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無敵之道:只要的心沒有被蒙蔽,我就是聖賢

2020-04-26     站在歷史門前

要想了解王陽明這個人,首先我就要知道他所創立的學說,心學,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王陽明並不是心學的開創者,而是心學的發展和繼承者,自宋朝程朱理學確立以後,無論是元朝,還明朝,都以此學說為標本,讀書人在學問追求最高的,也就是希望能夠跟上朱熹聖人的腳步,不過我們都清楚,歷史辯證法是一直存在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有學者對程朱理學提出了質疑,王陽明便是其中代表人物。

王陽明

明代有兩位理學家曾做過實踐,一位叫做薛瑄,另一位叫做吳與弼,兩人皆是理學忠實的傳承者,而他們所謂的實際也就是一種假象實踐,比如說,朱熹只有說過的話,兩人就會實踐一番,他們得到的結果,也就是和朱聖人一樣,等於說,兩人皆是程朱理學的堅定支持者。

王陽明對朱熹格物致知的認識,難道聖人一定是對的?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是人走向神壇的唯一途徑,但是朱熹沒有說,格物致知到底什麼意思?要靠自己悟,王陽明是一個從小就很聰慧的人,他對儒學感興趣實際上也是源於此,那個時代的需要,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科舉中榜做大官,就是最高的追求,但是在王陽明看來,做聖賢才是自己最大的理想。

聖賢也是人,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第一理解,實際上就是:人人可做聖賢,但是因為生活在塵世,有許多東西將心蒙蔽,因此,很多人失去了做聖賢的機會。面對朱熹的格物致知,那個時候的王陽明還沒有完全領悟到其中的內涵,理學大家婁諒告訴他:天地間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格,總會格出道理。

對於婁諒的話,王陽明很是信服,他決定去格物,他的參照物,也就是竹子,王陽明認為,既然天地萬物都有道理存在,那麼,竹子也是有道理存在,聽著聖賢的話,王陽明開始了自己的實踐,三天後,他的雙眼布滿血絲,王陽明說:看樣子聖人所說「格物」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他選擇了堅持,七天後,王陽明產生了幻覺,但是他依然沒有格出什麼道理,這個時候,他的內心也有了疑問「難道聖人說的話都是對的嗎?」

朱熹

在一個以朱熹為尊的時代,王陽明提出這個問題,那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儘管外面有諸多的言語,但是王陽明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問題,朱熹也是人,難道他說的就是對的?疑惑歸疑惑,此事變成這樣,王陽明也明白了自己的命運,恐怕他是走不上了朱熹的路子,靠格物當上聖賢。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從實踐中體驗天理

對朱熹的話產生懷疑後,王陽明心裡的念頭一直揮之不去,如果朱說的不對,那麼到底什麼是對的?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思維從其停泊處被砍斷纜繩而顛簸在懷疑和不確定的艱難之海時」人是相當痛苦的,他的困惑,早已超出了對人性的思考,而面對的,則是所謂高高在上的天理。

王陽明很不幸,這個時候的他就是處在這一關鍵時刻,王陽明又是幸運的,因為自古以來,成大事者,無不歷經過最為痛苦的日子,熬過去,一定有一番作為,王陽明決定繼續走下去,無論對錯,他只想知道,天理何在。

佛教講究六根清凈,不染世俗感情,但是王陽明決定從此入手,開始自己最簡單的懷疑,1503年,王陽明追逐儒學已經二十年,可是他的心裡仍困惑不已,早些年間,他曾在道佛兩教四處探尋,但是一無所獲,最終,他決定與兩教各自撇清,專一儒學,這一年,他前往寺廟中拜訪一個三天三夜靜坐不動的和尚。

面對和尚的淡然,王陽明饒有興趣,他開口詢問「你有家人嗎?」和尚「尚有老母」「那你想她麼?」和尚聽後默默無語,不一會雙眼流淚「怎能不想?」王陽明立刻嚴肅說道「人本身就有情在,再大的宗教,也無法繞過自己的心」第二天,和尚便收拾東西回家裡去了。

這一次的交流,王陽明很滿意,因為他知道了一個道理,人性中隱藏著很深的情,這世界什麼東西都無法將之抹去,再強大的力量,仍需要活著人去完成,既然情是人性中的一個,那麼,這會不會說明,在人性中也有很多他還未能解釋的東西呢?王陽明覺得,所謂的格物致知,必須是在實踐中體驗天理是否存在。

悟道的瞬間,驚艷了世界

聖賢到底怎麼才可以做?這個問題依然在困擾著王陽明,總不能知道理滅不掉情,就可以稱之為聖賢了吧?這似乎有些欠缺,那麼,到底怎麼樣做才能成為聖賢呢?就在王陽明更加苦惱的時候,外部環境推了他一把,一舉促成他的悟道,這外部環境,就是太監劉瑾。

劉瑾是明武宗的玩伴,明武宗繼位後,他成為皇帝面前一號紅人,因為武宗喜好玩樂,劉瑾獨掌天下大權,大搞聲色犬馬,貪污很多,總的來說,當時的大明在劉瑾的胡亂搞下,朝政烏煙瘴氣,一無所成,王陽明雖然對問題有諸多的困擾,但是他明白,相對於問題,還是眼前的事更重要。

什麼是正義?王陽明問自己一個問題,是的,敢於諫言劉瑾,還朝廷一個朗朗晴空,這就是正義,王陽明寫了二十多條大罪上疏,他知道,當自己上疏以後,第一個看到奏摺的不是皇帝,而是劉瑾,即便如此,他還是說出了心中所想,寫出了心中所堅持的正義,在奏摺里,王陽明前無古人的給劉瑾起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權奸」劉瑾看到後,頭都大了,馬上召集錦衣衛「快去抓他,別讓他跑了」

就這樣,為了心中的正義,王陽明安安生生的挨了一頓棍打,他不後悔,即便劉瑾將他分配到貴州龍場當驛站的站長,等到了那裡,王陽明才會發現,原來,他前半生所有的苦痛,都會在那一個夜晚得到答案。

網上龍場悟道畫面

1508年的一個夜晚,尚在睡夢中的王陽明仰天大笑,這笑聲震驚了驛站的人,驚艷了瞬間,在後世文獻中,王陽明的這一天,被稱為「龍場悟道」那一刻,他終於明白自己的無敵之道:只要的心沒有被蒙蔽,我就是聖賢,由此,王陽明的心學,就此散發出迷人的色彩。

良知是心學的基本,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而它,也是人是否能成為聖賢的關鍵

王陽明的心學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存在,就是他所理解的「良知」良知是什麼,他解釋很簡單,良知就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一個東西,具體是什麼,沒辦法描述,但是,它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只有有它在,人人都能成為聖賢,而因為在塵世間有太多的誘惑,良知也許會灰塵被蒙蔽,但是如果你要是能夠將上面的灰塵給清除,那麼,你就是一個聖賢。

說起來很簡單,到底良知是什麼?等於說沒說,於是,王陽明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什麼是「孝」天冷了,你給母親蓋被子,天熱了,你給母親扇扇子,這就是孝,難道這個還用專門到外面學嗎?並沒有這個必要,那麼你去蓋被子,扇扇子,是誰告訴你要這麼做的?就是你心中的良知,所謂的孝,歸根到底也就五個字「讓父母放心」看似簡單,卻是深藏著很大的道理。

王陽明進一步解釋「我的心中有一個能明辨是非的良知,所以,這世間所有的道理我都不用去學,因為,所有的道理就在我的心上,我的心,即是道理」這話聽起來很空曠,但是很容易讓人明白,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唯心主義,我心在,所以萬物皆在,我心裡無它,萬物皆不在。

在王陽明的學說了,除了致良知以外,更重要的一個句話便是「知行合一」解釋起來很簡單,將知道的和行動結合起來去做,在我們日常中,有些事,有些道理,說出來很簡單,但是一到你自己去做,去想,那就很難,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學魅力所在,他告訴你,在生活中,你要做到知行合一,這是人的一個本性。

很多人認為,人的本性到底什麼?恐怕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但是無非他們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相同點,本性里,一定包含了很多東西,這個東西是重要的,本性便是容納這些東西的一個載體,有人提倡人性善,有人提倡人性惡,但是不論是善還是惡,這都是取決於你心裡的良知,它會告訴你,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一件惡事,沒有做出來,這就不是惡,一件善事,沒有做出來,同樣它不是善。

要想知道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就要你自己的做法,這就是王陽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只有知行合一,你才會知道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總的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所謂人性的善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去做了什麼事。

心學是人類思想果實上的一朵奇葩,王陽明,一代聖賢

人生在世,做事就是在做理,每一件事,都有每一件事存在的道理,而怎麼去做這件事,便是問你心中的良知,一件事存在,它沒有善惡,能決定這件事善惡的,其實也就是你的良知,每個人心裡都有良知,它會告訴你,怎麼去分別善惡,不用去外面學習,它會告訴你,因為你本身就知道這個道理。

心學的出現,無愧於人類思想果實上的一朵奇葩,王陽明也不愧為一代聖賢,他的學說影響了後世數百年,日本人曾學會他的心學,開啟了「明治維新」而他們傳奇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更是坦言道「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存在的目的,它就是告訴你,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關於這個道理,其實你的心裡有答案,但是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誘惑太多,以至於你的心被蒙蔽,一個人本身是無敵的,只要你的心沒有被蒙蔽,你就是聖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pfnt3EBfGB4SiUwc9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