24美元,你會願意繼續幹下去麼?

只是,美國的衰敗並不一定是中國的成功,因為,更大的一個時代浪潮正在滾滾而來。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