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傳》展紅綾,《錦衣之下》袁今夏,歷史上真有女捕快嗎

2020-10-07     王春秋史

原標題:《武林外傳》展紅綾,《錦衣之下》袁今夏,歷史上真有女捕快嗎

明朝除了錦衣衛,還有一個十分令人感興趣的部門,就是六扇門。在古代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就曾多次提到六扇門,白展堂由於是「盜聖」,所以一聽到六扇門就嚇得腿軟。

在之前熱播的《錦衣之下》中,女主角袁今夏就是一名六扇門捕快,由於破案與身為錦衣衛經歷的男主角陸繹結識,後來日久生情。錦衣衛與捕快之間的故事,的確引人入勝。

那麼問題就來了,歷史上真有六扇門嗎?而六扇門中真的有女捕快存在嗎?今天筆者就帶著大家,來了解一下「六扇門」的那些事。

其實歷史上是有六扇門的,而古代的六扇門,就是三法司衙門的別稱。史書記載:

「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在不同的朝代,三法司代表的具體部門也不同。

就好比漢朝的時候,三法司指的是廷尉、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到了唐宋時期,就是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元代時代表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至於明清兩朝,三法司則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雖然各朝代指代的部門不同,但都是具有刑法效力的部門。

那麼既然是代表三法司,為什麼別稱不叫「三扇門」,而要叫「六扇門」呢?

其實取這個名字,真的就是顧名思義,「六扇門」就是指衙門的六扇大門。古代講究風水,大門是極其重要的位置,一般都放有照邪驅鬼的照壁,另外門口會安置兇狠的石獅子。為了彰顯衙門的地位與威嚴,所以通常都設置六扇大門,這就是「六扇門」名稱的來歷。

很多人都認為,六扇門就是專屬於明朝的,但實際上在唐朝,就已經有了六扇門的雛形,只是還沒有這個名稱。據記載,唐朝之所以建立這樣的部門,是為了剷除一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可是當朝廷政權穩定後,便不再需要這樣的秘密組織了,也就漸漸被解散。

到了宋朝又恢復了六扇門,這時候部門裡的人,大多都遊走於朝廷與江湖之間,頗有種「黑白通吃」的意味。到了明朝,這種意味也變得更加強烈,六扇門也漸漸走到台前,正式成為朝廷公開的部門,也在社會上擁有一定威望。

在六扇門當差的人,必須要學會圓滑世故。在朝廷時就要遵守規章制度,替皇帝排憂解難;在江湖的時候,又要遵守江湖規矩。所以六扇門做事很不容易,可一旦做好了,既能得到皇帝重用,又能得到江湖人的尊重,也就是所謂的「黑白通吃」。

六扇門的主要成員就是捕快,說起捕快,最為大家熟知的,可能就是四大名捕了。雖然無情、鐵手、追命、冷血都是小說里的人物,但從他們就可以想像,六扇門的捕快都絕非等閒之輩。實際上六扇門手中掌握的都是大案要案,所以官職可以到五品左右,最高能夠達到三品。

而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常常能夠見到女捕快的身影,就好比《武林外傳》中的展紅綾,被稱為是「天下第一女捕快」。還有《錦衣之下》的女主角袁今夏,雖然整天跟在錦衣衛陸大人後面,像是一個小跟班,但她的「追蹤之術」深得師父真傳,關鍵時刻錦衣衛還要靠她破案。

這些影視劇中出色的女捕快,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呢?答案是:不可能。真正的六扇門,是不可能招收女捕快的,原因有二。

其一,古代男卑女尊的觀念很重,女子一般是不能拋頭露面的,大多社會中的職業,都只能由男子擔任。大戶人家的閨秀沒有必要出門工作,所以就在家學學女紅之類的技能就行了。貧窮人家的女子,也只能從事低級勞動,比如農桑、紡織等等,像六扇門這種官差,是不可能請女子的。

其二,六扇門要遊走於朝廷和江湖之間,加上捕快是個體力活,每天奔走各處查案,必要時還要靠一些武藝防身,顯然女子並不是很方便。

雖然女子不能當捕快,但歷史上,也有女子做官的情況存在,就好比唐朝就有完善的女官制度,而且唐朝還有女學士。在太平天國時期,還曾允許女子參加科舉,傅善祥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且唯一的女狀元。

而如今女子在社會上,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甚至在很多領域,比男子還要優秀。如今令人敬佩的女警倒有很多,可歷史上的女捕快,還真沒有。

(參考文獻《商子》《明史》《萬曆野獲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uyaAXUBURTf-Dn5CSr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