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教孩子簡筆畫了,史丹福強推的設計思維,孩子6歲前就該學

2019-12-26     雲寶媽媽

現在的很多父母其實都知道,給孩子做思維訓練比學到些零散知識重要。但要再深入問「怎樣培養孩子的思維模式呢?」可能一部分人就沉默了。

我先分享一個雲寶小時候的故事:

雲寶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畫小鴨子,但大多時候是在紙上亂塗的抽象畫而且畫得很慢。有一次雲寶爸就示範了怎麼簡筆畫一個小鴨子,原以為能幫助雲寶更快學會畫畫,沒想到從那以後雲寶就不肯再畫鴨子了。

其實這種簡筆畫的方式,看似簡單高效,對孩子危害卻不小,它讓孩子們的認知受到了一定影響,因為孩子不是通過自己的印象和想像來繪畫創作,而是機械地在模仿線條,沒有思維訓練的過程。 當孩子在畫一隻小鴨子的時候,他本可以通過了解小鴨子的故事,結合自己對小鴨子的想法,畫出一幅即使不太像,但卻表達了孩子的情感的畫。這是簡筆畫永遠達不到的。 還有些孩子,在看了簡筆畫之後,他們會覺得「我不能把我的小鴨子畫得像書上一樣好」,開始有挫敗感,甚至不願意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再畫一幅小鴨子了。 要知道,對於現階段的孩子來說,保護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思維模式是無比的重要。

而在不遠的未來,很多職業可能會逐漸被機器替代,但那些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需要人際間的細膩溝通,需要人類的情感判斷和投入,需要複雜價值判斷的職業特點,是再智能的機器也替代不了的。

有一種方法被很多精英家庭使用,這種能夠支持創新學習及複雜問題解決的方法,幫助孩子具備這些特質的方法就是——設計思維。

什麼是設計思維呢?

通俗地說就是要像設計師一樣去思考,去尋求解決方案。

一說到設計,可能對很多人而言都有點陌生,或者會很狹隘地把設計想像成服裝設計、建築設計。事實上,任何我們看到的人造的東西都需要設計。微信是一個精妙的網際網路產品設計,蘋果是喬布斯最得意的設計作品,迪斯尼樂園是服務體驗設計的巔峰……我在史丹福的時候就發現,整個學校的學生最熱衷於選修的課程已經不是商學院的課了,而是設計學院開的課,因為大家都相信,擁有設計思維的人,掌握著創造力的鑰匙。

美國矽谷有一所叫AltSchool的小學,被稱為「美國最酷小學」,他們就非常推崇這個概念。

在回答怎樣培養孩子的設計思維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史丹福大學提出的設計思維「EDIPT模型」,這也是目前全球教育領域中採用最廣泛的設計思維模型。即:共情(Empathize)、定義(Define)、構思(Ideate)、原型(Protoype)和測試 (Test)。

不要簡單地以為把孩子送到一些課外機構,讓孩子在裡面做一些繪畫或手工就叫培養設計思維了。

怎樣正確培養孩子的設計思維?

基於史丹福的「EDIPT模型」,我們可以將設計思維過程概括為三大核心環節:觀察設計挑戰、將想法和解決方案建立聯繫、反思並改進設計。

01觀察設計挑戰

觀察設計挑戰其實就是考驗孩子「發現問題」的能力,關鍵要素在於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同理心。 當然,對學齡前的孩子,我們很難讓他們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同理心,更多的是通過引導提問的方式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比如,在為熊搭個窩的遊戲里: 我們在搭建小窩時,首先要讓孩子明白這個窩是給誰設計的,那麼他有什麼樣的需求呢?比如說這個家可以避雨,要舒適,相對乾燥,相對隱蔽,等等。

02將想法和解決方案建立聯繫

還是用剛剛說的小熊搭窩遊戲舉例:

在上面弄清了熊的家需要舒適、隱蔽、可以避雨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可以通過一個什麼樣的設計來實現和解決避雨這個問題。

接著,我們就一步步引導孩子,可以給小熊的家再罩上一個紙箱,這樣遇到下雨天,小熊就可以躲在窩裡避雨了。然後再引導孩子:「小熊因為住在森林裡,為了睡覺的時候更安全不被發現,它的家可以設計得更隱秘哦,咱們可以加上樹葉試試呢?」

這個環節其實是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EDIPT模型」里的定義問題和構思方案,對孩子的思考力和表達力都是不錯的訓練。

思考力取決于思考者掌握的關於思考對象相關信息量的多少,對於我們小步這樣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和信息量,就不可能產生相關的思考活動,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去設置問題引發孩子的思考。

比如,在給小熊搭窩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孩子:

很多家長其實不太知道怎麼培養孩子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個朋友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天她2歲的兒子在客廳搗鼓新買的軌道賽車玩具,過了十來分鐘,孩子還是皺著眉頭不知道怎麼使用玩具上的抓鉤把小汽車順利運上去。

於是朋友走過去按住頂部的開關示範了一下,原以為幫孩子解決問題,卻沒想到孩子生氣地拍掉她的手,把小汽車一扔,乾脆不玩了。

這就是家長直接給出答案,沒有讓孩子享受探索和思考帶來的成就感導致的。 家長的作用是引導,而不是教導。我們需要的是孩子在試錯中學習,而不是給出標準答案讓他們毫無思考的記住。

03反思並改進設計

這是設計思維培養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可以理解為是對整個事件的復盤,可以用「EDIPT模型」中的原型製作和測試疊代的方式來實現。

就像《熊》這個遊戲里,我們通過製造問題,去幫助孩子不斷思考和優化自己設計的東西,慢慢去培養這種思維模式。

比如給熊搭建窩時,樹葉直接放在上面並不牢固,可孩子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家長就可以用吹氣的方式引導他:「看,風一吹就跑了,怎麼辦呢?」

當然,在早教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用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家長和孩子的對話也是培養思維的重要過程。親子對話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但操作不好往往事倍功半。

我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個「提問的邏輯方程式」:

一個封閉式確保孩子能回答出來的問題,後面跟幾個半封閉式的徵求性問題,刺激孩子思考,最後再來一個開放式問題,激發深度思考下;

不要求孩子能回答出,如果幾分鐘內回答不出來,不用糾結結果,再次進行新一輪的問題循環,這樣就可以達到循循善誘,引導思維的發展的目的。

還是我們上面說的例子,我們可以怎麼通過對話引導孩子呢?

我們可以先問孩子:「我們來一起給小熊搭個窩好不好?」(封閉式問題)

然後逐步提問,刺激孩子思考:「泥土、樹枝、石頭中哪兩種更適合給小熊做窩呢?」「你想做一個可以睡幾隻小熊的窩呢?」(半封閉式徵求性問題)

最後再讓孩子發散下思維,進行深度思考:「你想讓小熊在窩裡做什麼呢?」(開放式問題)

要注意的是,在對話的過程中,家長要學會克制自己過多表達、協助的衝動,用簡單的詞語,比如「嗯」「哦」等回應,以表達尊重和聆聽。

除了掌握「提問的邏輯方程式」,關於親子對話,還有一個技巧叫「拆解問題」。

比如觀察一張圖片時,比起直接提問:

看看,他們穿的衣服是什麼顏色呢?

他們手裡拿的是什麼呀? 他們戴的帽子都是什麼形狀的呀?

我們可以拆解得更細緻:

他穿的什麼顏色的衣服呀?這個人呢?穿的什麼顏色的?(手指同步給出明確指示)

他手上拿的是什麼呀?這個人手上拿的是什麼呢?(手指同步給出明確指示)

這個人戴的是什麼樣子的帽子呀?這個人呢?他戴的帽子是?(手指同步給出明確指示)

這樣細化拆解的目的是可以讓孩子在不同難度級別的問題引導下,更高機率地回答出來,更有目標性地去觀察和思考。

今天跟大家探討了孩子思維、特別是設計思維的培養。我一直覺得,所有技能的培養,都不需要著急,但所有思維的培養,都不嫌早。

孩子在學齡前,很多想問題的方式已經形成,他們到底是習慣自己去觀察發現、自己解決問題,還是習慣等著一個標準答案,就是在我們點點滴滴的陪伴中養成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Tkim28BbDmBVZuPmx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