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城角落裡的北洋水師

2019-11-24   南園傳媒

英格蘭東北部紐卡斯爾城西南郊泰恩河北岸高坡上的聖約翰公墓里,埋葬著晚清北洋水師的五位水兵,分別是於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的袁培福、顧世忠,和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去世的連金源、陳成魁、陳受富。1881年,200多名北洋水師官兵在丁汝昌的帶領下到達了英國北部城市紐卡斯爾市,等待接收在這裡訂造的「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在英國期間,山東榮成籍袁培福、安徽廬江籍顧世忠兩位水兵因水土不服去世,被安葬在紐卡斯爾的聖約翰公墓。

1887年,來自北洋水師的隊伍第二次抵達紐卡斯爾,準備接收「致遠」和「靖遠」兩艦。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三位福州籍水兵在這一次接艦行動中去世,也被安葬於此。紐卡斯爾當地學者在《Armstrong"s Ships and People 1884-1918》一書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先去世的是21歲的連金源、30歲的陳受富,是在紐卡斯爾醫院裡去世的。1887年6月6日凌晨4點,接艦隊伍的領導之一葉祖珪率領40名船友組成的隊伍,在醫院中用白布裹好逝者遺體,再將他們裝進棺材裡,同時將他們生前的衣服也都疊好,放在遺體旁邊,最後蓋上棺蓋。棺木被安葬好後,送葬的水兵們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跪倒磕頭,然後在座墓前燒了一堆紙錢,作為葬禮的結束。當時醫院的護士還獻上了一對花圈表示敬意。六天後,同樣在凌晨4點鐘,另一位水兵陳成魁的遺體也被安葬於此。晚清政府出資購買墓地下葬,宣統三年(1911年)中國海軍海圻艦在艦長程璧光的率領下赴英國參加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期間專程到紐卡拜謁亡靈,並重修墓碑,但程艦長率艦回國時辛亥革命已經爆發。

近代軍閥混戰,這5位客死他鄉的北洋水兵再也沒有人去關心他們。一直到前幾年有一位留學生在聖約翰墓園發現了竟然有墓碑上的文字是漢字,從而使得這5位水兵才再次被世人知道。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而且墓碑長期無人管理,導致有3座墓碑以及倒塌了。後來五位水兵的墓碑年久失修而倒塌,近兩年已經開始修繕,不過現在似乎只修好了兩個,中間的三個大概還沒完成。

在紐卡斯爾市檔案館查詢了墓地檔案,1887年去世的三人墓地是在當年6月30日,由一名叫「Fong Yah Jang」的人購買。購買墓地的署名者很可能是當時清政府駐英國使館的工作人員。當時購買三方墓地共花費15英鎊。按照當時的購買力,15英鎊可以買下半棟別墅。

據參與1881年接艦的水師文案池仲祐(福建侯官人,光緒甲午舉人。)在《西行日記》中記載,即將離開英國時,曾委託英國姑娘Annie姐妹照看袁培福、顧世忠兩位水兵的墓。當時,池中祐把Annie翻譯成「意膩」,她是池中祐在英國時結識的戀人。池中祐在日記中,記載諸多和Annie的交往故事。根據池中祐當時記載,墓園為「土山一座,皆墓叢也」,「袁、顧兩墓相去盈尺」。在離開英國前,池中祐最後一次來到意膩家中。他請意膩和她的姐姐瑪其梨代為照顧兩方墓地。「瑪其梨許余他日過袁、顧墓為栽花,蓋英俗禮拜日士女多往墓上栽花,善舉也。」池中祐在日記中寫道。現在在陳成魁墓前還能看見盛開的黃水仙。這種黃色的花,它的含義是「給那些永遠不能還鄉的人」。這五方水兵墓與墓園中的其他墓碑不同,這五座墓碑都是中式樣式,與當地人的墓碑相背而立,朝著中國家鄉的方向。

公墓大門

公墓內

光緒十三年(1887年)去世的連金源、陳成魁、陳受富三人皆為侯官人。福州作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孕育了中國的近代船政文化。1866年,沈葆楨在福州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馬尾船政學堂。1888年9月北洋海軍正式建軍。北洋海軍主力艦將領幾乎全為從福州船政後學堂畢業的福建人,他們中有左翼總兵、鎮遠艦管帶林泰曾,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以及濟遠艦管帶方伯謙、經遠艦管帶林永升、來遠艦管帶邱寶仁、超勇艦管帶黃建勛、揚威艦管帶林履中、鎮遠艦繼任管帶楊用霖、精練左營游擊薩鎮冰等人。

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薩鎮冰,侯官籍。

二十世紀末的紐卡斯爾是世界造船業中心之一,泰恩河下游十幾公里的河岸密布造船廠。米切爾船廠在紐卡城東的Low Walker船塢除了建造超勇揚威,還在之前為北洋水師建造了七鎮蚊子船。1882年米切爾船廠併入阿姆斯特朗船廠,並陸續為日本海軍建造了更新式的撞擊巡洋艦筑紫和日本最早的鐵甲艦浪速、高千穗。而致遠、靖遠就是在聖約翰公墓正下方泰恩河北岸阿姆斯特朗船廠新的Elswick船塢建造的,弔詭的是在1894年黃海海戰中重傷的致遠最後試圖擊沉而不得的吉野,和致遠就是在同一個船塢建造的。不過始終致力於建設海軍的明治日本是在甲午前一年購得這艘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鐵甲艦,而它的同級艦曾經進入過北洋水師的求購名單,卻因囊中羞澀而未得。七年時間內北洋水師幾乎再沒有添一艦,而日本海軍不斷超越,奠定了日本在甲午的勝利。五位水兵若地下有知,不知會有什麼感慨。

紐卡斯爾的這片河岸就是當年阿姆斯特朗船廠建造致遠、靖遠的船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