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殺率全球第一:大多數的父母,都忽略了這項教育

2020-01-08   小七育兒專欄

上個月,廣東12歲的女孩小茹,因為沒完成作業被老師當眾嚴厲批評,還打了手掌。小茹一時想不開,從教學樓4樓跳下,結束了年幼的生命。


看著鏡頭前崩潰痛哭的小茹爸爸,網友感慨:「老師的做法欠妥當,但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不足,也得負一定的責任。」


近年來,關於孩子跳樓輕生的悲劇屢見不鮮。


陝西一名10歲女孩因為把糖果帶到學校,被老師要求「叫家長」,恐懼之下,女孩選擇跳樓自殺。


南京一個9歲的男孩,因為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懲罰,留下遺書後從17樓跳下身亡。


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數據表明,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在中國,每年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青少年自殺率較上世紀增長了60%。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發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在上海地區,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學生曾產生過「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而讓孩子們產生自殺想法、釀成慘劇的起因,竟然都是這些日常中的「小事」:


「我闖禍了,爸爸一定會狠狠懲罰我的。」


「今天老師批評我、同學們也嘲笑我,我太差勁了。」


「爸爸媽媽不讓我玩手機,他們一點兒也不愛我。」


可是孩子啊,成長的路上挫折不可避免,挑戰也只會越來越大。


人生能走到最後、笑到最後的,往往不是那些特別聰明的孩子,而是能持續化解並超越挫折的人。


心理學家甚至認為,在智商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挫折商(Adversity Quotient)對一個人事業和生活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較好的抗挫折能力,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還能產生一流的成績和創造力。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如此脆弱和玻璃心呢?

孩子懼怕挫折,主要原因在父母身上

1、經常把孩子跟別人比較


在《少年說》一期節目中,一個女孩在台上說,希望媽媽不要把自己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因為如果總是被打擊,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但媽媽卻堅持女兒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孩子會「飄「。甚至有理有據地說「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要拍一下你。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



最後,女孩實在說不過媽媽,哭著跑下了台。

其實媽媽激勵孩子的動機是好的,但如果總是把孩子跟優秀的人比較,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我怎麼努力,都比不上別人」,從而陷入自卑,遇到挫折時很容易自暴自棄。


2、喜歡給孩子貼標籤


很多家長、老師可能都在孩子面前說過這樣的話:


「吃飯不專心,專注力太差了。」


「教了這麼多次都不會做,這孩子有點兒笨。」


「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以後也沒啥出息。「

明明只是一件事做不好,大人們卻上升到對孩子能力、性格的評價和斷言。經常被貼負面標籤的孩子,生活中即使遇到一點小挫折,也會習慣性地放大錯誤、將自己全盤否定,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3、父母的過度保護和控制


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媽媽馬雅舒對女兒米雅給予了太多的關注和保護。她不讓米雅碰沙子等任何不幹凈的東西,甚至因為米雅一次磕碰受傷,就把客廳的家具全部搬走。

在媽媽的保護下,米雅三歲多還不會自己吃飯,上幼兒園第一天就極度不適應,還尿濕了褲子。面對這些問題,米雅委屈又無助,只會崩潰大哭、呼喊媽媽。


研究表明,過度的管教和溺愛,會大幅壓制孩子的個性和能力發育,很容易讓孩子患上「習得性無助」。面對困難和挑戰,這些孩子會認定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濟於事,從而放棄嘗試。

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幫孩子正確認識成功與失敗


《最強大腦》曾有一場終極PK賽備受關注和熱議。


12歲的李雲龍與義大利天才少年安德烈進行記憶比拼。提交結果後,李雲龍誤以為自己擺放錯誤,癱倒在座位上崩潰大哭,主持人、評委反覆安慰他說「這只是個遊戲」,然而李雲龍還是無法振作起來。


李雲龍這種「輸不起」的脆弱心態,與父親李勇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虎爸式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在父親的高期望和巨大壓力下,一次比賽失敗都會讓李雲龍認為「一切都結束了」。


想讓孩子抗得住壓力、受得了磋磨,先要幫孩子正確定義成功與失敗的含義。


「寶寶,不是得第一、贏比賽才叫成功,你認真完成了這項任務,比上一次進步很多,恭喜你也成功了!「


「寶寶,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呀!我們一起看看為什麼做錯了,好好積累經驗,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2、教孩子學會積極歸因


當孩子受挫時,很多家長要麼將原因歸咎於客觀因素,要麼喊口號式安慰。


「寶寶摔倒了,都怪這地板不好!奶奶幫你打它。「


「沒關係,比賽輸就輸吧!下次再來。」


這兩種說法都不能解決問題。當挫折發生時,最好的辦法是將受挫歸因於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不夠、方法不對、準備不充分等。



比如,「寶寶,你這道題做錯了,是因為沒有理解題目的意思呢,還是粗心寫錯了?「


「寶寶,你剛才摔倒,是因為你跑得太快,被地上這塊石頭絆倒了。以後仔細看路、繞過障礙物,就不會摔跤了。「


引導孩子承擔責任,培養起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讓他相信自己可以超越挫折、改善局面。


3、給孩子設置難度適中的任務


一些家長向我抱怨說,最頭疼跟孩子玩遊戲,因為輸贏的尺度實在不好把握。


「孩子太爭強好勝了,一輸就撒潑,非要贏回來才行!」


「我家孩子不自信,遊戲難度稍微大一點,就畏畏縮縮、害怕失敗。」


其實,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是很正常的現象。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這是人類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本能反應。只要家長設置好任務難度、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多數孩子都可以坦然面對挫折。


小七老師建議,當孩子嘗試新事物、不熟悉規則時,家長要多設置些孩子擅長的、低難度的任務。


比如:「寶寶,你第一次搭積木,只要能搭到第三層,就算成功啦!」當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時,自信心和耐挫力也會隨之增強。


當孩子熟悉規則後,我們再逐漸加大任務的難度和挑戰性。


比如:「寶寶,你已經很擅長搭積木了,我們倆現在比賽,先搭到第7層的人就是勝利者!」 始終讓任務保持在「跳一跳、夠得到」的難度級別,不僅能讓孩子能力持續得到提升,成就感也會增加的。


另外,千萬不要故意輸給孩子,讓孩子習慣有輸有贏,才能讓他調節放平心態,在挫折中成長。


孩子受挫後情緒失控、拒絕再嘗試怎麼辦

女兒6歲時,有一次我們玩紙牌遊戲,女兒連輸了好幾局很不開心,把紙牌扔了一地,氣呼呼的跑回房間,不想玩也不理我。


我當時是這樣處理的。


1、理解並疏導情緒,不對孩子施壓發火


我沒有先訓斥女兒扔紙牌的行為,而是對她說,「輸掉遊戲一點也不丟人呀!爸爸小時候玩紙牌,輸的次數比你多多了。你剛才學得很快,比爸爸可強多了,你好好練練,贏過爸爸是早晚的事。」


接著我講了幾件自己小時候輸牌的糗事,把女兒逗得前仰後合,不僅不再失落難過,還主動提議再來幾局。



2、分析失敗的原因,激發再次嘗試的勇氣


再次開始玩的時候,我有意識的啟發女兒分析原因,鼓勵她不斷思考嘗試。


「寶寶,上一局你光顧著看自己的牌,這次也觀察下爸爸出牌的規律吧!」


「寶寶這次出牌不錯哦,看得出來你認真思考了,進步很大!」


在我的引導和鼓勵下,女兒越玩越熟練,贏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即使偶爾輸掉也依舊信心滿滿,不再有牴觸情緒。



3、及時復盤總結,樹立超越挫折的自信心


那天遊戲結束時,我問女兒:「下一次輸掉遊戲或者事情沒做好,還會不會發脾氣扔東西啊?」


女兒不好意思地說:「不會了,生氣沒有用,我會好好想辦法的。"


我贊同道,「說得很對。只要開動腦筋、刻苦練習,就沒有困難能打敗你!」


最後,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


1、任何一項能力的獲得,都需要長期的練習。

如果孩子暫時沒有達到你的期望,請不要逼迫,給孩子慢慢成長的時間。


2、孩子一生要面對的挑戰已經夠多了,家長們大可不必再增加「挫折教育「。


多給孩子一些溫暖和包容,才能讓他更堅定、更有力地對抗外界的黑暗與壓力。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