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江路西起中山路,東至龍蟠中路,梅園新村、總統府、江蘇省美術館、人民大會堂等民國建築,以及南京圖書館、江寧織造府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等現代建築像是顆顆珍珠,鑲嵌在長江路這條「玉帶」兩邊。長江路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東吳時期。1800米長的長江路,講述著1800年的故事!長江路不僅是南京的景觀街道,「文化一條街」,至今仍能追尋到許多紅色印跡。
長江路在清代因兩江總督衙門而名為都督街。1931年至1934年拓建後取名為國府路,抗戰勝利後又改名為林森路,建國後以我國第一大河命名。今天,我們先說說總統府門樓的大照壁曾經立有的警鐘吧!
總統府門樓原址,是太平天國天朝宮殿的真神榮光門、清兩江總督署以及舊督軍署大門。1928年10月,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接受外交部長王正廷「將舊督軍署大門拆除,重建新門以壯觀瞻」的建議,重建總統府大門。在這典型的西方古典門廊式大門,還安置了一對中國府衙門前常有的石獅子,如此「中西合璧」以至沒有「數典忘祖」。並於次年建成。
1929年大門建成後,對面的兩江總督署時期的中式照壁顯得又破又矮,與西式大門極不相稱協調。於是,國府參軍處又「不得不」追加預算,要求改造照壁。但為了趕工省錢,就原封不動地在舊照壁上加高數米,並在其立柱上端、頂部、下端等處加以巴洛克圖案雕飾。如此中國傳統布局與西洋建築裝飾式樣相結合的做法,也算是洋為中用的創舉。西式大門與中國傳統照壁半個多世紀以來相映成趣,這一中西合璧組合已經成為了總統府的建築標誌。
總統府大門前照壁雖說是趕工而成,但半個多世紀以來卻能夠保存完好。總統府是當時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加上民國時期政局動盪、戰事不斷。總統府前照也是飽經風雨、歷經磨難。民國時期的多次學生遊行請願也都發生在照壁前。照壁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突然侵占我東北三省,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卻下令從東北戰場撤兵,實行不抵抗政策,還冠以「禳外必先安內的」理論。此舉引起全國人民憤慨萬分,不約而同地發出抗戰的呼聲,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遊行示威,國民政府門前更成為學生學生遊行、集會、請願的重要場所。
上海有兩批學生先後到達南京,第一批為上海交大等校,第二批為光華等校。學生乘坐小火車至國民政府車站,中途又有法學院、美專、法政學校等的學生,因擠不上車改為步行。上海復旦、光華等各大學學生5千人至京請願,敦促政府出兵抗日。南京的學生、群眾也很支持。
上海抗日組織——中華警鐘會還在國民政府對面的大照壁前,懸掛了一口警鐘,日夜敲擊以示國人,不忘國恥,警鐘長鳴。鍾前豎有白布大標語:「喚起民眾,共赴國難,督促政府,立即出兵」。圍觀群眾越聚越多,大家摩拳擦掌、同仇敵愾……。
這次請願因為中共地下黨的領導,組織得相當嚴密而合理,紀律嚴明,有公推的總指揮、副指揮、糾察、副糾察。國民政府同意學生代表前往中央軍校要見蔣介石。蔣介石就抗日對學生代表就講了一小時的話。提出了兩個辦法供學生們選擇,一是返回學校安心讀書;二是去南京孝陵衛新兵訓練處報到,正式入伍當兵,參加抗日。才算是平息了這次請願。
本世紀初,總統府門樓前照壁被拆除。國民政府照壁前的曾立的警鐘,警示著國人要警鐘長鳴!仿佛至今仍迴蕩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