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長篇武俠小說《鹿鼎記》里有這樣一段小故事:
湖州歸安縣知縣吳芝榮因貪污被革職,不但贓款全部被繳,為了保命,打通上下關係的錢也花了無數,弄得傾家蕩產,無以為生,只能到湖州各富豪的家裡打秋風。這一天他來到莊允城家裡要求幾兩銀子度日。這位莊允城是湖州數一數二的富翁,但是看不起吳芝榮這樣的小人,不打算給他分文。沒想到卻被吳芝榮略施小計,弄到了價值幾百兩白銀的金葉子。原來莊允城有一個死了的長子叫莊廷瓏,莊廷瓏讀書過分用功導致雙目失明,但卻不甘這樣了此一生,於是召集大批文人學士,重新編撰了一部《明書輯略》。
書成不久即病逝。吳芝榮正是從這部《明書輯略》下手,大發讚美之詞,打動了莊允城。首先,他杜撰出湖州之寶:史、絲、筆,蠶絲和毛筆是湖州的特產,天下知名。吳芝榮把莊廷瓏主編的史書《明書輯略》和它們列在一起,並且排在第一位,很得莊允城歡心。然後又一口一個「令郎親筆所撰」,激起莊允城對亡子的思念,聽到有人如此稱讚兒子編撰的史書,儘管知道這部明史並不是兒子親手寫就的,但心裡還是感到很安慰。於是大把的金葉子就送了出去。
吳芝榮的人品固然是可惡的,然而他讚美別人的手法卻是高明的,值得借鑑的。讚美的話要說在別人得意的事情上才算是說到點子上。然而平平無奇的讚美也是不能讓人心動的,因為他聽到的太多了,麻木了。
說讚美的話時,不妨使用「不但……而且……」的句型。比如稱讚一位小說家,你說他的小說寫得好就毫無新意,因為那是他的本行,不然怎能稱得上是小說家。他的這個能力已經被不知多少人讚美過了,也許研究的文章都發表了幾百篇了。你再說就是陳詞濫調,會讓被稱讚的人產生審「美」疲勞,從而無動於衷,而且大有拍馬屁的嫌疑。然而你可以說他「不但小說寫得一流,詩歌寫得也是絕佳。」或許這個說法還沒有人提出來過,而他也希望大家發現他在詩歌上的造詣。他聽了覺得很新鮮,很高興,那麼你讚美的話就說到了點子上。
還可以用轉折句型「雖然……但是……」,先說出一個人的缺點,緊接著「轉折」出他的優點。這樣可以使他的優點更顯突出。而別人聽了你的讚美也會把注意力轉移到他的優點上來,無論如何受到這樣讚美的人總是會對你心懷好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