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團隊鍾一,無授權禁轉!
1950年7月2日,周總理召開了國防大會。參加這場會議的都是當時軍界的首長們,有林彪、朱德、聶榮臻、羅榮桓、蕭勁光、劉亞樓等人。
此時的林彪已經接到調任軍委副主席的任命書,他參加這場會議是帶著軍委副主席以及中南軍區司令員的雙重身份。在會議開始前,他已經知道毛主席準備動用四野的部隊。而此時的四野部隊除了部分前往海南外,其主力都在林彪管轄下的中南軍區。
(林彪)
林彪為了方便調動部隊,所以仍然保留中南司令員的身份赴會。隨同他前來的是中南軍區副政委譚政,此人是四野曾經的政治部主任。
這場會議持續開了兩天,周總理在大會上建議出兵朝鮮的部隊最好還是用四野部隊。因為朝鮮的地理氣候這些都和東北相近,四野部隊中東北人多,又在東北打過仗,能夠很快適應朝鮮戰場。
林彪當場同意周總理的提議,其他人也認為四野入朝作戰較為合適,於是大家一致決定派四野部隊入朝作戰。會議責成林彪以軍委的名義調動部隊,並先派出中南軍區的13兵團進入東北布防。決議告知毛主席後,主席批准了這個決定。
會議結束之後,林彪立即命令13兵團下轄的38、39、40軍從河南駐地奔赴遼寧的安東、鳳城、遼陽等地區集結。除此之外,還將42軍從齊齊哈爾調到吉林的通化、集安地區,將東北軍區的邊防炮兵1師、2師、8師以及一個工兵團、一個騎兵團、三個汽車團、四個高炮團配屬13兵團。這些部隊總計25萬人,一同組成了東北邊防軍,目的是加強東北的邊防,防止美軍入侵。
(13兵團戰士)
13兵團是以林彪的老底子部隊1縱、2縱、3縱為主建立起來的。1948年,四野拿下瀋陽後,南下入關作戰,組織將四野的1縱至12縱隊依次改番號為38軍至49軍。在這其中,38軍、39軍40軍進入河南後,統一整編為13兵團。
13兵團的戰鬥力非常強悍,兵團司令是黃永勝,38軍軍長是梁興初,39軍軍長是吳信泉、40軍軍長是溫玉成。在13兵團接到命令後的第二天,三個軍立即開赴東北。讓人意外的是,兵團司令黃永勝卻沒有一同前去。
黃永勝沒有去東北,這跟林彪在大會上的一個提議有關。
林彪曾在大會上提過一個臨陣換將的問題,他覺得13兵團可能先行入朝作戰,單獨與美軍對抗,而兵團司令黃永勝對於這種大規模的異國作戰指揮,顯得有點難以勝任。所以,林彪主張讓鄧華接替黃永勝的職務,黃永勝調往15兵團做司令。
與此同時,為了方便指揮,將13兵團的機關與15兵團機關相互交換,15兵團的政委賴傳珠率領15兵團原班人馬組成13兵團機關,立即從廣東趕往東北。
自古以來,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況且黃永勝還是林彪的老部下,所以當時大會上很多人對此議論紛紛。羅榮桓當即在大會上表示支持林彪的提議,他是四野的老政委,一直負責管幹部,當時又是總政主任,大家見羅榮桓表態,也紛紛支持林彪。
大會結束後,林彪立即給鄧華發電報,讓他火速來北京接受任命。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鄧華出任志願軍副司令,為最終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回頭看來,林彪當時在大會上的提議是非常有眼光的。
那麼,林彪當時為什麼有這樣的眼光。換句話說,他為什麼相信鄧華能夠將仗打好呢?這跟他們曾經一同經歷的事情有關。
(鄧華和家人)
林彪在東北四野做司令的時候,手下有12縱隊司令,而鄧華是其中最能打仗的猛將之一。林彪對鄧華十分欣賞,有兩件事讓林彪印象特別深刻。
1947年春,林彪率軍全線向哈爾濱撤退,杜聿明的五個軍在後面窮追不捨,而緊跟林彪身後的是號稱趙子龍師的蔣氏整編第25師。鄧華巧妙設計口袋陣,吃下了這股敵軍,還活捉了該師師長賈正誼。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攻打四平的時候,林彪讓鄧華率領7縱和李天佑的1縱一道突擊,拿下四平。可是鄧華認為兵力不足以拿下四平,結果林彪部隊打了14天,傷亡一萬八千餘人也拿不下四平。後來林彪多次為這事檢討,並多次誇讚鄧華頭腦清醒。
正是鄧華在林彪手下一系列出色的表現,讓林彪覺得鄧華是能堪大任的優秀將領。事實也證明,林彪沒有看錯鄧華。參考資料:《解讀林彪》、《抗美援朝》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l5wRHUBLq-Ct6CZyLW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