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起伏
康輝的vlog,撒貝寧的芳心縱火犯,朱廣權的表情包讓一向正襟危坐的央視主播走起了「諧星」路線,引得網友在線畫餅,你一票我一票央視boys就出道。
三位主持人打破了大家對央視傳統的認識,不但能正經播新聞,也可以調侃賣萌,如果他們出一個節目,三個人坐那純嘮嗑、互懟,保證收視率爆表,加上還有沒能加入央視boys的「四字弟弟」尼格買提,分分鐘就是一出大戲。
「老一輩」的主播們正在用新的方式翻紅,而主持界卻甚少出現新面孔,翻來覆去就是那些人。與明星更新換代長流水不同,主持界的「二八效應」異常明顯。
從央視到地方台都面臨主持人斷層現象。不是老人霸著位置不退啊,完全是新人真的扶不上牆。中生代的吳昕尚且不靠譜,老資歷的謝娜仍上不了大台面,演員、歌手紛紛到綜藝里代班主持,越來越多的真人秀已經不需要主持人,主持人這個行業正在面臨危機。
寶藏央視主播
從撒貝寧的「沙雕」出圈開始,央視的寶藏主播們就開始吸引著年輕人,既有業務能力,又不失幽默,人到中年還散發著中年萌,用著播音腔講段子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我們綜藝大咖撒貝寧老師,早就從《今日說法》里化身成下至10歲上至70歲的撒·芳心縱火犯·貝寧。
撒老師的搞笑絕對是學霸級別,這點從網絡上流傳的表情包就能看出,在真人秀中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反應很快,之前與康輝的視頻里被問到,是否願意帶著兩位老師出道時,撒貝寧直接宣布「我單飛」,組合解散了,成功演繹了塑料兄弟情。
如果說,撒貝寧是靠「刷臉」走紅的話,那朱·一本正經·廣權就是妥妥的段子手。
「上面是籠屜,下面是火炭,不用鍋蓋,你就是燒賣;不用發麵,你就是蛋黃派。」朱老師這波雙押秒啊,有做rapper的潛質,中國有嘻哈考慮一下?
關鍵是,朱老師講段子的時候,仍保持著嚴肅的表情,而且還是手語老師的剋星,別的新聞主播播新聞費腦費嗓子,朱廣權播新聞費手語老師。
而最新走紅的康輝順利搭上了時尚的潮流,玩起了vlog,微博上,關於康輝大國外交最前線Vlog的相關話題閱讀量,累積超過10億。
藉由康輝的Vlog,能看到新聞主播的日常裝備,與想像中光鮮亮麗的模樣不同,想像中金碧輝煌的央視卻是如此的樸素,透著螢幕都感受到了年代感。
還有網友指出康輝的「vlog」發音錯了,因為之前在央視主播的快問快答里,康輝就說過央視念錯一個字要罰兩百元,分分鐘玩起流行梗,這屆網友很嚴格。
這些寶藏主播們不僅各自美麗,互動也是一出大戲,面對二字哥哥、三字哥哥的忽視,四字弟弟小尼心中一涼,隊友之間也會相互「拉踩」,朱廣權就暗戳戳轉發康輝生圖,讓網友暗自偷笑。
央視爸爸用這樣一種新興的方式講新聞,融入了生活氣息,更好地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成功圈粉了年輕人。
扶不起的新生代
就在央視主播們紛紛出圈,何炅、汪涵等資深主持人接節目接到手軟的時候,新生代的主持人們卻沒能擁有姓名。
一面是,何炅汪涵撒貝寧這幾個一線主持神獸,既坐鎮自家節目又跨界遊走於各大網綜。另一面是,主持新人全面覆滅,既沒有可供試水的節目也沒有接外活的資源。而搶占著資源的主持人們業務能力又廣為詬病,不用他們吧確實沒人,用了他們吧,就更加體現了主持人斷層。
其實在招新方面,各大衛視也一直在努力著,最近比較火的《主持人大賽》就是央視納新的一個重要渠道,撒貝寧、胡蝶、高博、賀煒、李思思、張蕾等我們熟知的主持人,都是通過參加《主持人大賽》迅速成長起來的。
主持人大賽不是每年都有,就算是央視,似乎也沒有找到董卿之後的女招牌。照理說,李思思參加央視三套《挑戰主持人》時是八期擂主,央視主持人大賽也是個季軍。可現在春晚都連續主持好幾界了,還是「鎮不住場子」。
而湖南衛視習慣「以老帶新」,2005年,以閃亮新主播大賽冠亞軍身份進入主持行業的杜海濤和吳昕,進入《快樂大本營》與謝娜、何炅同台。但十幾年過去,這場「以老帶新」,變成了「家長拖大齡兒童」,畢業似乎遙遙無期。
2018年湖南衛視錄了選拔主持新人的《嘿!好樣的》來選新人。節目的優勝選手李浩菲、馬思超、劉承林、侯朋岩,在今年的跨年晚會上組成了「湖南衛視主持新生」。但所起到作用甚至不如沈夢辰等「天天四小花」抽獎,新人選拔已不能「救亡圖存」。
作為朱丹的接班人,浙江衛視對伊一無條件的力捧,可目前伊一還是沒有一檔代表作,長期在側幕台,起的也幾乎只是報幕員的作用,伊一讓大家最熟悉的話,是「演員一秒入戲,隨光看清心動演技」。
其他衛視的情況也大同小異,要麼沒新人,要麼新人實在不行,如此往復、惡性循環。
主持行業的中年危機
主持人這個行業從什麼時候開始萎縮的呢?大概和平媒差不多的時間,都被網際網路幹掉了,但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殺手。
十幾年前,主持人也是有過高光時刻的。主持人的黃金年代是從央視擁有絕對占有率開始的,那時央視對社會開啟了招聘大門。趙忠祥、倪萍、楊瀾、許戈輝這些優秀的主持人都是傳媒行業的中堅力量,《正大綜藝》《綜藝大觀》都是國民級的綜藝節目。
衰敗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從大型晚會開始。有段時期,大型晚會是電視台很重要的一塊,《同一首歌》火遍大江南北,地方電視台也逢節假日必需要一台晚會。
這也是傳統晚會很滋潤的時期,歌手們帶著一首成名曲唱遍大江南北,主持人們也隨著東奔西跑,輕輕鬆鬆完成各項KPI。然而隨著各種腐敗,大型晚會開始沒落了,留給主持人的機會就少了許多。
而真人秀的出現,主持人的功能性就弱化了許多,尤其還有許多其他領域的明星來「搶活」,現在的很多網綜都是演員或者歌手來主持。
自媒體時代,明星和普通人可以在微博之類的管道發聲,電視和平媒的對話欄目都只能做熱點延伸,而不是製造新聞。就連紅極一時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則更面向社會,不用美貌,不用臨場反應,只要有名有口條有文化,都可以主持訪談,所以你會看到辯手、記者、文化人、舞蹈家、商界大佬來當訪談主持。
這些都讓專業電視主持人的地位被逐步邊緣化,這也就造成了李湘在淘寶賣貨,朱丹當演員,張丹丹賣繪本……主持人紛紛干起了副業或者轉行。
新人的成長空間進一步被壓縮。指望側幕主持人伊一,在長期的報幕工作里變成董卿、楊瀾、敬一丹,似乎太魔幻了。
新老斷層的中間,隔著一條閱歷的河流,向下兼容還有機會,可新人向上攀爬真的太難了,這場主持行業的中年危機遠比想像的更具挑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uB3jG4BMH2_cNUgB4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