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跑」來的商機

2019-07-24   CCTV致富經

「商機」二字對所有創業的人都很重要,一來難找,二來難把握。今天的主人公,他的財富可是自己找上門來的,不請自來的「入侵者」,成了他的主產業。

來也匆匆 去也匆匆

陳首文是湖北省漢川市劉家隔鎮人,2007年之前一直養殖著十幾畝黃鱔,每年能賺個10萬元左右。有一次陳首文在捕撈黃鱔時,竟然撈上來很多小龍蝦,自己從來都沒投過苗,這小龍蝦從何而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養殖黃鱔的魚塘投喂了飼料,吸引周邊河流中的野生小龍蝦前來覓食並且定居。來都來了,每畝大約有200斤,陳首文按當時8塊錢一斤的市場價賣掉,一畝就增收了1600元。不僅多了一筆意外收入,更重要的是這給他提供了一個新的養殖思路,可以在養殖黃鱔的同時套養小龍蝦。一個魚塘兩份收入,何樂而不為?

2008年開始,陳首文就在黃鱔塘里投放了小龍蝦苗。自從第一批苗投下去,他便滿懷期待,乾脆就住到了魚塘邊上。每天從早上5點工作到晚上10點,喂食、尋塘,渾身充滿幹勁,想著自己的財富計劃,經常激動得睡不著覺。然而2008年5月的一場雨,讓他的計劃泡湯了,陳首文的小龍蝦竟然集體出逃。周邊野溝、池塘,爬得到處都是,最後只撿回來了幾百斤,這一次就損失了5萬多元錢。怎麼回事呢?



一般情況下,小龍蝦都是生活在魚塘底部,可是遇到下雨天,水中含氧量降低,它們就會爬出水面活動。有了這次的教訓,陳首文決定用漁網在魚塘周圍建起1米高的「圍牆」,以防剩下的小龍蝦再次逃走。

一周後,又下起了雨,這次陳首文信心滿滿,一點都不擔心,一米高的網還攔不住這些小傢伙?萬萬沒想到的是,「圍牆」並沒有經受住考驗,小龍蝦又走丟了!



原來,用漁網做成的「圍牆」上面有很多網眼,小龍蝦靠著這些網眼還是爬了出去。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陳首文不服輸,再次著手建「圍牆」。不過這次他總結經驗,採用了光滑的塑料薄膜。

水草水草 隨風飄搖

幾番折騰下來,他的第一批小龍蝦跑得差不多了,陳首文又重新在魚塘里投放了小龍蝦苗。50天後,終於可以捕撈上市了,可撈上來他就傻了眼。自己精心喂養的小龍蝦怎麼只有2錢、3錢左右大小,竟然比之前自己跑來的那批野生小龍蝦小了不止一倍,而且蝦殼也非常硬。這種特徵的蝦,在行業內被稱為丁殼蝦。殼很硬,只吃料又不長個,市場上根本沒人要。

連續兩批小龍蝦都出了問題,陳首文很沮喪。那段時間,他每天都會去河邊觀察野生小龍蝦的生長環境,想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源。



在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請教有關專家後陳首文得知,小龍蝦是要靠一次次蛻殼來完成成長的。從幼苗長到商品蝦大約要脫殼十一次,每一次蛻殼都會長大20%左右。小龍蝦為了避免蛻殼之後短時間內因為體質虛弱而被同類攻擊,會選擇茂密的水草當隱蔽場所。如果像他的魚塘一樣沒有水草,就會引起小龍蝦蛻殼不遂,造成生長緩慢。

知道了原因,陳首文就在魚塘里種上了一種叫輪葉黑藻的水草,一個星期就能紮根存活,解決了小龍蝦的脫殼問題。而且水草還可以吸收池塘中一些富營養物質,凈化水質。



2009年,陳首文終於養殖成功。靠著套養的小龍蝦,這一年多收入了10多萬元。賺錢之後,他又承包了200畝魚塘,擴大自己的養殖規模。

隨著自己出產的小龍蝦越來越多,這時候他決定解決一個長久以來存在的銷售問題。當時,本地的養殖戶都是「各自為戰」,把自家小龍蝦賣給收購商,但是經常會遇到壓價回收的情況。可如果每戶自己運到外面去賣,運輸成本又很高,不划算。2010年,陳首文決定帶領養殖戶抱團發展,牽頭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

這個舉動大家積極響應,附近有100多戶養殖戶都加入了合作社。從此,陳首文都會組織車輛,把大家的小龍蝦集中運到武漢去賣,直接對接大經銷商,不再受壓價困擾。2012年,黃鱔價格下跌,陳首文也當機立斷,改為賣價較高,利潤可觀的大閘蟹和小龍蝦混養。



2013年,在自己的魚塘里把新的混養模式試驗成功後,推廣到了整個合作社,帶大家一起提高效益。到2015年,整個合作社的養殖面積已經擴大到了2000多畝。

模式「361」 高價靠對比

肩負整個合作社的發展,陳首文不敢懈怠,他經常帶著大家外出學習考察。在一次學習中,他又發現了新的突破點。外地的一些養殖戶,養殖小龍蝦的周期只要30天,而陳首文他們的小龍蝦長成卻需要45到50天。多出來的時間不僅增加了成本,導致出塘時間晚,經常趕不上行情好的時候上市。能不能縮短養殖時間?陳首文到處諮詢。




過去喂小龍蝦,陳首文都是自己用玉米、小魚等配成的粗飼料。這麼一來,雖然成本低,但不能滿足小龍蝦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求,以致生長周期變長。

術業有專攻,既然是飼料問題,陳首文就找專門的飼料公司來合作。2016年5月,陳首文在自己的一個小龍蝦池塘里用上了通威飼料,進行嘗試。等待結果的那些天他每周都會起一次地籠觀察小龍蝦的長勢,二十天後,陳首文終於放下心來,蝦都長到5錢以上,達到了上市規格。


更換了飼料,他們的養殖周期大大縮減,每年都能多養出一季小龍蝦。在此基礎上,他還推進了與通威公司的進一步合作,定期邀請專家前來給社員指導。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研究,陳首文成功推出並推廣了一種「361」模式,讓大家都做到每年3季蝦、畝產600斤、每畝收入1萬元的可觀效益。到2017年,合作社已經有200多戶社員,養殖面積再一次擴大,提高到3000多畝。

一次次的突破,陳首文並不滿足,接下來他主動規避風險,在每天都波動的小龍蝦市場價格中動起了腦筋。



他派幾個人去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國7家大型水產批發市場,每天剛一開門,就搜集各自市場上的小龍蝦價格,匯總給陳首文。他雖然人在武漢,可每天早晨都會了解各地情況,核算運輸成本,哪裡的利潤高,就把貨發到哪。

通過這招,不論市場價格如何變化,他都能讓合作社的小龍蝦每斤比當地平均價格多賣3、4元錢。到2018年,陳首文不再派合作社的人到全國各地市場上去收集小龍蝦的價格,在手機上就能查看這些地方的小龍蝦行情。除了賣小龍蝦和大閘蟹,陳首文還聯繫了江蘇的客戶銷售水草,每畝地也能讓大家多賺一百多元。



發現差距,解決問題,規模擴大,再求突破,陳首文的每一步都踐行著這樣的良性循環。在他的帶領下,2018年整個合作社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200多戶社員都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