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三世的統一大業
伊凡三世繼位時的莫斯科大公國已經從內戰造成的破壞中恢復了過來,國勢強盛,以伏虎之態屹立在羅斯諸國中,此時的莫斯科已經具備了實現統一所需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條件,只差一個足夠冷靜和能做出大膽決策的領導者,而伊凡三世恰恰就是這樣的人。
彼時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早已不復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時代的盛況,國家的衰落體現在內部市民和貴族之間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各種苛捐雜稅和粗暴統治讓"共和"之名不復存在,就連維策議會都不再召開了,普通民眾多次爆發的反抗和起義也很說明問題。由於軍事能力的下降,諾夫哥羅德的上層貴族們便打算與一個強國結盟,利用那個強國的軍隊去鎮壓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叛亂。
真正的俄國國父
擺在他們面前的無外乎有兩種選擇,要麼加深與南方莫斯科大公國的聯繫,強調對她的臣屬關係,但他們也十分恐懼自己被伊凡吞併。最重要的原因是伊凡熱衷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和崇尚貴族寡頭政治的諾夫哥羅德截然相反,這觸及了後者的核心利益。要麼就和旁邊興起的波蘭-立陶宛邦聯結盟,她們"貴族民主制度"的政治形態更接近本國的理念。毫無意外,他們選擇了後者。
14世紀末期的"白樺樹手稿",見證了諾夫哥羅德鼎盛時期的文化昌明
此時波-立邦聯的執政者是卡西米爾四世。面對送上門的好事,豈有不笑納之理?卡西米爾四世欣然同意了諾夫哥羅德的同盟請求,並且還向後者派遣了自己的全權代理人。得知這一切後,伊凡敏銳的意識到,動手的時機到了。伊凡早有吞併諾夫哥羅德之心,只是一直礙於沒有個合適的藉口,而諾夫哥羅德對羅斯人的"叛變"行為就是最好的口實和把柄。
伊凡為了讓自己的吞併行為更合理和"文明"一些,他先讓莫斯科主教譴責諾夫哥羅德的"背叛",宗教譴責的同時,他下令開始集結軍隊。次年,伊凡集結了全羅斯的各位王公開了個探討要不要進攻諾夫哥羅德的會議,這是一個從開始就已經確定好結果的會議,只是礙於形式不得不辦一下。6月,伊凡率領從羅斯各地集結起來的軍隊向北方出發。
特維爾的亞歷山大,諾夫哥羅德獨立時期的最後一位王公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毀滅
諾夫哥羅德的貴族們知道滅頂之災已經到來,他們向周邊所有國家發出了求救的訊息,甚至向自己的老對手利沃尼亞寶劍騎士團乞求援助。然而因為各種原因,包括波蘭和立陶宛在內,一個援軍都沒有到達,諾夫哥羅德被迫獨自迎戰伊凡的軍隊。
7月14日,雙方在舍隆河展開決戰,人數眾多但士氣低迷的諾夫哥羅德軍隊很快被打敗,數千人或被殺或被俘。伊凡是一位精明謹慎的政治家,他並沒有獅子大開口一下吞併諾夫哥羅德,他僅僅加強了自己凌駕於後者之上的政治權力,並處罰了諾國內親立陶宛的貴族,在索取了15,500盧布的貢稅後就離開了。
事實證明,伊凡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戰敗的恥辱和賠款加劇了諾國內部矛盾,百姓再也無法忍受國內貴族,他們聯名請求莫斯科大公來為他們主持公道,這正中伊凡下懷。
(伊凡三世彰顯了他強大的政治智慧。如果他在舍隆河之戰後就直接吞併諾國地區或者取消他們的維策制度,這勢必會引起諾國舉國上下對莫斯科的不滿。要知道諾夫哥羅德的獨立傳統由來已久,名義上的羅斯大公在諾國內幾乎沒有任何權力,諾國人也並沒有羅斯公國的歸屬感。對諾國的暫時寬容態度會極大緩解自己武力擴張的負面影響,還會加劇諾國國內的內鬥。)
維策議會制度的毀滅
1475年,伊凡以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的姿態來到諾國,他在首都開展批鬥大會,凡是他認為,注意,是他認為有叛逆罪的地方貴族都被帶上鐐銬押往莫斯科,伊凡就這樣取得了諾國的最高審判權。但當時諾國已經有人清楚的認識到伊凡越過求證,申辯等司法程序直接利用洶湧民意的判決是不合常規的,但這種聲音被淹沒在了民眾此起彼伏的叫好聲中。
1477年,伊凡派使者去到諾夫哥羅德,拐彎抹角的詢問他們願不願意接受自己的統治,諾夫哥羅德貴族乾淨利落的予以拒絕,並且客氣的送使者離開。這一切都在伊凡的掌控之中,伊凡迅速宣布諾夫哥羅德之前已經效忠了自己,現在的行為就是背信棄義。於是就發動了第二次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戰爭。
11月,伊凡的軍隊已經將諾夫哥羅德城包圍的水泄不通,城中貴族被迫與他談判。談判的結果顯而易見,諾夫哥羅德所有省份和西伯利亞的殖民地完全併入莫斯科大公國版圖,前者引以為傲的維策議會制度被徹底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都要唯莫斯科大公一人是從。諾夫哥羅德城中心有一口大鐘,一個世紀以來,就是這口大鐘負責召集全城市民和貴族參加維策大會,它也是諾夫哥羅德議會制度,公民社會和獨立自由的合法權利的象徵。然而這口大鐘被拆了下來,直接當做戰利品運回了莫斯科。
伊凡甚至沒有放過城中的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了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珍貴圖書和手稿的圖書館被莫斯科士兵們燒為一片焦炭。伊凡將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一半的土地封給了自己,其餘的給了盟友。
從1136~1478,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宣告覆滅,享國三百四十二年。
當大鐘被掠走後,諾夫哥羅德人民才深切而悲哀的認識到,這就是亡國。
(1479~1488年諾夫哥羅德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起義,意圖復國的貴族重新占領諾夫哥羅德城,並且與卡西米爾四世,騎士團等勢力交往。但伊凡無情而迅速的率軍鎮壓,他甚至開炮轟擊諾夫哥羅德城牆,最終城內發生叛亂,起義失敗。伊凡將城內數百家不忠於他的世家大族全部流放,財產全部沒收。隨後,伊凡將諾夫哥羅德地區超過8,000家的中產階級或是小貴族也全部強制遷移到莫斯科的其他地區。隨著諾夫哥羅德的國家特點逐漸被莫斯科的政治、法律和習俗替代,前者徹底融入進了後者中。)
1463年,雅羅斯拉夫爾公國被併入莫斯科。1474年,羅斯托夫公國併入。1484年,拒絕吞併的特維爾王公米哈伊爾被伊凡打敗,他逃到了波蘭,最終在克拉科夫鬱鬱而終。桀驁不馴的維亞特卡公國誓死不從,1489年伊凡碾碎了她的抵抗並處死了誓不投降的維亞特卡王公。普斯科夫公國的行政制度和諾夫哥羅德是一樣的,因此伊凡就動用了老辦法,通過各種分化瓦解的手段最終以最小的代價拿下了普斯科夫。1503年,梁贊公國也併入了莫斯科。
金帳汗國的徹底崩潰
1476年,當金帳大汗艾哈邁德的使者來到莫斯科,要求伊凡三世向大汗致敬效忠時,伊凡當著使者的面直接撕毀了大汗的敕令文件。1480年,盛怒的艾哈邁德汗組織大軍準備討伐莫斯科大公國,但沒等伊凡動手,艾哈邁德汗就被敵對部落的伊瓦克汗襲擊,並被其殺死了。1502年,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亞汗國擊敗,金帳汗國徹底滅亡。依靠武力征服起家的金帳汗國的統治根基註定是不穩固的,最終落得如此結局也算是一種天命。
伊凡三世撕信事件
(伊凡三世撕毀大汗使者要求其致敬的敕令信件只是後來杜撰的故事,但也足夠說明當時金帳汗國統治的崩潰與莫斯科的強大。)
957年,基輔的聖·奧爾嘉在前往君士坦丁堡回國後,懷著對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崇拜,宣布皈依東正教。1453年,東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身穿紫袍戰死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前的玫瑰花海中。1472年,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幾經輾轉,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來到莫斯科嫁給了伊凡三世。教會原以為已經改信天主教的索菲亞能在莫斯科擴大天主教的勢力,沒成想機智的索菲亞到地方就宣布重新皈依東正教,並且鞏固了東正教在莫斯科大公國的地位。
介紹這段歷史只為了說明一件事,伊凡三世自認為他是東羅馬帝國法理上的繼承者,亦是東正教會的捍衛者,他宣布自己是所有羅斯人的統治者,並且作為基輔羅斯法理上的繼承人要收回她丟失的土地。擴張行為到底的不光彩的,是需要一個藉口的,而這幾個稱號往身上一加,就有了許多對外擴張的理由了。首當其衝的就是立陶宛,因為她在一個世紀前確實占領了一部分基輔羅斯的領土。
無論第幾次提到這個故事,我都會深深為之動容,千年帝國的最後結局。
第二次立陶宛-莫斯科戰爭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492 - 1494)
莫斯科大公國和基輔羅斯之間的所謂"繼承"關係是值得商榷的,正統基輔羅斯早已毀於蒙古入侵,後來的一系列羅斯公國也不過是金帳汗國的藩屬,包括莫斯科。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崛起,她總是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名號,一個能讓眾人認可,至少是表面上認可的光鮮外表。基輔羅斯代表的是東斯拉夫土地上最被人認可的政權,因此,宣布自己繼承了基輔羅斯,也就意味著繼承了她統治全羅斯領土的合法性。當然,這種合法性只建立在誰拳頭大的基礎上。假設最終是由諾夫哥羅德統一了全羅斯,那她也可以自稱為基輔羅斯的繼承者,而實際上諾夫哥羅德還真就比莫斯科更"根正苗紅"一些。
但不管怎麼說,拳頭最大,實力最硬的伊凡三世已經這麼說了,那拳頭沒他硬的其他王公也就得坡下驢地認了。那麼按照這個邏輯,伊凡先生的統一大業還沒有結束,因為包括斯摩棱斯克在內的一大片前羅斯領土還在立陶宛大公國的手裡,法理依據也好,弱肉強食也罷,反正結局都是一樣,打吧!
亞歷山大·雅蓋隆契克
1492年8月,伊凡在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開始了大規模的侵略行動。過程沒什麼好說的,立陶宛巔峰期已過,此時的軍事實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伊凡屬於不宣而戰,自己完全沒有準備,被打的落花流水。伊凡連續攻占了姆岑斯克(Mtsensk)、呂布特斯克(Lyubutsk)、斯皮耶斯克(Serpeysk)和梅曉夫斯克(Meshchovsk)。此時的立陶宛大公是亞歷山大·雅蓋沃,此時他才剛繼位沒兩年。
打不過,那就談吧。雙方在1494年簽訂合約,立陶宛大公國割讓了維亞濟馬公國和奧卡河上游相當大的地區,總計約為87,000平方公里,半個貴州省那麼大。簽訂條約之前,亞歷山大為了讓雙方的和平能維持的長久一些,就與對方締結了政治聯姻,他迎娶了伊凡的女兒莫斯科的海倫娜。
第三次立陶宛-莫斯科戰爭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500 - 1503)
脆弱的和平只維持了六年,亞歷山大試圖運作外交手段利用瑞典和韃靼人反對伊凡三世的統治,但全都以失敗告吹。而事實證明,伊凡三世並不想實現長久的和平,已經嫁給亞歷山大的自己的女兒就是他楔進立陶宛的一顆大釘子。海倫娜的作用基本就是個間諜,她經常向父親彙報關於亞歷山大的"不軌"舉動,這都給了伊凡實施下次侵略的藉口。亞歷山大也不傻,他第一時間就聯繫了波蘭國王揚一世·奧爾布拉赫特和匈牙利國王弗拉迪斯拉斯二世,想要他們支援自己對抗莫斯科大公國。而此時的波蘭和匈牙利正深陷與鄂圖曼帝國戰爭的泥潭,根本無暇他顧。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伊凡三世才更加放心大膽的對立陶宛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略。
"伊萬加緊準備新的戰爭,召集了火槍兵隊伍;普斯科夫人組成了後備軍;無地的貧苦農民充當步兵,資產"10索哈"以上的農民提供一匹馬,"40盧布"以上的農民提供一匹馬和穿戴盔甲的戰士。從農民和商人中徵集的終身服軍役者也從羅斯其他領地召集起來,王公和領主的隊伍彙集起來。" ——《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
有趣的是,伊凡在大軍開拔之前還向亞歷山大送去了一封信件,單方面撕毀了1494年的合約。16世紀第1年的5月份,伊凡三世再次入侵立陶宛大公國。和上次一樣,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下姆岑斯克、布良斯克、特魯布切夫斯克、戈梅利、契爾尼戈夫、柳別奇、斯塔羅杜布、普季夫利、雷利斯克等一系列城市和城堡。亞歷山大孤注一擲,集結全國所有軍隊約40,000人,在大貴族康斯坦丁·奧斯特羅日斯基率領下迎戰伊凡三世的主力於韋德羅希河畔,決戰一觸即發。
(這位康斯坦丁以後還有重大戲碼)
7月14日,莫斯科軍隊先手渡河,剛剛與敵接觸就詐敗撤退。康斯坦丁不知是計,領軍過河追擊,結果立陶宛軍剛剛渡河,莫斯科軍反手就打了回來。立陶宛軍雖然處境不利,但還是堅持作戰。雙方在激烈肉搏時,莫斯科的一支伏擊部隊在側翼猛攻立陶宛軍,後者很快崩潰。康斯坦丁力戰被俘,被押解送往莫斯科國內。韋德羅希戰役,立陶宛大公國決定性失敗,主力大部被殲。
伊凡三世趁勝追擊,一路攻城略地,開始圍攻斯摩棱斯克,但畢竟城防堅固,伊凡三世的圍城戰失敗了。1501年6月,波蘭國王阿爾伯特一世早逝,他的兄弟亞歷山大登基為波蘭國王。但這仗已經沒法打了,亞歷山大被迫向匈牙利兄弟求救,匈牙利說我也沒軍隊支援你,但我可以幫你談判......在匈牙利使臣的幫助下,雙方再次簽訂停戰協定,亞歷山大割讓了70個地區,22個城鎮(城堡)給了莫斯科大公國,損失210,000平方公里領土(約為一個湖南省的面積),換來的是1503年~1509年,為期六年的和平。
1506年的態勢
關於為什麼立陶宛會敗得這麼慘,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立陶宛的軍隊由貴族臨時徵召的民團、衛隊和僱傭兵組成。加上承平日久,失去戰鬥磨鍊,軍隊素質和戰鬥力有一定的下降。而莫斯科大公國的軍隊在統一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戰鬥素質和士氣非常高漲。
立陶宛大公國的統治根基非常不穩固,屬於重度分封模式,地方權力很大,統治者無法短時間內有效調動所有資源應對戰爭,這與莫斯科大公國的絕對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鮮明對比。
立陶宛施行宗教、民族寬容政策,民族文化同化率太低,加上國內羅斯民族人數遠遠超過立陶宛民族,導致領土內羅斯民族的立陶宛歸屬感很少,反而對莫斯科大公國的歸屬感較高。因此一旦發生戰爭,各種東斯拉夫平民和貴族充當帶路黨就不用說了。
伊凡三世發動的第一場戰爭不宣而戰,亞歷山大本來就處於極大劣勢,加上沒有提前準備的時間,遭受的戰爭損失無法彌補成為惡性循環。