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微博被「長江白鱘宣告滅絕」的消息迅速霸占熱點榜單,曾經的淡水魚之王。「白鱘」這個詞彙,即熟悉,又陌生,不曾對它有很深刻的了解,但是又並不是一點也不知道。
在我腦海里,長江白鱘,應該是中學時代老師課本內容上給我們的知識。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也被叫做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它成魚可長達至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上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白鱘是有著久遠歷史的遠古魚類,卻在我們這個時代走向滅絕,我們該怪誰?是白鱘自己無法適應環境生態問題?還是我們的錯?我們沒有答案。
我們新時代的進步的同時總有一些東西會被毀滅或是取代,因為快速的工業化進程,是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它們或許自身無法適應環境,棲息地減少、人為獵殺等多種原因,生存空間被擠壓得很少很少。
環境污染事件大部分是人為,大家的環境意識很差,甚至會捕殺裡邊的魚類,哪怕是保護動物。我在搜索欄里輸入白鱘魚,跳出的竟然「白鱘魚肉好吃嗎?白鱘魚的做法?」這一類的關鍵詞居多,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會成為熱度搜索,看著令人心寒。
有些人會覺得就會是物種滅絕嗎,存活了這麼長時間,天道有法則,物競天擇,適應不了的環境就要被淘汰。
甚至還有無腦網友說出你難道不吃魚,就整天同情這和那的言論。這些年長江的生態環境被破環我相信大家有目共睹,近些年滅絕的物種數不勝數,我就連想要找尋關於它們的影像也是很費勁。
要知道我們所存在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連鎖反應圈,環環相扣,一旦中途的環節消失,就會涉及牽連其他環節出現問題,問題已經發生了,只是沒有涉及最高層罷了。
我們知道有關於它的消息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時候的事情了,那時候估計沒有人能夠料到那將會是我們最後的一次發現,隨後也發布了相關的長江禁漁十年的計劃。
未曾遇見,聽聞已是永別,這句話聽上去多難過,但卻現實的可怕。我們不能完全辯解自己沒有過錯之責,白鱘滅絕上的熱搜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了,可是明天呢,後天呢?當這個熱搜不在的時候,還會又多少人能夠記住。在這個網際網路快速的時代,每天接受的信息都不同,我能想到最蒼白無力的一句也就是「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有些東西我們確實無法避免,但有些可以。
古人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人類不可能孤獨地生活在這個星球,需要陪伴,需要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畢竟人類也是生物鏈的一環,保護好它們,也是保護好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