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閻立本《步輦圖》
大唐開元二年(714年),當時統轄東北三省的渤海國向大唐皇帝稱臣,唐玄宗李隆基派出鴻臚卿(官名)崔訢前往渤海慰勞渤海王。
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崔忻在旅順黃金山下的一塊單體十多立方米、重逾九噸的駝形天然頑石上,刻了「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訢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29個字,史稱「鴻臚井石刻」!
黃金山下的鴻臚井刻石與碑亭
鴻臚井刻石與碑亭現在日本皇宮建安府院內
鴻臚井石刻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唐朝疆域圖
轉眼千年過去,晚清中國卻羸弱不堪。1905年7月,占領旅順的日軍發現了這一千年古碑。
1908年10月,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帶領日本海軍前往黃金山,日軍用大錘、鋼釺等將鴻臚井大石整塊從山體上鑿下,又用船悄悄運回旅順內的日本海軍司令部,時任日本海軍司令的富岡定恭接收了這件寶物。
29字刻文:
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
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俄國明信片上清代的黃金山和唐鴻臚井刻石刻石
旅順,日本侵略者富岡定恭立的鴻臚井之遺蹟碑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富岡定恭無法承受如此重要的歷史遺蹟將湮沒於自己手上的巨大道德壓力,也為了掩飾強盜行徑。
於1911年在旅順鴻臚井刻石及碑亭遺址上立起一「鴻臚井之遺蹟」碑,還篡改了唐鴻臚卿崔訢的名字。
富岡定恭盜得鴻臚井石刻後,將其運到日本,親手送到了上司日本海軍大臣齋藤實的手上。
一直以來,學界都認為日軍盜走鴻臚井石刻是蓄謀已久,日本海軍大臣齋藤實是幕後黑手。
明治天皇
1910年4月,齋藤實將鴻臚井石刻送給日本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對此物愛不釋手,每每看著鴻臚井石刻,摸著厚實的石頭,便聯想到了遼闊和富饒無比的東北黑土地,並下令將其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
日本皇宮
1945年8月,經過長達14年的艱苦抗戰之後,日本終於被打敗,宣布無條件投降。
當時有大批被掠奪的寶物歸還了中國,但由於這一件被藏入深宮,一直不為人所知。
直到1967年5月,日本學者渡邊諒得到天皇召見得以進入皇宮,在建安府的前院見到了這塊鴻臚井石碑。
渡邊因此寫了《鴻臚井考》一文,文章發布之後中國學者才知道了這一國寶的下落。
中國媒體報道中國學者追討國寶聲音的消息
鴻臚井石刻被發現後,中國多次與日本交涉,希望能將此石歸還。
日本皇室聲稱,「此物留在日本已經傳了數代人,如今已成為日本國寶,斷無歸還中國的理由。」
王仁富
1994年,當時職教於吉林省白城師範學院的教授王仁富在翻看《東北史地考略》時,想起了遠在日本的「唐鴻臚井刻石」,從此開啟了他長達20年的國寶追討路。
其間,王仁富付出了無數心血,寫出了45萬餘字的研究文章,為索還國寶前後奔走數百次,甚至不惜傾家蕩產。
20多年來,王仁富曾請求能否進入日本皇宮研究鴻臚井石刻,但日本方面以皇宮不對外人開放為由拒絕。
《文物》1995年11期,發錶王仁富論文
2011年,王仁富給日本皇宮的內務長官羽毛田信吾寫信,詢問鴻臚井石刻在地震中的情況。
羽毛田信吾回信告訴王仁富,鴻臚井石刻並未受到地震影響,感謝中國對石刻的關心。
台灣媒體《典藏》報道王仁富追討國寶
北京《世界新聞報》駐日記者報道
上海《新民晚報》的整版報道
《大連日報》的配圖報道
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鴻臚井石刻依然深鎖日本皇宮。這一記錄著中國百年恥辱的國寶,何時才能夠回歸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