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感染病例:沒有利用價值就丟掉。一個18歲女孩的社會診斷報告

2019-06-23     德友聚靜心齋首號

人類感染病例:沒有利用價值就丟掉。現實就是這樣,無需解釋。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的心仿佛被什麼東西猛的扎了一下,那種痛是由內而外的。原因是,這句話出自於一個剛滿18歲的年輕女孩的筆下。

儘管我和這個年輕女孩不認識,也從未見過她,但是她的母親曾經是我兒子中學時的班主任,我正是從她母親的微信朋友圈裡讀到了她的文章。年輕的她,文字很有些分量和質感,有一種心被放在粗糲、堅硬的沙石上摩擦的感覺。我在欣賞她的文字的同時,心底里卻也湧起深深的悲哀。

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年紀,在我的腦海里,那本應是花季一樣的年華。陽光,率真,渾身上下都散發著朝氣,真誠里滿懷著熱烈,會有些衝動,會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單純的想像,期待著一場風花雪月的愛情,渴望著愛與被愛。可我從她的文字中,分明像是看到了一雙冷靜而又帶著些憂鬱的眼睛,一個過早看清生活殘酷的靈魂。她冷眼旁觀著這個世界,繼而用手中的筆去揭開生活中一層又一層的瘡疤。敏銳的視角,犀利的語言,冷靜裡帶著些冷漠,尖銳中透露出尖刻,她用她的筆、她的文字,為這個社會,為她所面對的現實,下達了自己的診斷報告,而且無需解釋。

是什麼讓一個剛滿18歲的女孩,對當今社會做出如此「現實」的一個診斷報告?

我們首先來看看利用價值這四個字。我們每天都可能會面對它,可我們真的懂得它的真實意義和它背後所蘊含的殘酷事實嗎?

《新華詞典》上是這樣解釋利用和價值這兩個詞的:

利用:1、使事物或人發揮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為自己服務。

價值:1、(某事某物的)效用或意義。2、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通過商品交換的量的比例(即交換價值)表現出來。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係,與使用價值一起構成商品的二因素。

從《新華詞典》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詞和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用手段,社會屬性,交換價值,使用價值,為自己服務。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某種手段,讓面對的人或事物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為我們所服務時,我們所面對的人或事物就具有了某種利用價值

在這裡,我們不去討論社會分工和個人價值的體現,只是從人與人交往的角度去看待利用價值。人和商品都具有社會屬性,但人有別於商品的決定因素是,人擁有思想和感情。當我們在與周圍的人交往時,如果只是看重他的社會屬性和利用價值,這時候的人就完全變成了一件沒有思想和感情的商品,我們變成了同一件商品說話、交流,甚至於產生某種聯繫,發生某種關係,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而當一個活生生的、有著豐富情感的人,被我們像一件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利用價值的商品一樣拋棄時,你能想像那種感覺嗎?

女孩的文字猶如一道冷峻的目光,直直地投在我的心頭,瞅得我心底發寒。

是她過於極端,過於悲觀了嗎?不是!

在她冷靜而又敏銳的視角之外,是有一些悲哀和無奈,也有著年輕人的迷茫和困惑,但我更能感受到來自於她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期盼。她想打碎、治癒這種悲哀,否則,她就不會把它稱作是一種病例。

前一段時間,關於大衣哥朱之文的文章再次走紅網絡,這次不是他又參加了什麼節目,而是講他成名後的苦惱。

朱之文成名之後再回到村裡,他發現身邊的人都變了。

來借錢的人排成隊,前前後後借出去一百多萬,欠條塞滿了一抽屜,可沒有一個人還過,也沒有人打算還。更可氣的是,不還錢不說,還凈是一片冷言冷語,認為他的錢多的花不完。

捐錢修路,村民指責他修的路太少,甚至把村裡給他立的功德牌砸掉。

最近這兩年,村民們又從他身上發現了新的賺錢之道,拍短視頻,發直播。整個村子從7歲的小孩到70多歲的老漢,紛紛把手機對準了朱之文。他們發現這比種地賺錢輕鬆多了。

他的一個鄰居,靠拍朱之文,帳號積累了一百多萬粉絲。去年,把帳號賣給了一家公司,一下賺了60萬元。現在朱之文家已經成了不收門票的「景點」,除了村民,全國各地的網友也蜂擁而至,而朱之文的日常就是配合他們拍攝。

最讓他傷心的還是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女。妻子化濃妝、開直播,成了拍視頻里最積極的那個人。兒女也雙雙輟學,每天都宅在家裡不學無術。原本幸福和諧的一家人,卻變成了誰也不認識的樣子。

9年的時間裡,朱之文沒有過過一個清凈安穩的日子。

從朱之文成名的一刻開始,因為他具有了利用價值,他就成為了被身邊所有人利用的對象。他不再是那個熱愛音樂,每天在田埂與工地上練習發聲的農民,不再是那個喜歡唱歌給大家聽的同村的鄉親,他成了一件道具,一件可以為別人帶來利益的商品。人們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盡一切可能的利用他,卻沒有人去關心他的想法,沒有人去在乎他的內心。

在現在這個網絡發達,流量至上的年代,這一切既讓人感到啼笑皆非,也讓人感到深深的悲哀。這既是朱之文的悲哀,更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朱之文的生活,是一個典型而又極端的例子。但它從一個局部,從一個公眾的視角,反映出當今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某些可怕、可悲的變化。

我之所以在文章中反覆提到「悲哀」這個詞,不但是因為看到這個18歲女孩對社會的「診斷」,也不僅僅是因為讀到關於朱之文的故事,而是源於如果當這種悲哀被年輕一代所接受、所認同時,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怎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會變成怎樣?

人終究不是商品,人的價值也絕非只是被用來利用,人心也絕不應該完全被利益所占據。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可我們每個人的良知不應該改變,整個社會的良心不應該退化。

社會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每一個細小局部的競爭越來越強,人們渴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也比任何時候都迫切,正因如此,我們更是要提高情感、精神和思想的標尺,讓道德的光芒始終在我們的內心裡閃耀。

任何疾病都終將找到醫治的方法,「人類感染病例」也終會得到解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拿出更大的決心,用真正的關心和關愛去面對這個世界。希望18歲的年紀里,灑滿的是溫暖、善良的陽光。

文章聲明:

作者:德友聚靜心齋首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予以刪除。

本文僅在頭條號獨家首發,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盜版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OusFGwBmyVoG_1ZrO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