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超越領域,層次很多

2019-06-24     儉叔略述古經典

整個道家,在超越的領域,體現了高度的「玄理」性。此「玄理性」,不同於西方「實有存在」的超越,而在於心靈與主觀境界層的超越。

就道家超越領域看,層次很多。

在創生性上,道不僅是本原,還創生萬物,但不是上帝那樣實有的創生,而是「不生而生」,自然之生,自化之生,固存之生。

在世界的運行規律上,道家提出了對立統一法、否定之否定法、質量轉換法,這是現代哲學才有的辯證律。

在知識論上,道家主張「內觀」的知識,逆反的知識尋求路線,「為道日損」,不斷拋棄知識,尋找到真正智慧,提出了兩條發現「道」的方法:玄覽法和靜觀法。

在人生觀上,道家提出了不爭、節慾、處柔、知足等人生修養路線。

在政治觀上,道家提出了無為、不尚賢等政治主張。

在社會發展上,提出了「返璞歸真」的觀點。

而道教在生死觀上提出的鮮明的養生觀,也是一種超越生死的資源。

當代新道家對科學的貢獻也是道家的一種人文成就。

就道家超越的總體特徵看,道家超越不涉及實有層面,不在「存在層面」談超越,對社會、政治一些看法也是基於一種內在的理性觀點的轉出。道家超越的本質是「生命超越」,超越生死,超越生命,達到一種「逍遙、無待」,「方生方死」的境界。

此超越是內觀的、自發自覺的,表面上看是一種柔弱、退讓的趨勢,但是如果有一種精神力量,不用上帝推動,不外求他人,自發、自覺、自動,那個「自」就是人的自,與神無關。

即使道教里的神,也是人的一種目標,人羨慕神,要靠「人的自覺」,人的內在動力,這種超越才能真正讓人成為「人」,找到真我、真人的價值。

這個「自」,就是道家對天、對地、對人的總體宇宙生成思想。

這與儒家文化「自強不息」有著一種契合。儒家的「自強」是人的一種自我昂立的精神,道家的「自然」是人的一種「自由」境界。但都是人自己的事情,與神無關,與他人無關,操之在我。

在道家的超越性上,這裡要指出「道」的雙層超越,後一層很多人沒有看到。

一、在經驗層面,我們看到的「道」,就是世界的依據和本原。

道家的生命,不僅僅是人的生命,也是天地的生命,宇宙的生命,但是我們之所以把「道」看作世界的終極依據和本原,還是我們從經驗的角度而看到,是我們看到了其「可道」之處,其「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描述,似乎在說明道的「氣化」流行之處,以至於很多人乾脆認為道的本質為「氣」,雖然無形,但是氣化流轉出「有」的世界,這是經驗層面的認識,從可認識可言說的角度,

就是如此,此道已經是經驗世界的本體了。

但是道家還有更深一層的先驗的超越。

二、在先驗的層面, 「道」只是一個經驗世界的運行規律,並非世界本體本原。

在回答世界本原問題上,世界上大的宗教和哲學大約有三種。一種有神論,以西方基督教為主。一種空論,以佛教為主。另一種就是道家提出的「道」。此道是世界總依據,總超越,它具有永恆的性質。

但這似乎太簡單,老子並沒有完全了意,而是說「天下萬物生於有,生於無」,而且這兩者又「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從存在的角度看, 「萬物生於有,生於無」,那麼有和無,似乎比道更加究竟,而且這兩者都被稱為「玄」,玄又是什麼呢?

從文化的特殊性來看,中國文化的一個方向就是生命,西方文化的方向是客觀世界。所以西方的超越特徵是實體性超越、存在性超越,其尋找本原的特點是從「有」的角度、存在的角度去談,所以,終極依據推到一個人格神「上帝」是必然的。

中國文化從生命境界內尋,探討生命的本原本真,探討生命的意義。在中國文化語境中,人的生命與客觀世界的生命並沒有什麼本質不同,此生命的表現形式是「道」,但這是我們「可道」、可認識的部分。

其不可道的部分就是「玄」,玄可以無,可以有,時有時無,轉化之妙,以觀其徼,這肯定不是「存在」之物,而是一種絕對的精神,就是「心」。此心,不僅僅是人心,也是天心、地心、道心、自然心,「心」就是真正的本體。

如果「道」是客觀本原,有和無就是主觀的本原,統一起來,就是玄,就是主觀客觀統一的絕對精神,就是深遠無極之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vyaK2wBmyVoG_1ZUJ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