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學畢業之後,我們306宿舍的四名好舍友,分散到全國各地,很長時間都沒有機會見上一面,聚上一聚。直到2017年12月的某一天,山山、桃子、張偉機緣巧合下都來到省會C城出差,而我又在不遠處的Y市定居工作。
於是,大家都抽出一天的時間,在百忙之中來了一次三年離別後的溫馨聚會。
在飯桌上,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講述這三年來的種種境遇和磨練。很顯然,大家都已經不是初出茅廬的青澀大學生了,而是在職場、社會、家庭三層羈絆之下,越來越堅強且有規劃的「成年人」了。
山山稍微抿了一口白酒,突然詢問了一句:「桃子、張偉、晉寒。畢業這三年來,你們有什麼遺憾嗎?」
桃子思慮片刻,滿眼悔恨地回答道:「我這三年最大的遺憾,就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沒能和慧慧走到一起。你們也知道,我們從大學那會就相識相遇,彼此之間的感情不是說淡然,就能夠淡然的。」
的確,初戀感情,往往是很多青年大學生揮之不去的遺憾和懷念,我們都希望能夠擁有美好的未來,結果卻對眼前幸福置若罔聞,不夠珍惜,結果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一次又一次的後悔。
隨後,我也跟著說了一句:「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留在省會C城工作,而是回到了Y這個小城市。雖然降低了生活壓力,卻也受到了小城市的各種限制。」
是在大城市拼搏打拚?還是回到小城市小富即安?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的的確確是一個非常「兩難」的問題。不管我們做出怎樣的選擇,往往都會有左右糾結,患得患失的遺憾和難過。
見我和山山言之鑿鑿,張偉也安奈不錯,惆悵嘆息道:「我這三年最大的遺憾,就是花錢太多,消費太盛,雖然工資不少,然而根本沒有攢下多少錢!」
這個時候,我們三人把目光投到張偉的身上,心中對於「存錢」、「省錢」、「攢錢」這些概念和習慣,突然生出莫大的共鳴和認同。
的確,對於很多90後、95後,甚至是00後來說,殷實且穩定的生活環境,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觀念——從功能性消費,漸漸變成了個性化消費、品牌化消費、興趣化消費、精緻化消費……
追求品牌,張揚個性,顯示某個社交屬性,這些已經成了很多青年人士消費習慣的重要改變。
尤其在這個包羅萬象,眼花繚亂的時代里,人們為了確保較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漸漸習慣以「透支未來、提前享受,及時行樂」的方式,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光鮮亮麗,甚至是「他無己有」的快樂和滿足。
小到分期買個手機,大到首付買輛汽車,更有甚者,用分期貸款的方式,購買一些輕奢物品,嘗試一些奢華經歷,滿足自己高人一等的虛榮和體面。
在這裡,我不是說分期消費不好,而是著重強調:一定和結合自己的真實處境和未來規劃,合理消費,勤儉消費,而不是盲目消費,透支消費。
02
詢問大家幾個比較扎心的問題:
工作1年後,你存了多少錢呢?
工作3年後,你存了多少錢呢?
工作5年後,你存了多少錢呢?
……
很多人存攢不下錢,的的確確受到物價太高、房貸車貸的影響,然而自己本身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盲目、透支的消費傾向。說幾個有些極端的例子:
有的人,購買一對2000多元的名牌耳機,僅僅為了獲取更好一些的音樂效果;
有的人,購買一隻3萬多元的輕奢腕錶,用他的話說,同事們都戴著好表,我也想給自己置辦一隻;
有的人不顧家人反對,貸款買了一輛豪華汽車,雖然虛榮體面和駕駛體驗都滿足了,然而自己卻要背負每月7000元的車貸,日子一下子緊吧了起來。
有句話說的很對:「和消費能力強的人待在一起,我們的消費慾望也會潛移默化的拔高和增強。」
我們每個人的消費習慣和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同樣也和自己的「選擇角度」和「判別定力」密不可分。無論是對於個人喜好的消費,還是對於家庭生活的花銷,我們都要明白什麼東西是應該的,什麼東西是需要克制的,什麼東西是需要推後的。
我們不是不可以購買一些「高大上」的物件,從而給平鋪直敘的生活一些小安慰和小驚喜。但是,我們也一定要量力而行,從長計議,把錢用在最關鍵的刀刃上。
提到存錢攢錢,就不得不提一貫勤儉節約的山山。大學畢業之後,山山來到某省會城市工作,雖然工資收入不算太高,但他素衣素食,省吃儉用,三年多時間就攢了20多萬。
眼看當地房價節節攀高,山山顯得格外慶幸,用他的話說:「多虧自己攢下這麼多錢,要不然房子首付真心拿不出來!」
有句話說的很對:這個時代,正在獎勵默默攢錢的人,因為很多購房、創業、教育、跳槽的機會,需要足夠的物質基礎,我們才能自信從容,自由選擇。
03
是提前消費,還是延遲消費;
是及時行樂,還是延遲滿足;
是眼前誘惑,還是長遠利益;
是透支未來,還是成就未來;
……
不同的選擇,往往會帶來正反不一樣的人生趨勢。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美國的史丹福大學進行了一項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棉花糖實驗」。他以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 4 歲兒童為實驗對象,測試他們「是否能夠控制自己不吃擺在面前的棉花糖。」
實驗的過程是將 4 歲的兒童單獨叫到一個小房間裡,在每個孩子面前放一顆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你可以現在就把這顆棉花糖吃掉,但如果你能等 15 分鐘後再吃,那我就多給你一顆棉花糖。如果你在 15 分鐘之內想吃棉花糖,需要先按鈴然後再吃。但是如果吃掉棉花糖,你就無法得到額外的棉花糖。」
這個實驗最後的結果是,有一部分孩子沒有按鈴,而是直接吃點棉花糖,而還有一部分孩子是有猶豫了一會,最終還是決定按鈴吃棉花糖,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抵抗了誘惑,等他們回來,所以得到了兩顆糖。
大約20年後,沃爾特·米歇爾對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後續的跟蹤調查,發現,當年那三分之一抵抗住誘惑的孩子,都擁有了更高的學歷、和更健康的體重,SAT成績也比直接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無論是在「棉花糖」的實驗當中,還是在具體生活當中,能夠懂得推遲享受的人,抵得住眼前誘惑的人,長遠規劃的人,他們的人生往往更加優秀和成功。
04
為什麼我們要存錢、攢錢、省錢?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要說三點:
第一,對於絕大多數工薪家庭來說,攢錢存錢絕對是人生逆襲唯一的機會。尤其是在買房、創業、教育這三件事情上,集中有限的資源,放在任意一個點上,哪怕僅僅選對、壓中其中之一,依然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躍遷一個台階。
第二,存錢攢錢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減少未來的風險和挑戰,讓我們更加自信和從容,不至於焦慮和迷茫。很顯然,很多年輕人之所以焦慮抑鬱,以及對未來的不自信,都是因為缺乏一定的物質保障,從而越積越盛的。所以,不管我們收入多少,都要拿出一部分存儲下來,給未來的自己多一份安全感和可能性。
第三,存錢攢錢的習慣,往往可以鍛鍊一個人的性格,日積月累下,就會延伸到更多的事情上,產生更多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減肥、學習、鍛鍊這些事情。
是大餐一頓,還是乖乖減肥;
是安逸片刻,還是持續學習;
是閒閒逸逸,還是咬牙鍛鍊;
事實上,這些都是「提前享受和推遲滿足」,「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甄別差距。
——
——寫在文章最後的話
不管我們收入多少,是幾千,還是幾萬,都應該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儲存起來,留給未來的自己,留給更加重要的事情上去。不要貪圖一時的享樂,一時的虛榮,就追求名牌、追求體驗、追求「只為讓別人看到」的精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