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北大數學就是全國第一?原來和清華還發生過這樣的故事....

2020-04-27     超級數學建模

北大變遷

中國教育史的縮影


眾所周知,北大的數學科學學院在學術上領跑全國,一騎絕塵!

可你知道北大數學到底為什麼這麼厲害嗎?從北大身上,你能看到整個中國教育史變遷的縮影!

今天超模君就來和你好好八卦一下北大崛起的歷史。


清末的第一學校

說起北大的前身,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畢業照

咱們高中學中國近代史的時候,沒少背誦:這是戊戌變法的成果之一、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

在京師大學堂開辦之前,如果學子想上學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上私塾、考科舉、最後考進國子監,另一個就是入讀洋人開辦的教會大學。

中國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應該是傳教士創辦的聖約翰大學。而北大則是第一所國立大學。

而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後,沒多久科舉制就被廢除了。學子們的選擇變成了:是上國立大學?還是洋人的教會大學?

教會大學:聖約翰大學舊址

也正因為廢除了科舉,當時有大批國子監的學者加入了京師大學堂。這些學者可都是當時全國上下最頂尖的人才,隨便拉出一個都是飽讀詩書的大儒。

同時,因為是變法運動的產物,京師大學堂還積極效仿洋人的教會大學,培養理科人才。咱們國家歷史上第一個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專業都誕生自北大。

文理雙全,京師大學堂從一建校就占盡了優勢!牢牢坐穩了清末最高學府的位置。可事情壞就壞在這「清末」兩個字了。

終歸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當時的京師大學堂是只有紈絝子弟才能進入的學校。

不難想像,當一所學校所有的學生都變成富二代、小王爺,有幾個人能靜下心來做學問?

京師大學堂師生照片

再加上,清末打仗把錢都花光了,老師經常被拖欠工資,自然免不了消極怠工。一個不想學,一個不想教,眼看著京師大學堂就要這樣沒落下去。

幸運的是,兩位改變北大歷史的人物出現了!


民國的蛻變之路


1912年,清朝滅亡,京師大學堂正式更名國立北京大學,嚴復先生擔任第一任校長。嚴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學校風氣,他為北大確定了「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辦學理念。

嚴復就是那個翻譯了《天演論》、《國富論》、一手調教出了整個北洋水師、還開創了中國自由主義先河的男人。

北大的洋人教師們

三年後,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先生接手了北大校長一職。在他的手中,北大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首先,蔡元培先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接著在嚴復先生的「自由主義」下整頓和革新北大校園。這一時期的北大校園終於做到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開始向近代大學的形態轉變。

不僅如此,當時北大的教師隊伍也是清一色的猛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魯迅、胡適、李四光......

毛主席曾在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

尤其是經過了五四運動之後,北大的威望簡直到達了頂峰。絕對是全國當時最有名、最傑出的大學,特別是在人文方面更是無人能望其項背。

這份榮耀一直持續了十幾年,哪怕是軍閥混戰也不能阻擋北大的進步。


五四運動與蔡元培校長

到這裡,肯定有人疑問:怎麼感覺北大招來的猛人都以文科為主,這跟北大的數學有啥關係?

相較於人文,當時北大的理工科還很不足,遠遠不及當時全國最好的理工科大學是南洋大學。

南洋大學就是後來的交通大學,再後來又拆分成了我們熟悉的台灣交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

南大牌坊就是南洋大學最標誌的建築物

有短板可不好,蔡元培先生也感到很著急,於是便提出了「數學第一系」的概念。想要逐步提升北大的短板。

大學宗旨,凡治哲學文學應用科學者,都要從純粹科學入手;治純粹科學者,都要從數學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數學係為第一系。

當時北大數學系的系主任叫做江澤涵,為了重新振興數學系,他採取了一個簡單的方法:留作業!

江澤涵先生:拓荒中國拓撲學第一人

江先生的思路很簡單:不是成績差嗎?不是學不會嗎?那就多做題呀!把花前月下、暢談理想的時間都拿來做作業就對了!

這一招還真管用!那段時間,學校老師們天天忙著給學生出考題、留作業,而學生們一下課就玩命寫作業。

能進北大的學生哪有不聰明的?這樣反覆練習下,學習效率和質量還真就上去了!


後來,隨著蔡元培先生和江澤涵先生先後離開北大校園,再加上時局動盪,慢慢的也就沒人堅持了,北大的數學又開始沉寂了。

這裡還要補充一個知識點:

蔣介石當時一心想建立一所「屬於國民政府」的綜合大學,集中了大量資源打造當時「學科門類最全的中央大學」,想把中央大學打造成全國最強的大學。

中央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大學,只不過由於中央大學和政府關係過於緊密,人員流動大,學生多為達官貴人子弟,學術和教育質量很受影響。

曾號稱「亞洲第一」的國立中央大學

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完善大學教育體制。民國這25年中,全國共產生了大學78所,其中最強的四所大學被並稱為「四強」,分別是: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南洋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

北大舊址

根據歷史資料:1937年,全國一共只有37330位大學生及研究生。相對於全國數億的人口而言,那時候的大學生真稱得上是「鳳毛麟角」了,是真正的精英階級,同時也是中國崛起的中堅力量!

可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八年抗戰了。

封神的西南聯大出現了


這場侵略戰爭,無非是海島上的島民們看中了中華地大物博,想要連人帶地都據為己有罷了。

所以,侵略者非常憎恨那些民族意識最強,宣傳抗戰最突出的大學團體。日軍針對各地的校園展開猛烈攻擊!

比如南開大學,整座校園竟被炸的只剩一座樓。

為了維持教學,保留火種,各個大學只能紛紛內遷。在這個過程中,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合併成了西南聯合大學,遷至雲南昆明教學。

在抗戰的8年中,西南聯大成為了全國最好的大學,沒有之一。

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8年中,西南聯大共培養了3882名學生,這些學生中誕生了2名諾貝爾獲獎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100位人文大師......

西南聯大部分教師合影,前排左三為蔣夢麟(北大校長),前排右三位梅貽琦(清華校長)

迄今為止,西南聯大都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神話。也正是因為西南聯大,終於實現了蔡元培先生「數學第一系」的設想。

首先是師資力量的補充,想要學生學得好,那必須要老師教得好。

集合了三所頂尖名校的數學教授,西南聯大的學生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奢侈:他們的教師名單中包括:陳省身、江澤涵、華羅庚、劉晉年、楊武之、姜立夫......

前文提到的江澤涵先生也在1937年從美國回國,加入了西南聯大。

從左至右:華羅庚、陳省身

更讓人羨慕的是,他們的學習內容還是隨著老師們的研究進度實時更新的,比如,華羅庚先生把數論研究的差不多了,就直接開一門數論課教大家,隨時分享自己的最新成果。

教材也基本都是用歐美原版的教科書,教授們大多為歐美著名大學的數學博士出身,所以都能說流利的英、德、法語,上課經常是雙語授課。

據說,西南聯大的數學系學生畢業後全都能直接用英文寫數學論文。

西南聯大的課堂資料

別說是戰爭時期的其他高校了,這樣的師資力量哪怕放在今天看都是非常罕見的。

而西南聯大的學子們,一邊如饑似渴的吸取知識,還一邊有心情總結不同學校的老師的差別。

據說,北大和南開的教授們講課的時候都非常嚴謹,備課也很認真,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作業留的比較多。這一看就是江澤涵教授回國以後又恢復了當年的「留作業大法」。


而清華的教授們講起課來就屬於奔放型的,據聯大的學生們回憶,華羅庚先生講課的時候經常是現場出題現場算,有好幾次都因為定理推導錯誤而講不下去。


而楊武之先生則很喜歡在課堂上和學生們閒談,經常課講到一半就跑題,然後天南海北的和學生們聊好久。

喜歡侃大山的楊武之先生

當然,你也許會有疑問:這些教學資源不是聯大數學系的所有學生一起享受的嗎?那北大也沒什麼特別的優勢啊!

可你知道嗎?抗日戰爭結束後,整個西南聯大數學系的教授和學生,幾乎直接被北大打包帶走了!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院系調整,把教會大學各系全都拆分了,並將各高校的專業進行整合。

教會大學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這可是一場波及全國高校的大風暴,好多老牌名校經過這麼一拆,從此就跌落神壇、一蹶不振了。當然,也有很多年輕的高校因此被壯大了,擠進了985/211的行列。

要說這場調整中收益最大的學校,北大肯定算其一!

北大最有名的未名湖和博雅塔就是在這次調整中獲得的

在調整的過程中,北大被定性為文理基礎教育和研究的綜合性大學。趁著這個機會,北大數學系直接把清華大學數學系和燕京大學數學系都合併過來了。

除了數學系,北大還順帶接收了清華大學和輔仁大學的文學院和法學院。就連現在北大的校址也是這次改革中分到的!


可憐的清華大學,連資料帶師生都搬進了北大校園,調整過後就只剩一座空蕩蕩的教學樓了。

清華大學原專業名錄,調整後就只剩工學院了

這一下,北大數學系不僅是「北大第一系」了,更是全國數學第一系!為了這一刻北大等了幾十年!

乘著這股改革的勁頭,北大數學系一路高歌猛進,一邊嚴格教導學生,一邊引進各路專業人才。

終於,在1995年成立現在赫赫有名的「四大瘋人院之首」——北大數院。

北大數院現有教師133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8人長江特聘教授1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目前全國80%的奧賽金牌獲得者都在數院深造,從北大數院走出來的兩院院士已超過30人

一直到今天為止,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都是稱霸全國,無人比肩的存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XY50nEBfwtFQPkdeA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