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鉤細線釣鯽魚,這幾乎都成為公論了,但是不少新手釣友,對小鉤細線的認知是很模糊的,甚至不少老鳥,要說線徑搭配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也屬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慢慢的,不少釣友就對這個問題不怎麼重視了,事實上不管釣大魚,還是釣小魚,用什麼鉤號,線徑,是有一定的計算公式的,當然,這個公式只能說接近通用,並不百分百保證一定精準,但是對新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知道意義的。
任何魚鉤,鉤尖、鉤柄的具體長度、角度、朝向、間距不同,鉤型就會不同,當然,這個屬於鉤型挑選,和鉤號的選擇無關,鉤號的選擇,其實主要是根據魚在吸食鉤餌時,因為鉤尖較輕,所以鉤尖先入魚唇,在吐鉤時,鉤尖會掛上魚唇,這時候,鉤尖和鉤柄之間的間距,就很重要了,如果鉤尖距過大,魚鉤刺穿魚唇,但是鉤尖會因為鉤尖距距離太大,翻轉的不完全,如果此時魚大力掙扎,是有很大的幾率逃竄的;那麼鉤尖距太小,可能刺穿魚唇,鉤柄翻轉不過來,導致跑魚的機率也很大,那麼什麼距離比較合適?我們也沒辦法拿尺子比著魚唇啊。
有釣友經過長期的對比,得出這麼兩種參照方法,第一種是魚唇張開時,鉤尖距如果是魚唇張開的三分之一距離,那麼刺穿魚唇之後,鉤尖的翻轉是最快的;第二種,是鉤尖和鉤柄間距,比對魚眼的直徑距離,只要略大於魚眼的直徑,也幾乎接近魚唇的三分之一;當然,這是統計出來的數據,不一定精準,但是請教過生物學的專家,因為魚張嘴之後,內腔腔壓的變化,和魚眼眼壓的變化確實有一定關聯,而魚唇張開的距離,又決定了腔壓的大小;我們不是研究這塊的,所以理論層面我們就不分析了,但是經過多次對比、歸納,這個數值基本上是復合實際情況的。
因為台釣分主子線,所以這個線號的選擇,是按照先子後主的順序,進行選擇;我們要預估目標魚的體重,以目標魚體重的三分之二,然後對照子線拉力值表,最接近這個數值,而且略大一點的,就是比較合適的線號,然後以子線線號為基準,加大兩個號,就是主線線號;用這樣的方法來選線號,都比較合適,不管是軟杆還是硬杆,這個選法都可以使用。
可能有釣友會認為,拉力值既然接近魚體重的三分之二,那麼在中魚的時候,還有水的阻力,是不是會導致切線線呢?其實並不會,一則,目標魚的的體重預估,肯定只會比實際情況小,就算略大,也會在刺中魚唇後,只要不是硬拔,都會通過竿稍卸掉一部分力,所以這個剛好比子線拉力的閾值略高一些,並不會輕易切線,如果真的遇到大魚了,也能切線保護主線。
這種線號、鉤號的選擇,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但是並不能保證一定不出問題,在低溫、魚口弱滑時,應該適當的降低1~2個號,如果是魚口生猛,魚群密度的大的時候,應該適當的增加1~2個號的線號,鉤號不用調整;當桿身較軟的時候,線號可以適當下調,如果桿身較硬,線號必須漲上1~2個號,鉤號不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