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
它來了。
豆瓣開分 9.7,IMDb 開分 9.9。
今年影迷們的頭號盛宴——
《小丑》
Joker
《小丑》的口碑已經無需多言。
好於 99% 犯罪片,好於 99% 驚悚片。
名留影史,板上釘釘。
更難的,是藝術和商業,兩頭開花。
不僅拿到今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更是斬獲了全球 9.58 億美元的票房(截止 11 月 10 日)。
這一成績讓它連續摘得兩項記錄:
1、登頂全球 R 級片票房冠軍
2、成為史上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電影(6000 萬成本,10 億票房)
作為全球知名的高級惡棍,小丑擁有一群狂熱擁躉。
有多狂熱?
將電影搬到現實。
2012 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上映時,美國加州一名男子,裝扮成小丑的模樣,攜帶槍枝闖入影院。
瘋狂掃射後,致 12 人死亡,59 人受傷。
自稱「小丑」的槍擊犯
今年電影上映前,網上一度流傳著類似的恐怖警告。
於是,美國多家電影院貼出告示,禁止戴小丑面具和 cos 服裝入場。
各大影院都加強了警力巡邏。
美國紐約州的亨廷頓鎮,甚至取消了當晚最後兩場的《小丑》放映,並提前關閉了影院。
其影響力,可以堪稱「恐怖」。
但魚叔在此,還是奉勸一句理智。
就像導演托德·菲利克斯所言,希望大家不要把電影與現實世界中的暴力聯繫起來。
單論電影,《小丑》無疑是成功的。
魚叔願意把這軍功章分成三份:
一份歸於系列本身集聚的大量人氣;
一份給導演和劇組人員的精雕細琢;
最後一份,也是最大的一份,頒給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入魔級的天才表演。
是他成就了這部電影。
表演實在是太出彩了,出彩得壓過一切。
時而羞怯,時而暴躁。
前一秒禮貌,後一秒癲狂。
小丑這一角色的複雜度又被拔高到另一個層次。
在出演前,傑昆原本體重 81 公斤。
為了呈現出角色的病態,足足減重 52 磅(47 斤)。
直到肚皮凹陷,肋骨根根分明。
影片中最令魚叔心驚的場面,是他試圖用力掰開馬丁靴時,後背肩胛骨因為用力而變形。
儘管此時的他尚未走向癲狂。
但鏡頭已經提前預示,這是一隻怪物。
發狠,決絕,瀕臨爆發。
還有那雙眼睛的表現力,實在令人驚嘆。
空洞而寒冷。
好像一頭緊盯獵物的豹子,令人汗毛直豎。
輕蔑而厭世。
無力中透露著躁鬱。
內斂而乖巧。
扭捏的身姿是他在極力迎合這個世界。
邪惡而快活。
唯有在殺人之後釋放攻擊欲,才是他最自在逍遙的時刻。
為了演好小丑的「笑聲」,傑昆會在家看病態性發笑患者的影片,摸索那種近乎窒息的不受控感。
為了揣摩扭曲的心理狀態,他翻閱大量心理學書籍,在片場一遍又一遍地與導演討論。
影片中有一段堪稱神來之筆。
小丑第一次地鐵殺人後,驚恐之餘,湧現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快感。
逃跑到衛生間,鎖上大門,忍不住開始跳起詭異之舞。
這段本不在劇本里,是傑昆現場臨時發揮的。
這就是偉大演員的特質。
他不單純聽從導演的指揮,而是參與創造獨屬於自己的時刻。
如果說,希斯·萊傑演繹了「什麼是小丑」;
那麼傑昆·菲尼克斯則是詮釋了,「小丑是如何誕生的」。
下面,我們來講講故事。
-----以下內容涉及部分劇透-----
《小丑》的故事線獨立於 DC 宇宙之外,情節完全由電影主創們重新開發。
背景設定在 1980 年代的哥譚市。
這裡垃圾堆積如山,鼠災泛濫,貧富差距日益加劇。
富裕的頂端,是韋恩家族。
此時的布魯斯·韋恩才 10 歲左右,隨尚健在的父母一起過著優渥的生活。
貧窮的底端,是亞瑟·弗萊克——
這是小丑曾經的名字。
也是小丑(The Joker)這個角色第一次擁有了名字。
亞瑟是一位街頭喜劇演員。
在各個場合扮演小丑,靠著微薄的薪水度日。
他有童心,會在公交車上做鬼臉逗樂小孩。
很孝順,會細心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
母親喜歡叫亞瑟「happy」,總說「他的到來就是為了給這個世界帶來笑聲和快樂。」
聽起來,似乎很暖。
但事實上,亞瑟並不快樂。
「笑聲」於他而言,更接近於詛咒。
他患有病理性的癲笑症。
在緊張和害怕時,會抑制不住地發出怪異的笑聲,惹來周圍人的厭惡目光。
眾人的潛台詞寫在臉上:「這人有病」。
精神上的疾病令他無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周遭源源不斷的惡意又在加速摧毀他的心理防線。
被毆打,被辱罵,被嘲笑。
瘋狂的世界在進一步逼瘋他。
亞瑟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
可這幾乎是個妄想。
因為喜劇演員需要對觀眾的笑點具有非凡的洞察力。
但亞瑟本人的笑點,卻是十分怪異的。
人們在劇場聽的段子,往往分兩截,前面醞釀情節「系包袱」,後面來個轉折,畫龍點睛「抖包袱」。
亞瑟往往在系包袱時狂笑,而 Get 不到後面的部分。
別人笑時,他茫然;
別人不笑時,他哈哈大笑。
附和身邊的人發出乾笑
他覺得什麼好笑呢?
一個男人走在街上,被喝醉酒的司機撞上,死了。
為什麼窮人總覺得困惑?因為他們掙不到錢。
他的段子,太直白,太現實,太悲慘。
這樣的亞瑟,是註定要失敗的。
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去酒吧的劇場演出。
站在台上,無法控制癲笑,完全說不出話。
這段乾澀的表演被人錄下來,寄到電視台公開播放。
被亞瑟最喜歡的脫口秀主持人莫瑞·弗蘭克(羅伯特·德尼羅 飾)公開羞辱。
亞瑟僅剩的一點希望,幻滅了。
更大的悲劇是,他發現了自己的身世。
母親曾被關入過阿卡姆瘋人院,病因是自戀妄想症,以及施虐傾向。
施虐的對象,正是亞瑟。
曾經,她把年幼的亞瑟綁在暖氣片上,致使他大腦損傷。
而這正是他病理性癲笑症的最初來源。
那喊了幾十年的「happy」,原來如此冷血。
維繫他作為一個正常人的親情紐帶,也最終被斬斷。
亞瑟徹底瘋了。
或者說,他也終於正常了。
停止吃藥,接受真實的自己。
將頭髮染綠,塗抹上小丑的妝容,換上最得體的一身服裝。
正式崛起為底層反叛者的精神領袖。
你會發現,《小丑》套不進任何一個超英電影的模子。
他不強大,反而脆弱、無力。
比不上《蝙蝠俠》系列裡的「高智商罪犯」,而只是個被世界逼上懸崖的瘋子。
導演托德·菲利克斯曾明確表示,本片的靈感來自於 1970 年代的諸多 R 級片。
它的精神氣質跟一部 43 年前的老電影如出一轍。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計程車司機》。
該片講述了一個從越南戰場上回來的士兵崔維斯,從事日夜連軸轉的出租司機工作。
疲勞,孤獨,不被人在意。
直到有一天,崔維斯選擇殺人,才終於獲得了一點關注度。
崔維斯和小丑的共同點是:
他們是被社會忽視和踐踏的小人物,沒有存在感,都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活著。
他們是一體兩面的。
崔維斯為了拯救雛妓,單槍匹馬沖入皮條客的老窩,一舉端掉黑幫團伙,大獲成功。
所以,崔維斯成了英雄。
而小丑爆發,殺死了三個華爾街的精英。
於是,成了惡棍。
更具致敬意味的,是同樣由馬丁執導的《喜劇之王》。
同樣由羅伯特·德尼羅主演。
主角魯帕夢想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追逐慾望而不得的他,逐漸陷入瘋狂,上演了一場綁架案。
而在小丑中,羅伯特·德尼羅相當於重新挑戰了那個站在對立面的角色。
成為了最成功的脫口秀演員。
更有意思的。
《喜劇之王》的豆瓣頁面,有一條2017年的神評論——
預言家身份坐實了。
除此之外,你還能在本片中看見《飛越瘋人院》、《憤怒的公牛》、《衝突》等等一系列經典之作的影子。
導演托德·菲利克斯想要做到的,是「解開超級英雄們的戰衣和無所不能的武器,用真實世界運作的法則來製作電影」。
所以在這裡,犯罪之都高譚市並不再神秘。
色調明亮而質感真實。
熟悉得如同真實世界。
但也因此,更具有殺傷力。
影片的開端有場戲。
亞瑟穿著小丑服,在大街上舉著「大甩賣」的牌子做活動。
幾個男孩毫無緣由地,一把搶過他的牌子。
誘導他進入一條偏僻的巷子,然後對他進行毆打。
男孩們打累了,也就轉身離開。
亞瑟不反抗,默默忍受,等男孩們離開後,他按下了身上藏匿的道具開關,胸口的小花流出了水。
像極了從胸口淌出來的鮮血。
就像這位網友所言:
30年前,製造小丑需要推進化學池;
30年後,製造小丑只需要推進社會。
有人擔心,小丑這樣的反社會人格會不會帶壞年輕人?
這真是一場誤會。
電影,從來只是負責提出問題,而並非問題產生的根源。
人們越是對小丑共情,就越是反映了這個世界的荒誕。
他像極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掙扎著,卑微著。
不過是想多求一點善意,多要一份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